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七期 2020年3月热点02: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制造”(原卷版)

第七期 2020年3月热点02: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制造”(原卷版)

2023-01-18 来源:乌哈旅游
2020年3月时政热点专题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制造”

【时政热点】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行业受到一定冲击,对中国经济走势担忧的言论甚嚣尘上,有人声称跨国公司会加速产能外移,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会被取代。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经济发展,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2020年3月9日,格力电器生产的KN95防护级别一次性使用口罩和医用级别一次性使用口罩开始上线,这距离其宣布调整生产线,侧重生产与防疫有关的产品不到半个月。格力电器的跨界战“疫”,是中国企业以变应变、灵活转产的一个缩影。此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仅用76小时就自主生产出全自动化口罩机;美的集团“腾出”净水器生产车间,启动多套自购口罩生产线;中国石化12天建起一座用以制造口罩原料熔喷布的生产厂,另外8条生产线预计4月中旬建成投产……“无论是稳产保供还是转产防疫物资,无不体现着中国制造强大的生产能力、齐全的配套能力和高效的应变能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研究室主任许召元表示。

完善的工业体系、完备的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是我国企业快速转产的底气。据了解,目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加上开放的金融、投资、服务等政策,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和创造中心,在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地位日趋重要。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制造能力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是仍然体现出了“中国制造强大的生产能力、齐全的配套能力和高效的应变能力。”这反应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这也成为我们能够战胜疫情的可靠保证。这可以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成就结合起来进行复习。

本热点专题的相关考点主要以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工业化及其成就为主,进行分析。

【教材中相关知识点】

一、中国近代史上的工业化建设 1. 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中的主要工业建设成就

目的 内容 时间 (口号) 创办者 主要成就 主要成就 意义 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标志着洋务运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自强 前期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动的开端 曾国藩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轮船招商局 李鸿章 远东第一大造船厂 洋务派开办的最早的近代民用工业 洋务派所办采矿业中成效最著者 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 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 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基础 发展近代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求富 后期 张之洞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2)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特点。

洋务运动所创办的近代军事民用工业从性质上说是官办或官督商办企业,这些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生产成本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技术水平落后,。民用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大多落入洋务派官僚之手。 (3)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工业和交通运输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4)简述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巩固清朝统治,不是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失败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5)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是它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立第一批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增强了国防力量。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2.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工业发展阶段 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影响 ①甲午战后,外国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②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各种实业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短暂春天” 体纷纷出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归国创业,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②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挫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1)中国民族工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和压迫,这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2)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中著名的企业家有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大生纱厂)、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有发展,但是总体落后;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也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工业建设

1.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到1952年,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2. 简述一五计划的背景、目的、时间、基本任务、结果和意义。 背景: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但是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 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工业化 时间:1953年—1957年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结果:到1957年,一五计划各项经济建设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3. 简述一五计划成就的主要表现。

①鞍钢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②长春一汽生产出我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在沈阳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中国第一个机床制造厂—沈阳一机建成投产;⑤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意义在于连接了长江南北交通;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意义在于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⑦新建宝成、鹰厦等30余条铁路。

4. 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成就和意义。

成就:①建成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②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我国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③工业布局明显改善,沿海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内地新建了不同规模的现代工业;④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也发展起来;⑤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⑥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⑦国防尖端技术取得巨大进展。

意义:我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5.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主要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原因: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意义。

意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基础。

一、单选题

1.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洋务运动打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机器生产引入中国 D.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

2.对于洋务运动,有提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变革的概念”,也有提出洋务运动“求强”、“求富”,引进了机器和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对这一分歧解释合理的是

A.忽视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 B.对洋务派追求目标认识不同 C.研究洋务运动的视角不同 D.对洋务运动难以客观的评价

3.在洋务运动中,因为中国没有银行进行资金周转,铁路及铁路基础建设落后,导致一些原料无法从外国进口,最终导致上海织布局晚开工12年。由此可知

A.洋务运动推动了基础建设 B.列强的干预导致洋务运动困难重重 C.近代化缺少一些条件 D.基础建设不足制约了洋务运动

4.李鸿章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机器购于英国德国等,产品供应给淮军,常年额定经费银10万两,由江南海关、江南筹防局、扬州淮军分担。下列企业与金陵机器制造局属于同一类的是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汉阳铁厂 D.继昌隆缫丝厂 5.江南机器制造局成立后,曾长期面临经费困难。1905年,将其中机器制造局和江南船坞分为两个企业,后者实行商务化经营,自负盈亏,结果营业额、盈余大幅增长。这反映出 A.洋务企业缺乏竞争实力 B.洋务运动收效甚微 C.经营体制影响企业发展 D.民族工业走出困境

6.1896年汉阳铁厂由“官办”性质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任督办。为解决钢铁销路问题,盛宣怀上奏请求“嗣后凡有官办钢铁料件,一律向鄂厂(即汉阳铁厂)订购,不得再购外洋之物”。对此举解释最合理的是

A.促进了钢铁工业的长远发展 B.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摆脱了列强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的控制 D.增强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信心 7.《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张謇反对重农抑商思想 B.张謇的主张反映“实业救国”思想

C.张謇创办保兴面粉厂是该主张的体现 D.张謇已经找到强国的根本途径

8.小明驾驶时光机器回到1918年,碰巧遇见状元实业家张謇。张謇开心地对他说:“这几年的生意特别好!”小明帮助张謇分析了生意好的最主要原因,他应该说的是

A.张謇自身善于经营 B.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 C.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D.他是状元,身份特殊 9.下表是“一五”计划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

A.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0.有学者反对将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工业化的开端,认为新中国“一五”计划才是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下列表述能够成为其理由的是

A.洋务运动仅在军事领域使用了机器 B.洋务运动未能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C.“一五”计划建立了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D.“一五”计划使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11.从“北漂”、“南漂”到“贵漂”,大量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创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实早在1992年,我国就出现了一次以下海经商为特征的创业浪潮。当时出现创业浪潮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确立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

12.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后,因经费难筹、管理混乱、销场未广、支持愈久、用款愈多,无法为继。后转由郑观应接手汉阳铁厂。郑观应到厂后,接到一封密函,函中揭发厂内管理者的种种浮开,亦即虚报假冒。1896年8月16日,郑观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颁布了汉阳铁厂厂规,对用工制度作出了具体的规定,与此同时,他草拟了《处理公文章则六条》《总文案、提调分别办事管见四条》上呈盛宣怀,从厂规的颁布到公文制度的制定,奠定了汉阳铁厂制度建设的基础,同时,文件还着重强调国家维护对汉阳铁厂发展的意义说:“查美国重税进口钢铁等货,正以保护本国工商自制之货。”鉴于洋工程师种种弊端,郑

观应向盛宣怀建议,“聘请上等各工师,必须访其有学问、有历练者方可无误”。郑观应接手汉阳铁厂总办后,把焦炭问题放在首位,“鄙见第一重在焦炭,如焦炭所产近便价廉,则事业可久可大。”总之,在汉阳铁厂的思考、建议以及诸多举措,为汉阳铁厂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郭莹、陈锴《郑观应与汉阳铁厂》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整顿汉阳铁厂的背景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经营汉阳铁厂的影响。 13.阅读下列材料:

张謇,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晚清状元。但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创办实业,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工业上。他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一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中张謇的经济思想和主张

(2)想一想,为什么张謇的企业在一战期间迅速发展,而到20年代中期又衰落下去?张謇的“实业救国”的道路对你有何启发?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6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

划重新编制,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摘编自《“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 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问题。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摘编自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五”计划指导方针的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