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基于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趋势的思考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基于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趋势的思考

2021-07-06 来源:乌哈旅游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鼬插 第2V4卷第1期2014年1月 o1.24 No.1 Jan.2014 DOI:10.3969/j.issn.1674—8131.2014.O1.013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稿硇优势与对策 基于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趋势的思考 张亨明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230053) 摘要: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 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 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 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 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 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并加强与东部地区政府间 的有效合作;要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通道,充分利用“长三角”平台,以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大产业链延 伸,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链转移;集群式转移;抱团转移;产业转移通 道;产业结构升级 中图分类号:F260;F127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4)01—0103—06 一、引言 伴随着产业转移。如何积极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 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避免 盲目承接,是我们面l临的重要问题。 皖江城市带是整个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 开发区域,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具有非常重要 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关于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 研究大量涌现,其中专门针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研究 也不少,本文将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 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和趋势,并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条件,提出促进皖江城市 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2010年1月12 Et,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 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全国唯一 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安徽沿江城市 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人国家发展战略。 从全国视域而言,加快中部崛起,加快长三角对中 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皖江城市带可起到中枢联动 的作用;同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 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和我国东部地区 产业升级的历史契机,可以预见将为安徽带来大量 的资金和技术,对安徽的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 作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潜在的经济风险也会 收稿日期:2013—11—16 基金项目:安徽省工商联课题“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研究”,部分文字由康辉讲师 整理。 作者简介:张亨明(1963一),男;研究员,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主要从事工业经济、产业经济研究。 103 张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 二、当前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及趋势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沿海发 达地区已经跨过工业化初级阶段,开始向高级工业 化阶段迈进,地区资源、市场、资本等都已经相对饱 和,当地市场已经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劳动 力成本、土地成本不断增加,各种生产要素供给趋 紧,加上环境约束等矛盾日益突出,迫使企业必须 加快产业升级和调整,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已成必 然。同时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相 影响力,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转移后需要重建产业链 或重新寻找合作企业,大大降低了产业转移的成 本。而这种转移选择的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便 利、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的地区,同样这种 转移方式能更好地促进承接产业地区的发展,毕竟 一个产业的发展不是靠几个工厂的集聚能决定的, 产业的发展是要靠完善的相关产业配套体系支撑。 还有一些企业是出于自身成长和市场扩张的需要 进行迁移,这些企业一般具有较好的管理水平和较 为雄厚的资金技术积累,企业自身经营状况良好, 转移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扩大经济利 益。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表现最 为活跃,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市场的 对于东部还比较落后,但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 本较低,产业基础较好,是产业转移的最佳目的地。 东部地区面临转移什么产业,如何避免转移后转移 地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而中西部地区则要考虑对转 移产业的选择,避免盲目承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 业转移示范区必须根据产业转移的特点并结合自 身实际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 萎缩导致许多企业通过产业转移来开拓市场,企业 在选择转移目的地时更加接近消费地。 3.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 的趋势加大 目前东部产业转移除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大规 1.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集中转移 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已经从一开 始少数企业的自发迁移发展到整个产业的全面转 模转移外,化工、机械等一些资本密集型产业也出 现加速向中部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的层级开始从 移。从目前产业结构和产业转移的趋势看,东部沿 海地区集中了全国70%的纺织业、80%的服装制造 业和几乎全部的加工贸易产业,东部地区将先进制 低端向较高层次发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 这些企业虽然在大的占用分类中属于资本和技术 密集型,但是在国际分工中还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下 游,部分产品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产业层 次都较低,不符合国家对东部地区的发展战略定 位,难以支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这些产业 的移出为相关替代产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集中了大部分外来资本和经济 总量,是劳动力等资源向资本靠拢的发展形式。如 今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出现 劳动力供应紧张现象,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 源丰富,但缺少就业岗位。国家鼓励东部产业向中 西部转移,利用中西部的资源政策等优势,利用开 资金技术和当地劳动力,资本开始向劳动力丰富地 区转移,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体现了我 国产业梯度发展的阶段特征。企业西进正是看中 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定位为战略产业,要实现以现代 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准 入门槛。另外,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素供给日渐趋 紧,加之国际产业的新一轮转移,也使东部地区传 统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因此,将现代服务业 和先进制造业作为主产业确立为东部,特别是长三 角地区的基本产业结构,是国家根据国内外发展的 新特点、新情况和全国整体发展需要对东部地区做 出的战略新定位①。为此,东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耗能产业及大多数的外贸加工产业必须向中西 部转移。 2.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 发区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吸引、集聚发达地区的 产业转移出现了“产业链转移”“集群式转移” 和“市场拓展型转移”等新的转移方式。企业的迁 移行为开始从单纯考虑生产要素的单个或少数几 个企业的迁移,转变为注重配套产业合作的上下游 企业的“抱团转移”,也相当于整个产业链的转移。 这种转移方式一方面提高自身在迁入地的地位和 中西部地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围绕劳动力资源对 资金技术等产业要素进行整合利用,企业的生产能 力与劳动力资源供应地、原材料产地相结合,符合 ①比如:江苏将软件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产业,大力建设国家级的软件产业园,拓展生产服务领域;浙江充分利用市 场机制,全力提升旅游会展、商贸物流、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上海大力打造创意产业,构筑独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形成具有 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产业交流中心,同时重点发展领先全国的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及现代物流等服务性平台。 104 张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 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要求。 局。在产业转移的带动下,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也将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在内陆地区形成新的开放经济 4.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加强 从产业转移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产业的转移 增长点和外向型产业体系,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 我国整体产业配套水平,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 创造”转变。 从一开始只是企业自身经济行为,主要是为了降低 生产成本,扩大发展空间,是企业为了生存发展自 发形成的。从2000年开始,国家先后提出了一系列 区域发展战略,特别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各级 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 政府加快了产业调整的步伐。在政策上,东部地区 许多政府取消了对一些企业和产业的优惠措施,提 高了一些产业的市场准入条件,强化了对企业的监 督管理,政策倾向只针对一些绿色环保或高科技企 业,而从事加工贸易等技术含量低、利润小的企业 生产成本则会大大提高,逼着一些低端落后产业转 移;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则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的示 范区和基地,给予相关政策支持,促进产业转移。 5.产业转移内部化明显 当前产业转移不仅仅是跨区域产业转移,产业 在区域内的转移也非常明显,同时东部地区对产业 转移越来越谨慎。为避免产业转移后可能出现的 地区产业空洞化,东部沿海各省份纷纷出台相关政 策措施,加快推动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向省内相对落 后的欠发达地区转移。以江苏为例,江苏省政府通 过对转移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加大对转移产业的用 地倾斜等措施,积极推动苏南产业向苏北地区转 移。2001--2012年,苏南地区向苏北转移500万元 以上项目9 643个,总投资6 236.2亿元,实际引资 额3 237.1亿元;2012年,苏南向苏北转移500万以 上项目达2 048个,总投资2 146.7亿,苏北实际引 资额1 246.1亿元。此外,产业转移并不代表所有 的生产环节都会转移出去,在珠三角企业的转移过 程中,转移的重点区域还是省内的粤北及两翼地区。 6.产业转移改变发展模式 多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是“海外接 单一沿海加工一国外销售”,随着产业的转移,这种 发展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目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过程中,转移企业主要通过在中西部建立独资或者 合资企业,利用当地较低的资源成本进行深加工; 同时,也有的是通过承包、兼并、收购中西部企业, 在原有生产设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升级改造,变成 自己的生产基地;而通过设立研发机构、转移生产 设施及转移企业总部等方式进行对外扩张和产业 转移的企业非常少。因此,随着产业转移的不断推 进,将会形成“沿海接单一内地加工”的产业发展格 皖江城市带在区位上位于中部核心地带,承东 启西,连通南北,紧靠长江这一黄金水道。长江沿 岸分布有马鞍山、芜湖和安庆等大型港口,近年来 依靠长江为依托的货物运输等物流产业发展迅速, 铜陵港和芜湖港已被国家批准为对外籍轮船开放 港口,江海联运已经可以到达日本、东南亚等国家 和地区;京九、京沪、宁西铁路穿境而过,并拥有合 肥一南京、合肥一武汉高速铁路,合宁、合铜黄以及 沿江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构成了以 公路、铁路、长江和航空为主的立体交通体系。皖 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港口、仓储、电力 等基础设施已初步完善,目前示范区内大部分地区 都已经处于长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内。近些年安徽 省一直坚持开发皖江和东向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 三角,经过不断的努力,特别是近几年大规模的固 定资产投资和积累,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 善,具备了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条件。 2.自然资源丰富 皖江城市带主要位于长江两岸,地区年均降水 量超过1 000毫米,河流湖泊众多,水资源充足;而 且大部分地区环境状况良好,城市发展的环境承载 力较强,非常适合大型项目及其配套产业等集群式 投资项目的人住。该地区矿产种类众多,铜矿、铁 矿等金属矿产以及石灰石、明矾石等非金属矿产储 量丰富,马鞍山和铜陵分别是全国著名的钢铁工业 中心和铜加工基地,海螺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水泥生 产企业,铜陵的电解铜产量和安徽省水泥产量均保 持全国第一。此外农业资源也十分丰富,皖江城市 带地处亚热带地区,常年气候温暖湿润,地形以平 原、丘陵为主,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 自古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科教资源丰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 皖江城市带科教资源丰富,就科研教育实力而 言省会合肥的综合实力较强。合肥在20世纪80年 代就被定位为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是中国政府首 批的科教名城,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 105 张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 大学、安徽大学等各类高等院校60所,博士授权点 150多个,其中一级学科72个,有27个学科被认定 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两院院士60人,各项指标在 中部城市中都占据前列。截至2012年,合肥拥有以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各类科 研机构200多个,拥有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 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以及中国国家同步辐射实验 室、微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实验室,而且 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 划的人数在中部各城市排名第一,拥有各类技术研 究和开发单位(机构)400多家、各类科技人员40余 万人。合肥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很发达,拥有包括安 徽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内近50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及100多所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教资源在安 徽省内首屈一指,并位于中部各省前列。近几年合 肥市加快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对各种职业技术人才 需求量大,为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合肥市已规划 建设了一座安徽省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现已成为 安徽省配套设施最新、职教门类最全面的现代职教 城。至2010年已有总数超过10万名学生及教职工 在新职教城内学习工作,每年为合肥及全省提供大 量具有专业技能的职业人才。另外,就一般劳动力 资源而言,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每年有近千万 的农民工外出打工,拥有大量掌握一技之长、经验 丰富的熟练操作工人,这些劳动者与发达地区的思 想观念较为接近,与东部相比拥有更低的劳动力价 格,与西部相比拥有较高的劳动力素质,更易于实 现与东部产业转移的无缝对接。 4.工农业基础较好 皖江城市带环境良好,气候适宜,各种农副产 品产量丰富,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和农业观光等农业 服务性第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良好的发 展条件,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生态农业旅游观光 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也是 当地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皖江城市带是中部地 区四个主要城市群之一,具有较好的基础产业体 系:示范区内以奇瑞、江淮为重点的大型汽车企业, 形成了以轿车、客货车、商务车为主体,零部件配套 产业发达,集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较为完 整的汽车产业体系;家电产业也是该地区重要的优 势产业之一,合肥作为中国的家电之都,集中了海 尔、美的、长虹等全国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经过多 年优化整合本地家电企业以及加大对外合作程度, 家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优势不断凸显; 】06 此外,马鞍山的钢铁产业、铜陵的铜业基地和安庆 的石化工业体系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通过产 业整合和跨地区合作,产业优势将进一步提高,产 业集聚效应将进一步加强。 5.市场和政策优势明显 皖江城市带是中部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示范区 内经济发展迅速,工农业基础较好,人均收人较高, 多年来马鞍山、芜湖、铜陵的人均GDP一直位于安 徽省前列,较其他地区拥有更加繁荣稳定的市场环 境,市场发展前景良好,潜力较大。《皖江城市带承 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通过,是安徽省 第一次拥有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规划。规划的 通过意味着在国家一级将会出台一系列扶助产业 转移的优惠政策及措施;随着示范区建设的全面启 动,省市各级必将加快研究实施更多新的优惠政 策,诸如放宽土地政策、税收减免政策及相关金融 支持政策等。目前,产业转移的政策洼地正在形 成,政策效应开始凸显。可以预见,随着示范区建 设的不断深入,示范区内政策优势将会更加明显, 也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产业项目人住。 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一项 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举措,对加速中部崛起具有重 要意义,对安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是具有深远影 响。我们既要紧紧立足于本地区的情况建设示范 区,更要结合示范区的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形势, 同时对其他地区的相关政策经验加以借鉴。审视 地区发展要站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新政策 新措施的出台要适合皖江城市带各城市的发展,促 进地区经济、产业经济和企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共 同推动示范区建设。 1.示范区建设要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 产业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要求,是皖江城市带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的要求。 经济形态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产业转移 的发生。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 平和资源分布差异很大,当面临产业结构调整时, 企业应对的理性方式在很多情形下是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目前工业结构调整形势严峻,仍然较多 依赖重化工业等原材料工业,工业结构层次较低, 主要集中在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高 附加值的产品少;产业链竞争力弱,产业配套能力 不强;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研发能力不足, 张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 研发投入较少。要顺应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趋 势,结合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的要 移平台,在产业转移中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 用;应充分利用与“长三角”间已形成的合作机制,签 署一系列合作协议,联合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市 场一体化和制度一体化,使皖江城市带与东部发达地 求,凭借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优势,吸引更多人才、 资本和技术,有效改善和提高皖江城市带的产业结 构,提高辐射带动效应。 2.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 指出示范区要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 区之间市场壁垒减少。根据自身产业优势,皖江城市 带各地政府,应本着发展积聚产业、做强产业链、延伸 产业链的原则,做好产业规划指导。 5.建设承接产业转移通道 增长点,积极吸收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为 皖江城市带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明确了方向。在皖 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转移 产业的选择必须根据皖江城市带的资源禀赋,结合 市场规律,牢牢把握自身的产业定位,不能盲目承 接。首先,示范区内的各县市要顺应产业转移趋 势,结合各自发展情况,依托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发 展方向。其次,承接产业转移要以促进产业升级、 转变发展方式为目的。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 产能进人,集中力量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 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的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再 次,大力引进、培育主导产业,主要承接新型化工产 业和装备制造业,带动相关产业和要素的集聚,促 进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 聚区,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示范区 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对转移迁入的劳动力密集型 产业进行集中建设管理,加快形成集聚优势,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 3.加大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市场经济的主要元素是民营经济,要把民营经 济的发展放在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首位。民营 经济的发展能实现人才和资本最佳组合,促进资源 向高效的方向运动。在经济中民营经济的占比越 高,说明资源利用效率越高。从理论上说,除了由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少数公共服务外,民营经济可 承担其他所有的服务。但人才、资金和信息是民营 经济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存在的三大困难,政府在这 三个方面要为民营企业做好服务,使民营企业在承 接产业转移中作出更大贡献。 4.加强政府间的有效合作,充分利用“长 三角”平台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的协调和干预不 可或缺,产业转移是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调节来完 成的。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中,必须发挥政 府的协调作用,同时以企业为主体,这样才能提高效 率。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要创设承接产业转 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皖江城市带要积 极主动地构建通道,从而形成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 全方位网络,这是承接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关 键。产业转移的通道通常是沿着交通线路和信息传 递线路进行的,因此要加快皖江城市带与东部发达地 区的交通联系,建立安全、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交通网 络和信息网络,使之成为皖江城市带产业梯度转移的 通道。为实现与东部地区市场无缝连接,皖江城市带 要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加快建设物流等相关配套设 施,依托大工业和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的巨大物 流,构建物流枢纽;抓好以宽带网、移动通信、光纤通 信为主体的宽带接入网、电话扩容、邮件处理等设施 建设,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共享和信息 交流的效率;共同建立方便、快捷、统一的信息交流平 台,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 信息服务平台、农产品网上交易和服务平台、自主创 新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发布平台等建设,推 进信息化在各领域的全面推进。 6.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请进“好”的企业,从而带来资本,完善本地区 产业配套能力,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是承接 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但并不是将发达地区高能 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或技术落后、遭淘汰的企 业不分“好坏”地容纳。对于这些“好”的企业,在信 息方面政府要做好摸底工作,要为当地企业做好参 谋,提供最好的优惠政策给“好”的企业。政府应制 定本地的产业政策,做好引导工作,以便各类企业 有序流动。 7.以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大产业链延伸, 优化产业结构 皖江城市带资源丰富,已初步形成一批具有优 势的基础产业和资源型产业,承接产业转移要以特 色资源、重点资源优势基地为合作基础;在新的市 场条件下,要创新格局,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 的下游产业。皖江城市带的沿江各城市,原有的产 业基础较好,宜与东部发达地区企业在建筑材料、 107 张亨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 原材料工业、冶金、机械加工、化工、钢铁等领域开 展更深入的合作。以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为重 点,大力发展机械加工、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及其配 套产业;这些城市总体投资环境在全区居于领先地 位,有较好的产业配套能力,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 模,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前景。皖江城市带应 根据比较优势,立足“长三角”发展产业分工,明晰 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承接浙江省的电子、塑料制品、 国经贸导刊(18):5—6. 李朋,李姚矿.2012.国际产业转移趋势对安徽江北、江南产 业集中区发展的启示[J].江淮论坛(2):4349. 刘柳.2009.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安徽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144. 罗飞.2009.广西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策略研究[J].市 场论坛(1):10—12. 马斌.2008.东部产业转移与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重 庆:重庆工商大学. 马子红.2009.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等产业,江苏省的橡胶 制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上海市的电子信息、 新材料、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产业;大力引进战 略投资者,如跨国公司、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等,努力 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参考文献: [M].北京:人民出版社:222. 王可侠,范谷雨,夏琦.2012.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以皖 江示范区为例[J].江淮论坛(6):13—19. 王忠宏,张曼茵.2012.当前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问题 及建议[J].江淮论坛(3):64—69. 张春法,冯海华,等.2006.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 [J].统计研究(12):45_47. 张峰.2010.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学术界 (1):12—14. 成艾华.2011.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路径选择[J].重庆 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8(6):4347. 谷新辉.2006.“泛珠”区域合作中广西承接广东产业转移问 题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江洪.2009.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 张亨明.2013.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4):1-5. Advantage and Countermeasure for Wanjiang Urban Zone to Accept Industrial Transfer ——Reflection on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 Based on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er ZHANG Heng—ming (Anhu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Hefei 230053,China) Abstract:Currently,China’S labor—intensive industry begins to transfer from east part to middle and west part of China,and transfer methods are diversiied,for example,“collfective transfer”is significant,the level of transferred industies is raised,technicalr capital transfer tendency is enlarged,and industrial transfer effectively boosts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meanwhile,the macro-guidance of governments for industrial transfer is strengthened.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l area of Wanjiang Urban Zone to accept industrial transfer takes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of large scale industrial transfer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akes the opportunity of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the east part of China,we should suficifently bring the advantages into full play such as geographic regional advantage,rich natural resources and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better industrial basis,good market condition and policy condition and SO on,and should master industrial transfer trend,and should scientiically and ratifonally accept industrial transfer.Governments concerned should consolidate their guiding role in industrial transfer acceptance,enlarge the support to private enterprises,enhance the effective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s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We should actively construct the channels for accept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er,should sufficiently take advantage of“Yangtze River Delta’’to extend industrial chain and to optimize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taking industial advantage as the basis.r Key words:Wanjiang Urban Zone;industiral transfer;model zone to accept industrial transfer;industrial chain transfer;cluster—style transfer;collective transfer;industrial transfer channel;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CLC number:F260;F12754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674-8131(2014)01-0103-06 (编辑:南北,段文娟) 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