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

2022-03-28 来源:乌哈旅游
 “高考状元”

2012年7月10日,湖南高招开录,在无数考生和家长绞尽脑汁想怎么填个好志愿、上个好大学时,高考状元却成了各大名校争抢的对象,让无数人艳羡不已。“高考状元”这个光环到底能保持多久的光鲜?本报综合有关数据,调查了1977年至1999年湖南24名状元的职业状况,竟发现无一成为所在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甚至大多已湮没无闻,有的成了全职太太。

“高考状元”为何难成“职场状元”? 状元人生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教育弊病?本报特地展开调查。

状元人生

珍藏的“状元”

竖立的发型、黑框眼镜、黑底衬衣上印着白色的祥云纹、黑西裤、黑皮鞋,展现在记者面前的龙赞如他的思想一般新潮。一见面,龙赞从白色的肩包中拿出了一叠报纸的复印件,最上面一份是1985年8月8日出版的《湖南广播电视报》,这是他毕业后特地从图书馆复印珍藏着的。在头版头条处,模糊印着:“文科‘状元’由湘潭市十一中的杨锟夺得,成绩是519分。隆回县一中的龙赞以547分的高分夺得外语冠军。”

“我才是那年真正的文科状元。”龙赞和记者反复强调:“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高考分文科、理科、外语三类,考试科目都一样,我的总分最高,是实质上的‘状元’,只报道外语冠军是不够的。”

分歧的人生

当年的龙赞,顺利进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一方面是他想当一名作家,另一方面在他看来:“上海不仅是当时中国第一大城市,更是一个比较前卫的城市,它的一举一动皆是时代的风向标,我是状元就该去这种地方。”然而,进入复旦仅半年,因为曾作为状元“优人一等”的感觉不再,龙赞产生了思想动荡,开始质疑起中国的心理教育问题。

随后,在听了几场中西方教育学专家在华东师大的专场讲座后,龙赞决定:我要转学,要做中国教育界的权威。1986年,龙赞转入华东师大,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至上海某师范大学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迷失的方向

正当龙赞准备大展拳脚、在教育行业有所建树时,“下海”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看着同学们开始成为弄潮儿,他蠢蠢欲动。

1994年,龙赞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并在对外经贸大学研究院学习了三年的“市场营销”。

1997年,龙赞和同学一起创办文化传播公司,出版直销畅销书,很快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但昙花一现后的1998年,国家大力打击非法传销,直销也划入打击之列,公司被迫转向,但方向从此

不再明朗。

2000年,龙赞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亲子教育”概念,并将公司更名为东方穆迪亲子教育研究所。

2004年,龙赞再次转移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成立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公司。

如今,45岁的龙赞已沉浸在商海十余年,但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学者,在他的每一份简介里,第一头衔也都是“亲子教育学专家”。当然,每份简介的第一句话都是“1985年湖南省高考状元”。 调查

30名湖南历年高考状元能查到职业状况的仅9人

“大多数高考状元已湮没无闻”

云南教育厅长罗崇敏一共研究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在6月25日公开发表调研结果:“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无独有偶,早在2007年,中国校友会网课题组负责人、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公布了中国首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调查的全国近400名高考状元,鲜有领军人物。

高考状元难成职场状元

7月11日,中国校友会网总编、“高考状元研究”课题组专家赵德国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课题组调查了自1952年至2011年全国范围内的1400名高考状元,现有的职场状元名单中出现了高考状元的身影(两院院士),但交集非常少,且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高考状元。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高考状元无一人成为职场状元。

大多状元已去向不明

其中,课题组还调查了湖南自1977年到2011年的高考状元73名,其中1977年至1999年的高考状元有30名,但和其他省份相比,能查到职业状况的状元仅9人。“大多数高考状元都已湮没无闻。”这让专家非常困惑。

随后,本报记者依据这份数据核实了1977年至1999年间24名高考状元,在24名高考状元中,9人职业状况去向不明,在已核实工作去向的5人中3人从事科研工作,仅一人从政,无一人经商,且无一人成为所从事工作领域的领军人物。核实工作去向的5名状元中,现在的职务分别为湖南师范大学公管院教授、湖南潇湘技师学院党委书记、亲子教育专家、凤凰卫视记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副教授,无一人成为所从事职业的领军人物。另据记者了解,1988年的湖南文科状元已成全职太太。

补充阅读:30年间各省高考状元职业盘点 半数曾出国留学 云南省长罗崇敏调查云南高考状元 称未成领军人物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很关心状元们的去向,曾专门调研过云南近十年来的22名\"高考状元\"和奥赛获奖者,尤其关注他们毕业后的现状。可令他吃惊的是,这些\"状元\"、大奖获得者,在各自的事业上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与当初人们对状元的预期相差甚远。除此之外,罗崇敏还查阅了1977年到2009年32年来全国的124名高考状元。\"他们一个都没有成为所从事职业领域的领军人物。\"[详细]

\"状元笔记\"网上热卖:淘宝卖家30天卖6万

你听说过\"状元笔记\"吗?这个暑假,\"高考状元\"的错题集、复习资料、笔记本成为了学弟学妹疯抢的\"宝贝\"。昨日,记者采访了四川省2012年文科第一名周小琪和理科第一名高蕊馨。两位透露,她们已受学弟学妹和老师委托,将笔记细心整理后赠送了他人。\"状元笔记\"受到学弟学妹们追捧的同时,也成为另一种商机:记者在淘宝网上看到,\"状元笔记\"的相关产品已多达两万余项,其价格也从7.9元到1778元不等,一卖家30天内销售额超6万元。[详细] 相关评论: \"高考状元\"炒作 究竟炒热了谁?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自科举考试以来,状元情结就一直深植于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国人对于状元的崇拜已像染上\"毒瘾\"一般痴迷不已。又是一年放榜时,社会对\"高考状元\"的关注热情依然不减,一些商家在挖掘\"高考状元\"的商业价值,一些教育部门也在不同程度地默认或推波助澜。对于\"高考状元\"的炒作,媒体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高考状元\"亦被媒体娱乐化的错误引导炒得一发不可收拾。[详细]

搜狐教育微观察:高考状元为何32年憋不出一个顶尖人才? 分析

高考未必考出真状元

“任何时代都有选拔人才的指挥棒,只是指挥棒是否科学而已。”在龙赞和其他教育专家看来,导致高考状元成不了职场状元的关键原因是高考这根指挥棒并不科学。

“目前的高考选拔机制更侧重于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能力水平的考核不够。”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丁道群认为,真正的状元应该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齐头并进。现有的选拔机制未必能考出真“状元”。

“当然,状元要成为领军者,也需要时间。”丁道群表示,根据国外研究发现,不同学科领域成功的高峰期不一致,一般自然科学专家需要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在35岁左右最容易出结果;而人文社科类专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的成功时间比较长,一般在45岁以后。

状元大多情商低

“在中国,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职场。”丁道群解释。“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司做得最好的20%的员工和最差的20%的员工,他们的智力水平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力和坚强的意志。” 湖南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姚利民亦表示,个人在职场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在智力(IQ),而在于个性、情绪智力和持之以恒的毅力等非智力因素

(EQ),状元也一样。

“在中国的中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分数,忽视了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丁道群指出。

而据中国校友会网高考状元课题研究组专家调查的1400名高考状元,发现大多数内向、高傲、情商低。“封闭的环境,加上老师、同学对于学习好的同学比较包容,容易将他们打造成‘温室的花朵’、‘象牙塔内的状元’。如果未在大学调试好,进入社会后短期内将很难适应,对社会的理解、接受度也不高。” (三湘都市报)

32年高考状元未出顶尖人才震撼国人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6月08日16:58

2006年军队总政围绕“影响军队自主创新能力的人因分析”,对我军两院院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有关“智商因素”列出了9项,院士们将“想象力”排在了诸要素之首。

蔡言厚曾是中南大学教授,退休后任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学术负责人。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大学评价咨询专家之一,他带领课题组于2009年发表了最新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给高考状元的崇拜者们狠狠地泼了一瓢冷水——1977年至2008年32年间的高考状元,几乎没有一个成为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绩远远低于社会预期。人们无不疑问:高考状元为何没成顶尖人才? 教育癌症的警示

\"用培训的眼光看教育,用实用的眼光看培训,用发展的眼光看成才\"。我到北京走访过中央党校、中科院、中央教科所等众多部门,到北京、深圳等数十家培训机构拜访或学习,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刻骨铭心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到每一个从事培训或教育的人都应该反复品味大科学家

费曼对巴西教育的批评。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

费曼一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学院度过的,有40年之久。他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有的人不是通过了解而学习,只是靠死记硬背,把乐趣变成了刑罚。费曼的困惑来自于他的巴西之行。

在巴西里约大学,费曼做了一年的客座教授。授课内容是电磁学方面的高级课程。在那里,他发现了两个奇怪的现象:

一是学生们从不提问。有个学生告诉他原委:如果我提问,课后大家都会跑来怪我,为什么要浪费大家的时间?我们的目的是学东西,你却要打断他去提问。

二是面对同一个问题,有时学生马上答得出,有时却又一片茫然,完全不知所云。

渐渐地费曼发现,巴西的学生上课时唯一要做的就是坐在那里,把教授讲的每个字记下来,当教授重复那句话时,他们逐字检查,确保没有写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