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来源:乌哈旅游
第2009年第4期 商 业 经 济 No.4,2009 (总第323期) SHANGYE JINGJI TDtal No.323 【文章编号】1009—6043(2009)04—0069—02 浅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刘胜福 ,刘洋兵 ,段伊诺。 (1.黑龙江鑫正担保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2.龙煤鸡西煤炭集团公司,黑龙江鸡西158100; 3.哈尔滨市阿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阿城150300) [摘要】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缺乏强制性和普遍性的明确规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 和理解尚不统一,注册会计师缺乏统一的执业标准。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应强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加 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建立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保障机制,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减少舞弊的发生。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B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二、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探讨 1.缺乏强制性和普遍性的明确规定 l内部控制报告应由企业管理当局提供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缺乏统一要 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投资者 求,使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上存在较大的选择 不仅需要了解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传统会计报表,还需 性和随意性。主要形式有三种: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层 了解投资公司更多的信息,特别是以内部控制报告为载 陈述,招股说明书中的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上 体的内部控制的信息。目前对内部控制报告应由谁提供 市公司所发布的单独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在三种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应由注册会计师在提供会计 形式中,除了招股说明书中所涉及的是强制要求外,实际 报表审计报告的同时提供内部控制评估报告;另一种观 上目前并没有针对所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做 点认为应由企业管理当局对外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笔者 出强制性要求,对采取何种形式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也无 比较赞同内部控制报告应由企业管理当局提供。 明确规定,这样就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对没有再融资需 2内部控制报告应披露的内容 求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缺乏约束,要不要披 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在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 露、披露多少信息完全属于自愿行为,这就为逆向选择行 后,则可出具报告,向投资者宣布其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 为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上市公司会尽可能选择对其 缺陷,或除某些方面外不存在重大缺陷。但是在关注内部 有利的信息进行披露,甚至根本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二 控制报告的时候,不能仅仅关注内部控制报告的结果,而 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的具体形式上有多种选择,对信 应该是注重管理当局对于内部控制的描述。内部控制报 息使用者来说,则意味着获取相关信息成本的提高。 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2.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尚不统一 (1)表明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责任。管理当局应在 我国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尚不统一,与 内部控制报告中明确声明建立、健全、实施和维护企业的 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所披 内部控制制度是管理当局的责任,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 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在内容上散乱且缺乏系统性。其控制环 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符合适 境由经营管理的观念和方式、组织结构及内部制约监督机 用的法律、法规。 制组成,与公认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并不一致,这说明目 (2)企业已经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是否有效的 前上市公司急需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指导实践。 标准,并按照标准设计并颁布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如宣布 3.注册会计师缺乏统一的执业标准 “本公司已根据《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的原则、标准, 注册会计师的鉴证意见从内容到格式五花八门,内 制定并颁布实施内部控制制度”。在内部控制报告中应当 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缺乏有效的保证,信息使用者感到 重点披露在公司治理,即董事会等公司治理机构应当向 无所适从。从对样本研究的情况看,由于我国注册会计师 股东的披露更多的信息,但这应当建立在成本效益和重 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进行鉴证业务时缺少统一的执业 要性原则之上。 标准,使得鉴证意见从内容到格式都不统一,增加了注册 (3)声明本公司已按有关标准、程序对本企业的内部 会计师的风险,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利用其工作结果。 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发现无重大缺 【收稿日期】2009~03—10 一69— 商业经济第2009年第4期 SHANGYE JINGJI No4,2009 陷。如果发现重大缺陷,应指出该缺陷。 控制制度的鉴定意见视作绝对保证,则超出了注册会计 (4)声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不会发生对公司财务报 告的可靠性和对公司财产的安全、完整有重大不利影响 的情况。如发现某些缺陷,应指出这些缺陷,并声明,除上 述情况外,公司内部控制有效。 (5)承认内部控制具有固有限制。存在由于错误或舞 弊而导致错报发生和未被发现的可能性,因此,只能对财 师的工作能力,且会引起外部投资者对鉴定报告的误解。 2.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 (1)从企业内部对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监管。企业内部 控制信息的披露将有助于企业改进控制系统,防止和发 现舞弊。这是因为提供内部控制报告需要对整个企业内 部系统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而这个审核和评价的过程 将有助于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薄弱环节,并予以优 化,更好地防止舞弊。同时,这个过程还可以发现企业中 存在的错误和舞弊现象,并对员工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威 务报告的编制及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提供合理保证。 并且,随着环境和情况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可 能发生变化,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程度可能会降低。 (6)管理层签名,包括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以 表示对内部控制和控制报告负责。 三、改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1.改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1)强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要求所有上市 公司董事会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内部控制的有关信息,同 时要求监事会和独立董事或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 会发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意见。借鉴美国的做法,强 制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详细的内部控制报告,为投资者的 决策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的形式化,要求管理当局提供单独的内部控制报告。 (2)证监会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范围做出规定。如 果将内部控制报告局限在与财务报告有关的控制方面, 该报告对于提供附加信息,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方面的作 用。会被大大削弱。仅仅评价、披露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 部控制,不能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信息使用者 仍然无从了解企业整体控制环境和实际运作情况,从而 无法判断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因此,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 披露应当考虑内部控制的各个组成要素,评价范围应包 括整体内部控制的设计及其执行情况。 (3)证监会应当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和格 式做出详细规定,以规范上市公司的披露行为。为降低公 司的披露成本,提高公司披露的完整性,便于投资者识别 公司的内控情况,监管部门可以制定必须披露条款和选 择披露条款,以及采取图表形式,如果内部控制存在不完 善的地方,还须指出其缺陷所在,从而方便投资者理解。 (4)对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审核做出更洋细规定。按 照自我选择理论,在强制要求公司披露内控信息时,内部 控制有缺陷的公司在未改善内控之前也会披露如“内控 健全”的报告。为了保证内控信息披露的真实性,需要作 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提供鉴证服务。可以借鉴注 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要求注册会 计师出具标准无保留、保留、拒绝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的 审核报告,方便投资者识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的可靠性。同时需要在审核报告中注明注册会计师出具 的意见只是在置信度内的相对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与 审计报告相似,如果将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元内部 一70一 慑作用,从而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2) ̄Jlf强从企业外部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内 部控制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项重要的决策依据。因 此,有关监管部门需要对上市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注册 会计师的鉴定意见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对内部控制 实施强制性审计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立之后,企业能否 建立并切实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还需要外部力量 予以保证。虽然有注册会计师的合理保证,但是不可避免 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不失去审计客户而会与被审计单位串 谋,因此需要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报告、注册 会计师的审核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地实施监督检查。 3.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的自愿披露 在实施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同时,也要加强企业自愿 性信息披露。自愿披露与市场的有效性有关,在市场缺乏 有效性的情况下,公司的股价与其价值缺乏关联,管理当 局也缺乏进行充分的披露以反映公司质量的动机。只有 管理当局认识到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益处,他才会 进行披露。因此,应当不断完善市场环境。监管部门也可 对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给出指南,以引导上市公司 的披露。要积极鼓励并保护企业自愿披露有关信息,加强 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加强自愿性信息披露的 研究和指导,建立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质量保障机制。 但是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出具内部控制报告,是不实现的。 但随着国外管理先进公司的不断进入,对企业的管理水 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通过其 规范的运作,必定可以带动其它企业走上规范化的运作 轨道。 【参考文献】 [1】蔡吉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 .山东 经济,2005. 【2】吴琳芳.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研究[M】成都:西南财 经大学出版社,2005. [3】龚杰,方时雄.企业内部控制理论、方法与案例【M】.杭州:浙 江大学出版社,2006. 【4】张路.美国上市公司最新立法与内部控制实务【M].北京:法 律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董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