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封建愚昧的劣根无法拔除的话,即使有再高明的
医术也是徒劳的。2.坟墓鲁迅曾给《野草》这样题辞“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
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坟墓这一意象会给人一种毛骨 悚然、凄惨悲凉的感觉。而《药》最后提到的坟墓却有着
動口丰富的意义。固然它表现了华小栓和夏瑜两个饱 受封建礼教和封建势力迫害的生命的逝去。作为生命
结束的象征,坟墓确实揭示了小说最后悲剧的结局。但
作为过去和未来、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它又表现了虽然 革命者牺牲了,但这种牺牲会引发人们的思考,革命后
继有人。所以死亡就意味着新生,悲惨过去的逝去会迎 来未来光明的前途。[作者通联:江苏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聰藏玉《齐月》肯后的真黄情减——
鲁迅小说《奔月》解读■陆如兵鲁迅《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一篇写于1926年12
月,最初发表在1927年1月的《莽原》半月刊上。1926年,鲁迅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 府反动当局所通缉,故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期
间,“三•一八惨案”的爆发,“五四”运动的落潮和新文
化队伍的分化给鲁迅造成了很大的刺激。还有种种个 人生活的不顺,如周作人不顾兄弟之情,致使兄弟失
和;高长虹等受到鲁迅扶持的青年,对鲁迅进行诽谤 等,使得鲁迅的内心更加寂寞,心理更加痛苦与复杂。 这些经历让鲁迅清醒地意识到单纯依靠精神启蒙无法
唤醒国人腐朽的心灵,于是开始在孤寂与苦闷中思索 着入世求变的人生道路。鲁迅在《三闲集》中描述对厦门的回忆时写道:“记
得还是去年躲在厦门岛上的时候,因为太讨人厌了,终
于得到'敬鬼神而远之'的待遇,被供在图书馆楼上的 一间屋子里,白天还有馆员、钉书匠、阅书的学生,夜九
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
人。”字里行间,直白地描摹出作者的心境。一位“战文本解读 [|||
士”,一位“英雄”身居他乡,无力救民的郁郁不得志跃
然纸上。而《奔月》中后羿这一人物形象,则是鲁迅心境的 间接反映。开篇即写道:“那马立刻放缓脚步了,并且和它背
上的主人同时垂了头。”后羿上射九日、下除百兽的英
雄形象俨然已被打破,此时的他只是一个惭愧、无助、
受生活压迫的平凡人。这就将后羿这一人物贴近了社
会,让其成为了现实社会的一份子,反映平凡人的反
应。随后鲁迅便对后羿的打猎成果进行了描述:“满壶
的簇新的箭和网里的三匹乌老鸦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 雀。”更加凸显出后羿只是一个处处倒霉的凡人形象,
昔日的壮举早已被人们遗忘,现在的他从早到晚奔波 忙碌,高超的射箭技术却无法施展。这一强烈的反差,
极易吸引读者眼球,不仅奠定了文章基调,而且为文章 的后期叙述铺平了道路。之后的叙事中,鲁迅运用大量的动作与语言描写,
刻画嫦娥的形象。“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风似的 往外走”“瞥了一眼”“她炸酱是看也不看”以及全文所
用最多的语气词“哼”足以看出嫦娥对于后羿的不屑一
顾,看不起的态度,也为嫦娥的背叛埋下伏笔。但后羿
的表现却是“惶恐”“叹一口气”“觉得她脸上仿佛比往 常黄瘦些,生怕她生了病”“和蔼”“觉得惭愧,两颊连耳
根都热起来”等等。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切,不禁让读者
联想到鲁迅长期以来对周作人的真挚的手足之情。而 嫦娥的态度则映射出“兄弟失和”的矛盾冲突。而且此
时的鲁迅与许广平正分隔两地,靠书信往来缓解相思
之情。这种故事的构思也不免体现出鲁迅对两人感情
发展的些许忧虑。逢蒙这一人物的出现,把故事逐步带到了高潮。鲁
迅在《两地书》中曾写道:“那时就做了一篇小说,和他
开了一些小玩笑。”“他”其实就是暗指高长虹。而逢蒙
这个形象就含有高长虹的影子。例如:逢蒙叛师,将射 箭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及其“即以其人之道,反诸其人
之身”“你打了丧钟”等表达,均是高长虹所著文章中的
话语改编而来。而后羿对逢蒙说的话,如“你真是白来
了一百多回”“真不料有这样没出息”“原来还在这些地
方干这些勾当”等,表达了后羿对逢蒙的嘲讽,同时也
隐含着鲁迅对于高长虹所作所为的不满与鞭挞。《奔月》最后写到嫦娥吃掉仙药,抛下了后羿,飞升 上天,故事进入尾声。后羿得知嫦娥离开自己,气急射 月,连发三箭,月亮依旧毫无伤损。这一失败的结果衬
托出英雄复仇无门的无奈。正如鲁迅此时看到厦大在 孔教分子的带领下,丝毫没有生气,因而充满了 “哀其
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怎奈得无计可施,报国无门。下39111[ 文本解读只好将英雄的无力感与沧桑感倾注于后羿这一人物
身上。纵观全文,后羿虽是一个卑微、庸碌的凡人,但在 他的身上依旧可以窥见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一正直
勇敢、胸襟宽广、爱憎分明、真诚恻怛等。即使嫦娥对他 的态度始终不冷不热,他却依然很勤恳地打猎,努力带
给嫦娥更好的生活,甚至最后嫦娥弃他而去,他也依然 想要追随嫦娥,与她同去。面对逢蒙他毫不畏惧,揭露 了对手的卑鄙与无能,英雄风釆熠熠生辉。鲁迅用生动
的笔墨刻画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末路英雄,期间通过讽 刺、暗喻等手法,融今入古,古今交融地对逢蒙等人进
行现实性的批判,借神话传说的人物之口,表达自己内
心的真情实感,寻到了创作主体与描述对象的共喙但 这种共鸣又留有距离感,给予读者充分的理解空间。鲁迅运用“油滑”之笔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创作
出了直指现实生活的讽刺性作品《奔月》。创作原型虽
是古代神话人物,但故事新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该文中人物形象的描摹带有鲁迅的主观个人色彩,更
加类似于一种情感的宣泄,宣泄自己受到背叛的愤懑
和无人作陪的空洞;宣泄社会的腐朽,竟让无数英雄落
得如此下场。鲁迅谈到《奔月》创作时曾说:“直到一九
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
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洞洞,这是我不愿意
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并且仍旧拾取古代
的传说之类。”综上所述,隐藏在小说《奔月》背后的,是鲁迅作为
一个战士、一位英雄的回忆与其真实的情感流露。[作者通联:江苏如东县掘潘中学]满裁离愆回——
再读徐志摩名作《再别康桥》■吕德春关于徐志摩的名作《再别康桥》,学界一般认为,该
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谈不
上什么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但各个时期的读者对它
都有强烈的共鸣,认为它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审美享受。
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 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人教
版《语文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40下这段评论在客观阐述《再别康桥》给不同时期读者
以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巨大的审美享受的同时,应该说
还存在一些误区亟需纠正,才能吹散笼罩于该诗之上
的迷雾,还其本来面目。认为该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 情别绪”,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无独有偶,在该权威教学
用书附录的《〈再别康桥〉的诗意美》一文中也有类似观 点:“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
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了一种
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 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诗人喜爱的诗》,北京十 月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从出处来看,这种观点应该 也是基于诗人视角。但是,这种专业人士的观点站不住脚。其一,认为该诗表达了离情别绪是正确的,但是该 诗的情感未必是轻烟微波似的,更不是淡淡的o将该诗
的感情基调定性为轻烟微波的主要依据可能是该诗的 首尾两节,应该说,仅仅依据这两节中“轻轻的” “悄悄
的”等词语,就认定该诗的情感是轻烟微波似的,甚至
是淡淡的,这样的推理相当武断。这方面后面会有展 开,暂且不议。其二,认为《再别康桥》表达的离情别绪“的确没有
什么重要的东西”,令人费解。作为一种文学母题,离别
让历代人民因之百感交集甚至肝肠寸断,所谓“黯然销
魂者,唯别而已”,这样的情感都不算“重要的东西”,那 么什么思想内容才算“重要的东西”或者“深刻的思想
意义”呢?所谓的“现实内容或时代精神”又是指代什么
呢?不能不说,这样的思维逻辑显然受到解放初期特别
是文革时期文学观念的深刻影响,令人深感诧异的是, 如此保守的文学观念在如今仍然大行其道,堂而皇之
地被编入教学的权威教学参考文本之中。可以肯定的是,《再别康桥》在浩如烟海的离别之
作中能够拥有一席之地,必然具备它的独特之处,这是
我们走进该诗艺术境界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该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诗人选择的角度别致新颖。在一般人看来,康
桥是求学的天堂,学术的圣地,浓郁的学习氛围应该是
他们印象最深刻之处。敏感细腻的诗人对此当然也有
深刻感受,但是诗人并没有把严谨笃学的学风作为描
写的对象,更没有选择闻名遐迩的地标建筑加以亥」画, 而是另辟蹊径,将毫不起眼、默默无闻的一草一木、一
水一虫纳入诗意的视域,可谓匠心独运。诚如诗人自己 所言:“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牛刍草
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
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下不期然地淹入了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