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与启示

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与启示

2020-10-04 来源:乌哈旅游


运营商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与启示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快速成长。第三方支付是中国互联网金融最早、最大、最成熟的细分市场,占据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主要份额。2016年,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启动,监管力度逐渐加强,但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其中,移动支付高速增长,蓬勃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四股主要力量

从市场参与者角度来看,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可分为四类:

互联网及电商类: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利用原有核心业务,依靠庞大的客户群和低获客成本,快速扩张,构建多牌照金融帝国,并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形成生态系统侧重点,构建差异性。金融转型类:以陆金所、招商银行为代表,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化转型,依托原始金融优势,主打理财产品与借贷服务,通过多方战略合作,加快数字化、互联网化步伐。垂直创业类:以易宝支付、人人贷等企业为代表,依靠资本市场的力量和创业激情,在互联网金融某一细分领域深入耕耘,通过创新商业模式,较快地获取用户、提高知名度、做大规模。产业融合类:以海尔金融、甜橙金融为代表,为大型产业集团向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以母公司原业务、累积优势为起点,选择适宜互联网金融产品切入,利用线下网络引流,并逐步向多业务模式拓展。运营商即属于此类。

三、国内外运营商移动支付概况

海外运营商互联网移动支付业务模式比较

各海外运营商支付业务的发展与当地的金融行业发展情况、成熟程度息息相关。在欧美国家,金融产品发展成熟,信用卡、预付卡能够满足日常各类支付需求,这些服务行之有效而且安全性高,因此,民众使用手机作为支付工具的意愿并不高,各运营商亦多推出手机银行服务。而在日本,虽然2004年金融服务已非常发达,但信用卡在安全和便捷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日本消费者信用卡使用频率不高。NTT DoCoMo在此背景下推出手机钱包业务,简化支付操作,极早占领了移动支付入口,为其此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但相似的是,大部分海外运营商通过移动支付、手机银行业务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并选择与金融企业合作,融合金融企业的金融能力及原始优势,共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中国三大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模式比较

中国三大运营商均有移动支付业务,但业务模式与战略地位有所不同。中国电信将互联网金融业务转型3.0阶段的经营重点之一,成立全资子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翼支付”是其核心产品;中国移动推出支付产品为“移动和包”,提供话费流量充值、公交地铁等支付服务,但在集团的战略定位相对不高;中国联通推出支付产品“沃支付”,但由于市场反应不佳等种种原因,推行力度不强。

目前,运营商移动支付领域具有一定的市场地位。根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6年11月,中国电信翼支付月活跃用户数超755万,在支付类App排行榜中位列第二。但在市场规模方面,2016年上半年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前十名中,运营商仅有中国电信翼支付上榜,占比0.4%。运营商仍面临激烈的竞争与挑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启示

主要业务模式与发展瓶颈

目前,运营商进入移动支付领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通过与有金融背景或互联网背景的企业合作,共同成立移动支付企业或开发相关产品;另一种主要通过投资金融企业的方式,获取收益,金融业务不与通信主业务交叉发展。

与金融企业合作,融合运营商手握的用户数据优势,共同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是较有利于运营商向互联网金融转型的方式。

在中国,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有一定优势,但发展瓶颈也较明显。在移动支付模式同质化现象严重、行业呈双巨头垄断趋势的大背景下,竞争者在支付场景中互相模仿,难以提升竞争门槛和增强用户吸引力,而运营商在应用场景转化与市场反应速度上具有劣势。

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建议

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业务,可通过明确定位、把握机遇、博才众长、内外兼修四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明确定位:

从行业整体看,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企业分别在渠道与产品方面比运营商有更大的优势,但运营商拥有与移动手机用户关系密切、移动电话业务刚需强且用户众多等优点。运营商应明确自身用户数据、线下网点优势,强化平台导流功能,加强通信用户转化,提升自己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把握机遇:

移动支付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移动支付技术正不断变革与更新带来新发展机会,应以支付业务为切入点,充分构建“线下资源+线上平台+金融服务”三合一模式,布局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博采众长:

纵观国内外运营商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布局,鲜有单打独斗情况出现。积极与有金融基因的企业合作,充分融合运营商手握的用户数据优势,共同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

内外兼修: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运营商要有所作为,需要大力拓展场景并拥有稳定的资金支持。对外,通过积极混改、收购与参股其他企业的模式,获得资金支持,打造全行业应用场景,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对内,深化互补协作力度、提高红利长期抗战等方式,提升产品能力,提高用户黏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