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卓婷 刘畅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9期
一、引言
设立自贸区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外开放度的重要措施,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 自贸区承载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因此, 自贸区的实际运行效果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 对于自贸区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成为运行效果评价研究的中心环节。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 了解国内外不同自贸区发展模式以及我国四大自贸区统计现状后, 得知如今自贸区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仍有一些不足。如:统计范围不明确, 统计数据不准确、统计指标不全面、自贸区执行部门不具有创新能力。
为实现自贸区创新型统计指标体系与金普新区统计体系的对接, 实现与国内其他10 个自贸区的横向可比, 融合国际主流的统计指标体系实现国际可比, 本文针对战略定位有的放矢, 构建了反映大连自贸区的基础统计指标体系和特色统计指标体系。
二、大连自贸区创新型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在自贸区的统计指标以及指标体系创新上, 我们要秉承前人的研究方法与构建原则, 根据自贸区自身的发展特色与实际情况积极推陈出新, 对原有的统计指标以及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拓展。
本文研究综合了我国现有各个自贸区所公布的统计指标、中国统计学会公布的综合发展评
价指标体系、我国主要自贸区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综合、改进和创新, 构建了大连自贸区创新型统计指标体系, 保证所选指标的导向性、前瞻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公认性原则和国际可比性原则。
三、大连自贸区创新型统计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
1. 大连自贸区创新型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在构建大连市自贸区基础统计指标体系时, 将着力体现出经济活力、人才流入以及经济增长等方面, 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新五个维度创新性测量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 以此评估大连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水平。针对大连自贸区打造对外开放的新引擎, 行业准入和政府效率是直接影响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因素;针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产业集聚、带动效应能够有效地描述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辐射拉动作用, 同时考察大连市多年发展经验, 本文初步精炼出5 大类基础统计指标, 18种二级指标。并针对大连自贸区的现实情况与各种因素初步提出3大类特色统计指标, 6 项二级指标。
2. 基于AHP 法的大连自贸区基础统计指标体系比较矩阵设定
对大连市自贸区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评价, 首先要对一级指标对大连市自贸区统计指标体系影响进行比较, 构建成对比较矩阵。
基于同样的方法对各个相关的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之间重要性的描述。利用专门的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 对上述对比矩阵求解, 分别计算出各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各元素相对于
一级指标中与其相关各元素的权重以及三级指标各元素相对于二级指标中与其相关各元素的权重和总权重。
3. 基于AHP 法的大连自贸区基础统计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大连市自贸区基础统计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下:经济发展类指标为0.5011;社会发展类指标为0.246;生态建设类指标为0.104;科技创新类指标为0.104;公共评价类指标为0.045。
二级指标方面, 经济发展类指标的六个二级指标, 相对于发展质量指标(0.031), 行业发展指标(0.060) 是稍微重要的, 财政税收指标(0.144) 和结构优化指标(0.135) 是重要的, 对外经济贸易指标(0.269) 和经济增长指标(0.362) 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里五个二级指标中, 相对于区域协调(0.0307), 社会保障(0.053) 是稍微重要的, 公共服务支出
(0.246)、文化教育(0.114)、卫生健康(0.109)是重要的, 收入分配(0.448) 是非常重要的。同样的, 根据专家评价, 可以得到三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
四、结语
本文将在目前国内外主要自贸区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提炼, 将国际比较中的指标体系理论与自贸区政策、建设目标以及发展前景相结合, 应用层次分析法来设定指标权重, 构建了涵盖投资和贸易便利化, 金融创新和政府环境监管、自贸区文化软实力等, 多层次全方面的创新型统计指标体系。
就大连自贸区统计指标体系而言, 建设统一的统计数据收集平台, 完善统计数据收集途径, 提高统计数据收集效率;继续推行并探索、完善高标准的政府监管模式;加快自贸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试行简政放权, 减少对企业微观行为的干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