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资料,识记生字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4、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性情。 评价任务:
1、了解有关草原方面的知识。
2、掌握一些字的音和一些词的意思, 3、熟读全文,并能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齐背北朝名歌《敕勒歌》,你们知道这首诗歌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吗?(生答:辽阔的草原),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草原的诗句吗?讨论一下,说出来,(生回答: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生再答: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走进草原、感受草原。 二、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
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注:鲍吉尔·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他与歌手腾格尔和画家朝戈三人被称为当今中国文艺界的“草原三剑客”。
2、题解:从标题看 ,说明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 3、给下列生字注音
前瞻 簇立 迥然 穹庐 长鬃披散 摩挲 明确:正音
前瞻(zhān) 簇(cù)立 迥(jiǒng)然 穹(qióng)庐 长鬃(zōng)披散 摩挲(suō)4、解释生词:
①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②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③迥然:形容差得很远。
④穹庐:借指天空。 ⑤摩挲:用手抚摩。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找出全文中最关键的句子
生讨论后回答: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2、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以分为三部分,你如何划分呢?思考划一下,并说说理由
生说:一部分(1——6)指出草原只可感受。
二部分(7——14)写“我”对草原的感受。
三部分(15)收束全文,点出喜欢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3、作者的行文思路很清晰,再默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开篇谋局?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正面去写草原,而是写草原给人的一种心理效果,不可看只可感受,引出下文。
四、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确:草原特点: 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对草原感受: 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五、细读课文,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明确: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 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 感受:惊慌 ——(总起) 2、分析3-6段
(1)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板书:对比 (2)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
明确: 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 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3、分析7——8段 (1)齐读这两段
(2)提问:为什么草原具有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草原的变化多端(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具体分析: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就使得我们无法抓住草原得某一特点,所以“看不到”;因为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板书:看不到与看不尽 4、分析9——10段
(1)“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单一与丰富是否矛盾?(不矛盾)以文中的句子解释(学生回答)
明确: “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分析:“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 “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板书:单一中呈现丰富
(2)草原与大海一样在单一中呈现丰富,那二者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回答) 明确: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板书: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
(3)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比较出大海与草原的异同点。在前面3——6段作者也用了对比的手法,那么,这么用有什么效果呢?(学生回答)(表达婉转含蓄,强化了语言的表现力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板书:强化
分析:在这里,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婉转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喜爱。在这一部分可以让我们感觉:无论怎么比,大海是不如草原,我(作者)终是更喜欢草原的。这是一个草原人对草原的赤子之心。现在我们在看到3——6,刚刚我们通过对对比的分析,知道草原的一个特点是不可看,只可感受及人们看草原应持的态度(用心感受)。草原牧人生在草原长在草原,与草原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他们深深的了解草原热爱草原,所以他们看草原是用心去看。这就是草原之子的对家乡的细腻、柔情、深沉的爱。 板书:情感:细腻、柔情、深沉的爱 5、分析11——12段 (1)学生齐读
(2)“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刚刚我们分析了“单一”与“丰富”这对看似矛盾的词,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此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 (板书:自由)
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大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量由”“局促”。 (板书:局促)
这种局促反映在“外来的旅人”身上,就是“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6、分析13——15段 作者对草原的感情及感悟 (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
(2)13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学生回答)(对草原、对家乡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
A、赏析:“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
云杉在阳光的照射下,丛丛树影倒影在小溪的水面上。水是流动的,树影也随着小溪的流动而一起一伏,于是就给人以载着、拥挤而来的感觉。作者的观察细腻。大家回去可以试一试,是不是这种感觉。 B、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多大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再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3) 草原是宁静的,“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而作者此时能听到的只有衣襟的飘响,这是唯一的声音。“我扯住衣襟”,顿时,声音停止,作者的思维在此时滑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学生回答)(“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作品写到这里就结束了。 (4) 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分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静默一词始终贯穿全文,从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终暗含着看草原应以用心去感受,这种感受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
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点明题旨
板书:题旨:静默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同欣赏了原野的《静默草原》,领略了原野笔下的独特的草原风景,感受了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和深沉的爱,以及草原给予作者的对人生的感悟。现在我们来一同比较,同样以草原为题材的《敕勒歌》与《静默草原》在情感表达、结构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明确: 《敕勒歌》气势雄浑奔放,表达凝练跳跃,富有节奏韵律感
《静默草原》格调细腻柔情,情感深沉,富有哲理性。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运笔自如,其对生活的感受信手拈来,似散而不散,“形散而神不散”,文本始终贯穿“静默”,这一题旨。 七、当堂达标练习 一、 基础识记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前zhān( ) jiǒng( )然不同 摩suō( ) 咆哮( )( ) 面颊( ) 衣襟( )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换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璧或雾色中的淡蓝。
B、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
C、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竞然如此缈小与微不足道。 D、草原上没有树,所以既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 3、下列各句加粗的词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和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 B、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
C、草就是海水,极单纯,从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D、草原上没有树,所以虽然有风也听不到啸声。
4、文中用到了许多“看”的同义词,请根据原文在括号中填入“看”的同义词: ⑴站在草原上,你勉力( ),或回头向后( ),都是一样的风景。 ⑵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 )。
⑶蒙古人( )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
⑷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 )未来。
除此以外,你还能想起“看”的哪些同义词,请在下面写出几个来:
5、判断下面的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 B、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
C、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D、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 八、巩固练习
1、做助学 2、背诵11段
板书设计
1、特点:辽远 苍茫 2、感受:“自由”又“不自由”
3、情感: 母牛——品尝清水——温柔的爱 烈马——摩挲草尖——热烈的爱 4、态度: 善忘———豁达 坦然 5、 静默——沉稳 不张扬
教学反思
亮点:1、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讲解。 2、围绕主旨,细化问题。
3、随时板书与最后总的板书相结合。
问题:没能抓住文本重点,设计的问题似乎都是重点。分析过细不好把握重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