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诊断价值
2021-11-26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12月第4卷第12期Lab Med Clin,December 2007,Vol 4,No1 两种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诊断价值 陈继梅,许叶虹 (安徽省芜湖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241000) 【摘要】 目的 对血凝仪Sysmex CA-50两种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Fbg)方法进行探讨,以确定其临床诊断价 值。方法在血凝仪Sysmex CA-50上分别用凝血酶法(Clauss)和PT导出法(PT-der)同时测定166例患者血浆中 的Fbg。结果这两种方法测定的F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4.51,P<0.001),以Clauss法Fbg值<2 g/L、2~4 g/L、>4 g/L分阶段做各阶段相关分析,当Fbg值<2 g/L、2~4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建 议在l临床应用中不要以PT-der法代替Clauss进行Fbg测定,采用Clauss测定Fbg更适于临床诊断。 【关键词】血凝仪; 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法; PT导出法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9455(2007)12一l194-02 本科室于2002年引进了血凝仪Sysmex CA-50,发现仪器 状态。当Fbg超过正常范围时,即表示凝血功能异常。Sys— 在测定纤维蛋白原(Fbg),即凝血因子I时有两种方法,一种 mex CA-50血凝仪检测Fbg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 是凝血酶法(Clauss),即通过稀释的血清中加入凝血酶的方法 Clauss,原理是将血浆稀释后加入足量的凝血酶(牛凝血酶), 测定出来;另一种方法是做凝血酶原时间(PT)时,根据PT的 使Fbg转变为纤维蛋白而凝固,通过测定光散射的变化速率, 变化直接换算出来,又称PT导出法(PT-der)。就这两种方法 得出标准样品的凝固时间,计算出Fbg的含量;第二种是PT- 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报道如下。 der,当PT测定完成时血浆凝固,全部Fbg都转变为纤维蛋白 1资料与方法 而形成凝块,测量凝块形成过程中光散射的总的变化,与同时 1.1一般资料本院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的住院患者 测量的已知含量的参比血浆比较,就可以计算出Fbg的含量。 共166例。男118例,年龄(42.19±15.79)岁;女48例,年龄 前者相当于速率法,后者相当于终点法,前者需要专门进行测 (44.53±13.04)岁。 定,后者在测定PT时不需加入其他试剂即可同时获得PT和 1.2方法 Fbg 2项结果。 1.2.1 Clauss血清10 l加入90 l缓冲液再加入50 l凝 本文对166例患者用两种方法测定Fbg的结果表明,由 血酶在Sysmex CA-50上操作。 PT_der得到的Fbg结果与Clauss的结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 1.2.2 PT-der做PT时仪器自动导出。所有的试剂均由希 异,通过分阶段作进一步相关分析发现,Fbg值<2 g/L、2~4 森美康公司医用电子有限公司提供。 g/L时,P均<0.OOl,即在Fbg浓度较低的样本中,二者检验 1.3统计学处理用【,检验作两种方法的Fbg结果分析,作 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朱忠勇[1 的报道相符。而当Fbg 直线相关性分析。以Clauss法Fbg值<2 g/L、2~4 g/L、>4 值>4 g/L时,P>0.2。Fbg值相对较高时两种方法有一定相 g/L分阶段做各阶段相关分析。 关性,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很小。笔者认为这与测定原理不 2结 果 同有关,由于Clauss基于高浓度凝血酶加入血浆,使之凝固所 2.1 166例患者血浆Fbg测定结果 Clauss与PT-der血浆 需时间与Fbg浓度成反比的原理是测定有凝血功能的Fbg,其 Fbg测定结果:前者为(2.47土1.25)g/L,后者为(2.21土1.28) 特异性较高;而PT_der是以血浆凝固起点与终点吸光度之差 g/L。二者统计分析d士Sd=0.25士0.73,t ̄--4.51,P<0.001, 与Fbg浓度成正比,计算出Fbg含量,由此可见Fbg结果难免 会受到试剂浊度、标本黄疸、溶血、样品的光学异常、测试杯的 两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光洁度、加样中的气泡等因素干扰。因此,杨焰和魏文宇[2 指 2.2相关分析 出在常规Fbg含量测定时建议使用Clauss,需要注意的是,目 2.2.1对166例患者结果做相关分析 设Clauss为.z,PT- 前国内使用的某些仪器可以根据PT的变化换算出Fbg含量。 der为y,y一0.59+0.62x,r 0.73,P<0.001。 这种方法能对Fbg含量作出大概估计,当Fbg含量明显异常, 2.2.2以Clauss测定的Fbg值<2 g/L、2~4 g/L、>4 g/L 特别是明显降低时,就不能准确判断。 分阶段做各阶段相关分析。设Clauss为.z,PT—der为y。当 笔者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发现,有的采用Clauss,有的采用 Fbg<2 g/L时,Y 1.47+1.37x,P<0.001;当Fbg为2~4 PT-der,造成结果没有可比性,给动态观察凝血功能造成混乱。 g/L时,y一2.22+2.78x,P<0.001;当Fbg>4 g/L时,Y一 因此,笔者建议在动态观察凝血异常情况下,最好采用同一种检 3.72+4.44x。 测方法,便于比较。鉴于 der易受黄疸、溶血、高血脂标本的 3讨 论 影响,笔者在工作中屏蔽了PT-de ̄,这样所有的结果必须而且只 Fbg是一种多功能血浆球蛋白,在肝脏中合成,其主要的 能采用同一种方法(Clauss),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生理功能是作为凝血因子I直接参与体内凝血过程,Fbg是纤 维蛋白的前体,在凝血的最后阶段,可溶性Fbg转变成不溶性 参考文献 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测定血浆Fbg有助于了解凝血机能 1 朱忠勇.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标准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l2月第4卷第l2期 Lab Med Clin,December 2007,Vol 4,No 12 附纤维蛋白原测定推荐方法和淘汰过时的凝血时间建议 E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21(5):308—312. 2杨焰,魏文宇.血栓与止血相关检查标准及质量控制[J].检 验与临床,2006,20(1):16. (收稿日期:2007—09—04) 检测尿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两种方法比对分析 瞿国英 (上海市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122) 【关键词】尿液分析; 尿镜检查; 干化学分析; 红细胞; 白细胞 中图分类号:R446.1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9455(2007)12—1195—01 近年来随着检验医学的发展,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已被检验 科广泛应用,但尿液干化学法分析红细胞(RBC)、白细胞 (WBC)与镜检法结果并非完全一致。为了探讨干化学法和镜 检法检测尿RBC、WBC的实际对比情况,本文采用宝灵曼 Miditron JuniorⅡ型干化学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检查两种方 法对临床389例尿液标本同时检测,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性,故只适合临床的初筛工作 ]。 干化学分析仪是利用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 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将受体耦联苯胺等氧化呈色,所 以即可测定完整的RBC,又能测血红蛋白。本研究中干化学 检查RBC假阳性率达9.1 ,造成RBC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有: 尿路感染时,细菌产生的过氧化物酶引起;尿中含有易热酶,引 起假阳性;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等引起假阳性;次氯酸盐、氧 化型清洁剂等因素影响。而WBC主要是基于中性粒细胞含 有特异性酯酶与模块中化学试剂起反应产生颜色。此酶在淋 1.1标本来源取幼儿园入学体检标本389例。其中男177 例,女212例,平均年龄4岁左右。随机留取中段尿,在收到标 本的2 h内完成检测。 1.2仪器及试剂 德国宝灵曼公司的Miditron JuniorⅡ型尿 巴细胞及其他非中性粒细胞中不存在,因此对淋巴细胞和单核 细胞就会漏检,但本研究发现干化学检查WBC仍有3.9 的 假阳性 引起WBC假阳性的原因主要有:当WBC破裂时,酯 1O项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尿1O项试纸条);t3本Olympus光学 显微镜;80—2离心机。 1.3方法 尿干化学分析仪法按说明书操作。尿显微镜镜检 方法为:取混匀尿液1O ml,以1 500 r/min,离心5 min后弃上 清液,取混匀的尿液沉渣涂片镜检,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 作规程》操作 ]。 1.4质量控制 使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提供的伊华尿液质 控品(批号:20051218)。 酶释放到尿中,引起假阳性;受甲醛、大量胆红素、氧化型清洁 剂等因素影响 ]。 据研究,将尿沉渣分析仪和干化学分析仪两种仪器联合检 测,对检测尿液更有临床意义。传统的显微镜对有形成分的检 测仍然是检测中的金标准,特别是在尿液中的WBC及RBC含 量少的情况下更有意义,常规工作中不能忽略。医院检验科可 根据自己的条件采用联合检测方法_5]。 综上所述,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常规检测虽然提高了检测 1.5结果判断镜检判断标准:RBC>O~3/HP、WBC>0~ 5/HP为阳性口];干化学法:按试纸条说明判定。 2 结 果 效率,减轻了检验工作者的劳动强度,但仍不能替代显微镜检 查,特别是对尿液的有形成分的检测。用尿液干化学分析仪和 传统的显微镜检查作为互补,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更能保证 检测的准确性。 2.1对389例尿液标本进行了尿液干化学和显微镜检查进行 RBC比较分析,干化学法隐血试验阴性349例,阳性为4O例 (10.3 );而镜检RBC阴性384例,阳性只有5例(1.3 )。 干化学检查RBC假阳性率为9.1 。 参考文献 2.2同样对389例尿液标本进行了尿液干化学和显微镜检查 WBC比较分析,干化学法白细胞脂酶阴性368例,阳性为21 例(5.4 );而镜检阴性383例,阳性只有6例(1.5 )。干化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 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33. 2 叶晨,徐苏宁.尿液干化学检验室间质量评价的影响因素 学检查WBC假阳性率为3.9 。 3讨 论 [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4):371—372. 3周强,罗淼珊,文燕.流式尿沉渣分析仪、尿干化学分析仪检 测尿红、白细胞的分析研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 检验学分册,2005,26(9):592—594. 随着临床检验自动化设备的普及,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以 往尿液常规检查已被尿液干化学法所替代,尤其是检测标本量 大的临床实验室,更需要简单、快速的尿液干化学分析方法对 大批量检测样本进行筛查,以便节省出时间对异常标本中的有 形成分进行规范化检查。因此,尿液干化学法作为尿液常规检 查的筛查手段有其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_2]。但由于尿液干化 学分析仪是试剂垫的呈色反应和光学、电学相结合而检测 RBC、WBC,因此对有形成分的检测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尿 液中存在一定量的干扰物质,可导致检测结果呈假阴性或假阳 4易江红.尿红细胞和白细胞检验的两种方法评价EJ].实用 医技杂志,2006,13(1):64—65. 5周广军,韩彬,彭国钧,等.检测尿液WBC、RBC的3种方法 比较E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5,6(3):230—232. (收稿日期:2007 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