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50分钟,满分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评赵先生的《红楼梦》研读
①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前者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所同,后者是创作者所独..有。
②“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这种感情的移出、移入,大体是同时活动的,最显明的例子是唐人的宫词。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③王昌龄的宫词好,和他贬为龙标尉的遇合有关系,但倘若他仅凭遇合的直感写诗,便范围狭小而气象寒伧。他把自己的感情移向不幸的女子乃至其他不幸的对象上去,便开辟了写作的新天地,深化了作品的意境。诗如此,小说更是如此。在小说中所流注的感情,并非必须有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可以发生。不过,成功的小说中,一定有作者个人的背景,及由此背景所引起的深厚感情。但著作者只能顺着自己个人的背景感情写成一部作品,这种作品有一个名称为“私小说”,在文学上的地位不高。
④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正如《毛诗正义》所说“诗人览一国之意以为己心”,“诗人总天下之心,四方风俗,以为己意”。作者的共感愈深、愈广,则他的作品所引起的感染力愈大,所以共感是测度一部作品的基本条件。
⑤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发挥想象力的程移情共的程度,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没有想象力便不能构成任何纯文学的作品作者的背景,作者的背景,只能成为创作中的引子,决不能成为作品中的构成骨干。作品的构成骨干,主要是凭想象力而来的。
⑥这里,对于小说的取材稍作原则性的说明。西方文学批评家有一句话:“小说是人生的实验。”这里的实验乃指科学的实验。假使在实验室中实验失灵,说明应有的条件未能具备,不应有的条件未能排除,只好从这方面着眼重新装置。
⑦没有人生观的作者不能成为有文学价值的文学作家。人生观的形成,是由作者的各种因素所凝聚。作者的人生观,常即形成一部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即是主题的发展。作者的人生观,在现实人生中有实现的可能,但并非作集中的出现,更不能实现到作者所要求的深度。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面,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也等于把某种现象在实验室中实验出来是一样的。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
⑧所谓文学的写实主义,是把现实的人生、社会深刻地表现出来。并不是指的作者应作自传、合传的表现,否则是属于历史而不属于小说。
⑨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但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可。并且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这便把《红楼梦》的感染力也抹煞了。费了几十年之久的红学家的工作,站在文学的立场,几可成为《红楼梦的一劫。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他说“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
1.下面对首尾两段加点的概念“构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构成是作者的共感、背景、人生观与现实人生形成的作品结构和主题。 B.构成是凭想象把现实人生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表现的创作手法。
C.构成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对象上去、同时把对象化为自己的感情活动 D.构成是在移感及个人背景基础上与共感同时进行的发挥想象力的历程。 2.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判断的一项是(3分)( )
A.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用移感而没有共感 B.没有作者个人背景的小说是不成功的小说。 C.只有有想象力的作品才能构成纯文学作品。 D.作品的主题与作者的人生观有密切的联系。 3.本文的层次逻辑严密,请加以分析。(4分)
4.你也反对“考证派”研读《红楼梦》的方法吗?请结合《红楼梦》内容对“考证派”研读《红楼梦》的方法进探究。(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曹雪芹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①
②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注】①中浣:每月的中旬。②《会真记》: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③倾国倾城的貌:《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
③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是偷偷阅读《西厢记》,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B.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宝玉将自己和黛玉比作《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为调笑之语,却是心意的流露。
D.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清晰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似蹙非蹙”“似睁非睁”这两个词描写出了林黛玉听了宝玉的情话后,心里在乐,而表面却装出蹙眉瞪眼,很生气的样子。
B.“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运用肖像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了林黛玉性本小气,不可轻易触犯,稍有不意,心理的怨愤就会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
C.《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表现追求自由爱情的杰作。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黛玉一人独听《牡丹亭》,小说写得摇曳多姿,变化而不重复。
D.在描写林黛玉梨香院外听戏文这段文字中,作者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牡丹亭》《西厢记》让林黛玉感慨万端,呼应了章回标题。
7.“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8.结合本文,概括并分析黛玉的形象特点。(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12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红楼梦》,每个人在读《红楼梦》的时候都看到了自己。单纯善良、争权夺利、默默无闻, ① ,哪怕只是那一瞬间的对应。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魔力,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一个学派的源头。有人曾说过,如果曹雪芹泉下有知,未必能够想到,在他穷困潦倒的后半生结束后,这部奇书养活了多少人?
② ,关于它的解读者就层出不穷,各种流传的版本也眼花缭乱,甚至真正的全本(或原本)还是一个谜。小儿小女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两小无猜,无故寻愁觅恨;美食家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奇食怪谱,如果不是曹公亲自下厨,恐怕再灵敏的舌尖也无法品尝到真正的味道; ③ ,看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全貌,雕梁画栋与茅屋村舍并存;文人墨客从这部书里,看到的是失传了的渊源文化;政治家看到了阴谋,企业家看到了管理…… 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10.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认知。请以对联形式,写出你对这两个人的评价。要求每联:有相关情节,有形象特点,不超过25个字。(6分) 林黛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薛宝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章开头这样写,“由想象而来的构成”,可见“构成”与想象力有关;结尾写“……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可见“构成”是一种写作技巧;第七段还有与之相关的句子,“作者在一部小说中,把现实人生中可能实现、分散实现、浮泛实现的人生某一部面,凭想象、构成之力,使其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实现出来,也等于把某种现象在实验室中实验出来是一样的”。由这三个句子整合,可以得到“构成”的概念:凭想象把现实人生以集中、具体而深刻的形式表现的创作手法。故选B。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而没有共感”错。原文是“所谓‘共感’是作者于不知不觉之间,以社会上某一方面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的感情”,而王昌龄“把自己的感情移向不幸的女子乃至其他不幸的对象上去”,以不幸女子的共同感情成为自己了自己的感情,才写出了《长信秋词》这样的好作品。这部作品不仅有“移情”,也有“共感”。故选A。
3.本文首段指出移感、共感是文学作品的必备条件,是常识;②至④段、⑤至⑧段分别阐释移感、共感、构成;最后指出赵先生的研究违背常识。本文先列必要条件并加以阐释,阐释既确立了必要条件,又确证考证派违背必要条件。因此本文论证层次逻辑严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首先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一段先指出“就常识说,假定一部小说值得成为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由‘移感’而来的‘共感’,一是由想象而来的构成”,这句话总领着下面的二至八段。第二段写的是“‘移感’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向本来与自己不相干的对象上去,因而把自己化为对象,同时也把对象的感情移向自己身上来,因而把对象化为自己”,三段以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加以论证;四段写“移情的扩大,便成为‘共感’”。可见二至四段是对“移情”和“共感”的概念和含义加以阐释;第五段写“移情共感的历程,即是发挥想象力的程移情共的程度,即是想象力发挥的程度”;六段写“对于小说的取材稍作原则性的说明”;第七段写人生观就是作品的主题,“作者须凭观察与想象之力,把许多现实材料加以分解、拣择、增删,而重新加以融合,以适合于他所要求的人生实验的目的”,这就是“构成”;第八段写“所谓文学的写实主义,是把现实的人生、社会深刻地表现出来。并不是指的作者应作自传、合传的表现”。可见五至八段是对“移情”“共感”“构成”的进一步阐释。
而最后一段指出“上面所说的都是文学上的常识”,接着指出“自胡适起,《红楼梦》考证这一派系在《红楼梦》研读上似乎都忽视了上述常识,挂出‘科学考证’的招牌,非把《红楼梦》贬成私小说可”,“其实,赵先生因用力勤而目光锐,也摸到了这一点……赵先生不能从此更进一步,以接上一位伟大文学家在创作历程中所发挥的因想象而来的构成技巧,而只认为是传记的一种秘法”。从而指出赵先生的研究违背常识。
再看逻辑的严密性:本文先列必要条件“移情”“共感”并加以阐释,确立了文学作品“应当具备两个条件”;接着证明研究《红楼梦》的考证派违背了必要条件,从而指出他们的研究违背了文学常识。因此本文论证层次逻辑严密。
4.(示例一 ) 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内容与现实事件、人物等一一对应考证的研读法。文学作品总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认为,阅读《红楼梦》应通过小说内容看其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和蕴含的思想,比如通过贾王史薛的命运,看出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性;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形象,看出美好被毁灭及这种悲剧后面的制度和文化。
(示例二) 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当成人物的自传或合传。优秀小说创作人物的方法或是杂取种种人,或是以一个人为模特儿。我认为,阅读《红楼梦》应当分析人物的典型性,由此探求小说的主题意蕴。比如,通过黛玉名字、黛玉出场、黛玉葬花、黛玉悲秋、潇湘馆等等分析黛玉的形象,分析黛玉对那个时代美好人物命运的概括性。
(示例三 ) 我不完全同意考证派对作者及《红楼梦》内容的有关现实考证。我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包括文本、作者、读者、世界四方面,应当对曹雪芹及《红楼梦》的相关背景进
行考证,但根本在于文本,读者通过对诸如书名、宁荣二府、大观园及其中人物的各种叙事等等,来探求《红楼梦》的主题意蕴及艺术创造。
(示例四) 我不赞同考证派《红楼梦》是自传、合传的结论,但我赞同考证。我认为考证曹雪芹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与贾宝玉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的关系,能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方法。如贾宝玉、曹雪芹都生活于钟鸣鼎食之家,但贾宝玉做了和尚而曹雪芹没有,这种比较,能帮助我们理解贾宝玉这一形象包含的思想及形象创造的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运用文章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看“考证派”研读《红楼梦》的方法有哪些,然后针对其中的一点阐述自己的看法,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红楼梦》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如赵先生认为,“曹雪芹的另一秘法张冠李戴,书中人物的亲属关系,与实际曹家上世的亲属大都吻合。但是书中的人的事迹,与真实人物的事迹又不符”,他把《红楼梦》的内容与现实事件、人物一一对应。针对这种方法,可以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反对这种把小说与现实一一对应的考证方法。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红楼梦》通过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命运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表现其必然灭亡的命运;通过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悲剧结局表现的是封建制度对美的摧残,而不能只是将小说内容当作现实的映射。或者可以考证作者的有关情况,考证曹雪芹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与贾宝玉的人生及其生活中的人物的关系,能了解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方法。但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还要注意到文本、作者、读者、世界四方面,通过作品中的描写分析主题、探究艺术创造,不能狭隘到认为就是写作者亲身经历。
文中还有考证派的观点,如“把由阅读者所引起的移情、共感而来的批语,一概认为非批者亲身经历便不能写出而加以夸大,以作为自传或合传的证明”,也就是把《红楼梦》当作自传与合传。可以先明确自己的看法,我反对“考证派”把《红楼梦》当成人物的自传或合传,然后加以分析。如小说的人物都具有“典型性”,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并非是单单写这一个人。比如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经历等,应该是一个“集合体”,把诸多美好人物的个性集中在她身上,再通过人物的毁灭鞭挞丑恶的社会制度,不能仅仅把人物当作现实中的“某一个”。还有贾宝玉、曹雪芹都生活于钟鸣鼎食之家,但贾宝玉做了和尚而曹雪芹没有,这就说明艺术作品并非作者人生经历的简单描述。
5.B 【解析】“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理解错误,从下文情节看,是黛玉跟宝玉开玩笑。 6.B 【解析】没有夸张手法。
7.①营造了宝玉读《西厢记》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
②引入了下文的宝黛的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
③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8.①多情而自尊:爱宝玉,但对于宝玉的唐突和表白视为对自己的轻浮。 ②多愁善感:见花落而葬花,听《牡丹亭》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③聪明颖悟:看书能一目十行,有很高的文学感悟能力。(每个要点2分共6分)
9.①无论是谁都能在这部书里找到对应。②从这部书问世以来。③建筑师从这部书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①空:依据前文“每个人在读《红楼梦》的时候都看到了自己”可知,后文的“单纯善良”“争权夺利”“默默无闻”指的是我们每个不同性格的人,再结合后文“哪怕只是那一瞬间的对应”可知,该空应该填写“无论是谁都能在这部书里找到对应”之类的句子。 第②空:依据后文“关于它的解读者就层出不穷,各种流传的版本也眼花缭乱,甚至真正的全本(或原本)还是一个谜”可知,“它”指的是《红楼梦》,只有“它”问世,才有世人的解读,所以该空应该填写“从这部书问世以来”之类的句子。
第③空:依据前文“小儿小女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两小无猜……”“美食家在这部书里,看到的是奇食怪谱……”可知,该处应该填写“某类人在这部书里”,再结合后文“看到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全貌,雕梁画栋与茅屋村舍并存”可知,“某类人”指的是建筑师,所以该空应该填写“建筑师在这部书里”之类的句子。
10.林黛玉:才华横溢,妙赞海棠勇夺魁;多愁善感,悲葬落花苦自伤。 薛宝钗:佳人婉婉,金玉良缘今生定;文采洋洋,举案齐眉眷属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对联的能力。首先,明确对联的基本知识:“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指的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内容要相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上联出现过的字不能再次出现在下联中;“词性相对,位置相同”,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指的是上下联要平仄相反,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句末尾字是仄声(三声、四声),下联句末尾字是平声(一声、二声)。 然后,结合《红楼梦》有关林黛玉、薛宝钗的相关情节进行拟写。
在《红楼梦》里,有关林黛玉的情节很多,可以挑选自己熟知的情节进行概括,比如可以通过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的情节,概括出林黛玉的才情极高,在海棠诗社第一次集会中,写咏白海棠诗拔得头筹来拟写;还可以通过《红楼梦》中“黛
玉葬花”的情节,概括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基于此,按照对联的知识,可以为林黛玉拟写对联:才华横溢,妙赞海棠勇夺魁;多愁善感,悲葬落花苦自伤。
《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的情节也比较多,但最有名的当属“金玉良缘”和第九十七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再加上《红楼梦》中有关薛宝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等外貌描写以及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有关薛宝钗才情的描写等情节,按照对联的知识,可以为薛宝钗拟写对联:佳人婉婉,金玉良缘今生定;文采洋洋,举案齐眉眷属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