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语文下册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精品导学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精品导学案苏教版

2021-07-07 来源:乌哈旅游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第1课时)

【学习重点】

画出文中表示地点变换和时间变换的词句,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 【预习导学】 1注音或填字。

zhān( )仰 liú( )金 上sù( ) 旌旗( ) .镶qiàn( ) yú( )越 挑衅( ) 天qiàn( ) ..五卅( ) diàn( )基 .2.选词填空。

(1)我怀着万分 (A. 敬仰 B. 崇敬 C. 尊敬)的心情, ( A. 观看 B. 观赏 C. 瞻仰)

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2)国民党认为不能 (A. 逾越 B. 跨越 C. 超越)的天堑长江,被 (A. 英勇 B. 英雄C. 勇

敢)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 3.阅读课文2~10段,按提示分析说明顺序。

(1)结合文本中表示顺序的词语,分析第2~3段的说明顺序。

(2)结合文本中表示顺序的词语,分析第4~5段的说明顺序。

(3)第6~10段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当堂检测】

阅读下边的语段,完成4~10题。

①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②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③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④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4.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别意义。

1

B.传统: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C.造型:制造模型。

D.风格: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 5. 这段文字依次介绍了纪念碑的 、 、 三个部位。 6. 选段第③、④两句分别运用了 、 的表达方式。 7. 选段的写作顺序是 。 8. 给选段划分层次:① ② ③ ④

9. 下列(1)、(2)、(3)、(4)为象征事物,A、B、C、D为象征意义,请按对应关系填序号。 (1)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 ) (2)牡丹花( ) (3)荷花( ) (4)菊花( )

A.英雄们的品质高尚 B.英雄们的品质纯洁 C.英雄们的性格坚强 D.烈士们的精神永存 10. 选段的中心句是第 句。 【拓展迁移】

1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在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有了一些改动,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说说为什么要这样改动?

原句: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性格、思想、感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改句:每幅浮雕里有20个左右英雄人物,每个人都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的面貌、表情和姿态都不相同。

修改原因: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记者日前从有关部门获悉,人民英雄纪念碑修缮方案已经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目前北京市发改委正在对施工单位进行招标,修缮工程将于近期开工。据了解,这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后第二次大规模的修缮。据方案设计者、中国文物研究所的刘忠平介绍,此次修缮主要是解决人民英雄纪念碑地下室的漏水问题,并对基座的裂缝进行修缮,预计修缮资金需要300万元。

仔细阅读上面这段话,抓住关键的信息拟一个标题,并谈谈你读完这段话后的感受。 标题: 感受: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2课时)

2

【学习重点】

1.仔细体味语言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这一特点,从中领悟对革命先烈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2. 学习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起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预习导学】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永垂不朽: ②风起云涌: ③勇往直前: ④丰功伟绩: ⑤慷慨激昂: 2.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纪念碑像项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 (2)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长40.68米。( ) (3)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 3.请分类举例说说本文语言准确而富于变化的特点。

【当堂检测】

阅读下边的语段,完成4~15题。

①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②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③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④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kānɡ kǎi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⑤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⑥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⑦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

3

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4. 注音或填字。

(1)髻( ) (2)系( ) (3)散( ) (4)kānɡ kǎi( ) 5. 本段文字的第①句是( ) A. 起始句 B. 过渡句 C. 连接句 6. 第②句句首“这”是指( ) A.“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 B.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 C.五四爱国运动

7. 选段第②句的作用是( )

A.说明“五四爱国运动”这一事件 B.揭示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C.说明了“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时间 D.说明了“五四爱国运动”的起讫时间 8. “转折点”的含义是( )

A.事物发展过程中对改变原来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事情 B.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等

C.事物发展过程中发生曲折的地方 9. 第③句的主干是 。 10. 第③句用动词“显示”,这样用好在哪里?

11. 选段分三步说明浮雕内容,依次是 、 、 。 12. 选段重点突出的是( )

A.画面的背景 B.男女青年学生的特征 C.画面反映的事件和人物的情绪 D.游行示威的气氛

13. 用“~”画出说明这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意义的句子。 14. 给选段分层: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15. 这段话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拓展迁移】

4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6~19题。

包公墓园墙外石

著名的北宋清官包拯之墓,坐落在现今合肥东郊的大兴集。原墓曾遭两次毁坏,一次是金兵大举南侵时所为;一次是“红卫兵”搞极“左”行动所致。“十年浩劫”结束,“清官比贪官更反动”的谬论成了历史的垃圾,包拯也被“平反”了,他的墓于1987年迁移到重建的包公墓园内。

新的包公墓位于合肥市包河公园东段,包河南岸林区的一块隆起的平岗上,是按宋代二品官葬制设计营造的。整个墓区的古朴严谨的结构和庄重肃穆的布局,能令瞻仰者肃然起敬。甚至于墓园西墙之外的峥嵘巨石,也因形态各异、寓意深刻而引人注目。

用铁栅栏保护起来的巨石,是从包公故乡采来的,共两块。大者高约3米,宽近1.6米,厚0.6米左右,上刻“包公墓园”四个楷书大字;小者高约两米,宽、厚与大者相同,无字。二石原为一体,所以质地一样,通体呈灰色,并且都是具有天然的、平整如壁的石面和棱角分明的周边。它们矗立地面的形态,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包青天”那铁面无私的形象与高尚情操。

据知情者相告,这两块巨石产自肥东县桥头集,地质工作者称之为“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形成至今,已历时20亿年。这恰似包拯不畏权势的坚毅个性,从而得以流芳千古的写照。

在铁栅栏之内,紧靠巨石的南端,还有一株高大的雪松参天而立,其主干距地0.5米处,奇特地分出六条粗壮枝干,直向云天,联袂伸展,与巨石交相辉映,十分壮观。而且它还正应“六合”之数。所以,无论是园林设计者的刻意布局,抑或不经意的巧合都会使观者觉得雪松象征着国家栋梁之材,包拯的正气充溢“六合”(即天、地、四方)之意境。 16.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A.记叙文 B.散文 C.事物说明文 D.事理说明文 17.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 ) A.赞扬包公一生正直 B.包公墓 C.包公墓的地理位置 D.包公墓园墙外石 18. 这篇文章采用的顺序是( ) A.时间顺序 B.空间顺序 C.逻辑顺序

19. 文章中说巨石“大者高约3米,宽近1.6米,厚0.6米左右”,如果去掉“约”、“近”、“左右”可以吗?为什么?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1课时)

1.瞻 镏 溯 jīnɡ 嵌 逾 tiǎo xìn 堑 sà 奠 2.(1)BC (2)AA

5

3.(1)第2~3段以作者的活动为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2)第4~5段介绍纪念碑是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照由下而上的顺序介绍)。

(3)作者按东、南、西、北的顺序来写,又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

4. C 5.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 小碑座四周 碑顶 6. 说明 议论 7. 空间顺序 8. ①②③∥④ 9. (1)D (2)A (3)B (4)C 10. ④

11.因为原句中的“思想、感情”是不能从浮雕外表形象上看得出的,改为“表情”后,则既能感受到思

想感情,又能与前后词语搭配。

12.标题:人民英雄纪念碑修缮方案已获批准。 感受: 略

十一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2课时)

1.②指光辉的事业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②比喻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势不可当。 ③勇敢地一直向前走。 ④伟大的功绩。 ⑤充满正气,精神振奋,情绪激动、高昂。2.(1)打比方 (2)列数字 (3)列数字、作比较

3.第一,在同义词、近义词中选择最恰当的“这一个”。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望见”一词在这句话中是最恰当的“这一个”。和“望见”同义、近义的词有许多,如“看见”“见到”“瞅见”和“眺望”、“俯看”等等。可是,“看见”“见到”“瞅见”只有“看到” 的意思,没有“远看”的意思;“眺望”是“登高远望”之意,“俯看”是“低头看”之意,都不能恰当地表示出“远远看见”的意思,所以都不恰当。

第二,指代部位的词或短语和方位词使用准确。如:“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8个字是碑的主题。”这句话中“碑心石”三字就指明了毛主席题字所在的部位。如果换成“碑石”指代的部位就不确切了。

第三,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修饰、限制的词语,使意思的表达更确切。如:“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4. (1)jì (2)jì (3)sàn (4)慷慨 5. A 6. C 7. B 8. A 9. 画面显示情景 10. 赋予浮雕画面动态美,使画面内容更显生动形象。 11. 示威游行 散发传单 激情演说 12. D 13. 第②句 14. ①∥②③④⑤⑥⑦ 15. 记叙

16. C 17. D 18. B 19. 不能去掉。因为有了这些词语就可以表明这只是观察者的“约数”,如果去掉就成了丈量过的具体的确切的数字了,不符合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显然是不行的。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