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专题阅读:《红楼梦》专练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也就是结构方式,这才是创造,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文本形成的以主要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过去、现在和
1
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忆,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并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也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色彩,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轻灵,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的时候,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生了。荒诞、幻
2
化也是一种美,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杜甫迎客扫花,除唐代杜甫外,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两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因其知名度甚高,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成了大观园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响红
3
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而且,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宝玉反应迟钝,还是林黛玉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终于扭转局势,所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进一步发扬光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明清时代的诗社,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是不同于晋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依托,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大大挑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唐寅,在小说中,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4
A.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红楼梦》不仅长于写实,也具有浪漫色彩,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谢道韫的才情影响了《红楼梦》女性人物塑造上来看,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
B.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了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C.《红楼梦》长于写实,虽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5
3.下列说法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水浒》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有红学家认为,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因其结构的周密、时空的繁杂,有种仿佛置身大海,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解析】
1.C(A项,曲解原文,材料一说“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B项,偷换概念,材料二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D项,扩大范围,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不少学者指出”。)
6
2.B(曲解文意,“浪漫主义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不正确,原文没有将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作品作比较的意思。)
3.C(这种解读思维是传统的线性情节结构分析,而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4.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论点,即江南文化对《红楼梦》的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然后分别从东晋时期、明清时代加以阐述,最后得出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红楼梦冲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的结论。②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举例论证),例如东晋的谢道韫、明代的唐寅、清代的“蕉园诗社”“清溪吟社”等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江南文化对《红楼梦》的影响。(每点2分)
5.(示例)秦可卿。如在第5回出现在现实时间,让宝玉在她自己的房里睡觉;然后又出现在神话时间,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出现在贾宝玉梦中。而在第13回,秦可卿又给凤姐托梦出现在梦幻时间。(只答人物无分析不给分,答出人物并结合两个时间段分析给4分,答出人物并结合三个时间段分析给满分;其他人物解说合理,符合要求也可以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红楼梦》的传统性
俞平伯
从《红楼梦》中,很容易看出它如何接受、综合、发展了古代小说的传统。 《红楼梦》以“才子佳人”做书中主角,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如二十三回黛玉葬花一段,
7
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以后《西厢记》几乎成为宝玉、黛玉两人对话时的“口头语”了。本书引用《西厢记》共六七次之多,而且用得都很灵活,如四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非常自然。
《红楼梦》开首说补天顽石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原合十二月,二十四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跟《西游记》第一回说花果山仙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开阔,说法略异,观念全同。而且,这块顽石,既可缩成扇坠一般,又可变为鲜明莹洁的美玉,我觉得这就是金箍棒塞在孙猴子的耳朵里呵。
《金瓶梅》跟《红楼梦》的关连尤其密切,它给本书以直接的影响,近人已有专书论述,这儿不作详引。如《红楼梦》的主要观念“色”、“空”,明显从《金瓶梅》来。又秦可卿棺殓一节,几全袭用《金瓶梅》记李瓶儿之死的文字,脂砚斋本评此“深得《金瓶》壶奥”。
从上边简单引用的各例,说明《红楼梦》实集古来小说之大成。不仅此也,它还继承了更远的文学传统,并不限于小说,如《左传》、《史记》,如乐府诗词,而继承《庄子》与《离骚》尤为特出。脂砚斋本第一回评,明确说“《庄子》、《离骚》之亚”;第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一回,宝玉摹拟《庄子•箧篇》——这些都不必细说。我以为庄周还影响《红楼》全书。它的汪洋恣肆的笔墨,奇幻变换的章法,得力于《庄子》很深。
至于《红楼梦》与《离骚》的关系,借其中的《芙蓉诔》来说明。这篇诔文,引用《离骚》、《楚辞》最多。其中更饶趣味的一条是:宝玉在这篇诔文里,把他的意中人睛雯比作“鲧”——宝玉说晴雯“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作者原注说:“鲧刚直自命,舜殛于羽山。《离骚》曰,鲧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这是特识、特笔。拿自古相传“四
8
凶”之一的“鲧”,来比晴雯这样的美人儿,够古怪的;所以后来有人把这句改为“巾帼惨于雁塞”,以为用昭君出塞的故事就妥当得多了,而不知恰好失掉了作者的意思。赏识这“直”的“鲧”本是屈原的创见;《红楼梦》作者翻“直”为“刚直”,仿佛更进了一步。这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非但文字沿袭而已。 如上所举,《红楼梦》古代渊源之深厚且广泛,已可略见一斑。自然,它不是东拼西凑,抄袭前人之文,乃融合众家之长,自成一家之言。所以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才能见出真面目。若片面地、枝节地只从字句上的痕迹来做比较,依然得不到要领的。
1.对“《红楼梦》的古代渊源深厚且广泛”的依据,表述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受《西厢记》的影响很深。宝玉、黛玉对话时常引用《西厢记》内容。其中第四 十九回引“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一段,就是宝、黛借《西厢记》来说自己。
B.《红楼梦》也深受《金瓶梅》影响。写秦可卿棺殓一节,《红楼梦》几乎完全袭用了《金瓶梅》中写李瓶儿之死的文字;《红楼梦》的“色”、“空”观念,明显来自《金瓶梅》。
C.《红楼梦》受《庄子》影响也明显。六十三回借妙玉的口气说“文是《庄子》的好”,第二十 一回写宝玉摹拟《庄子•箧篇》,但这些还不是这种影响留下的最大痕迹。
D.《红楼梦》也有《离骚》影响的痕迹。在《离骚》中,屈原赏识品质“直”的“鲧”,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也赞赏“鲧”,这不是文字上的沿袭,而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说明《西厢记》的内容令宝玉大
9
倒胃口。
B.《红楼梦》和《西游记》都是借写顽石开篇,说法略异,观念全同。
C.《红楼梦》笔墨汪洋恣肆,章法奇幻变换,这得益于《庄子》的深刻影响。
D.由“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可见,曹雪芹认为晴雯的性格和命运近似于“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脂砚斋明确地评价说《红楼梦》是“《庄子》《离骚》之亚”,这说明脂砚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红楼梦》受到《庄子》、《离骚》的影响”的观点。
B.《红楼梦》具有鲜明的传统性,这说明曹雪芹有深厚的古代文学阅读积累;正是这种鲜明的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
C.如果仔细分析《红楼梦》的文本,我们也将可以找到《红楼梦》受《左传》《史记》这两部史传文学作品影响的痕迹。
D.本文作者俞平伯虽然没有详引近人关于《红楼梦》与《金瓶梅》关系密切的论述,但对这 些论述的基本观点,他还是认可的。
【答案解析】
1.D(“……这不是文字上的沿袭,而是思想上的‘千载同心’”不合原文逻辑,原文“非但”,是“不仅仅是”之思。)
10
2.A(“《西厢记》的内容令宝玉大倒胃口”断章取义。依原文整体意思,宝玉说“看了(《西厢记》)连饭都不想吃了”,是说《西厢记》的内容很有吸引力)
3.B(“……传统性,决定了《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的结果”之说误,把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或曰以偏概全。从全文看,对文学传统的继承,是《红楼梦》成为巅峰之作的必要条件;作者在末段强调:“必须把《红楼梦》的传统性跟它的独创性合并地看”。这说明“传统性”和“独创性”结合,才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巅峰之作)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