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360,腾讯之争

360,腾讯之争

2023-04-08 来源:乌哈旅游
360,腾讯之争

一、 始末缘由:

9月27日:360安全卫士推出个人隐私保护工具360隐私保护器,目标直接瞄准QQ软件,360与腾讯在客户端领域再起冲突。腾讯方面向搜狐IT回应称,媒体报道提及的“隐私扫描”内容,是对QQ安全功能的误解,腾讯QQ软件绝对没有窥探用户隐私的行为,也绝不涉及任何用户隐私的泄露。 9月28日:腾讯在科技频道发布《360浏览器涉嫌借色情网站推广遭公安立案调查》一文,对此进行了反击。随后,360也发布了一则公告,阐明开发360隐私保护器的原因以及技术原理,同时也对为何网友把记事本的文件名改成QQ .exe后,隐私保护器还会进行监测等问题进行了解释。

9月29日:快播公司发布声明称遭公安立案调查一文属于捏造事实,已经向深圳警方通报备案,并谴责诽谤行为。

9月30日:360隐私保护器发布第二版,新增对腾讯TM和MSN监控。360声明,腾讯网刊发虚假新闻有违新闻道德。360致网民的一封信:用户隐私大过天。腾讯晚间7点发布360隐私保护器真相。10月1日:360再发声明,腾讯对QQ窥私解释纰漏百出

10月11日:腾讯方面以QQ产品团队名义对外再发声明,称QQ被诬蔑窥视用户隐私,表示绝没有窥视隐私的行为。

10月13日:针对腾讯在11日晚间以QQ产品团队名义对外发布“QQ被诬蔑”的公告后,360今日再度发布声明,对此进行了回应,称QQ“安全模块”监督自己不能让全社会信服。 10月14日:针对360隐私保护器直接针对QQ,并在QQ用户中制造恐慌情绪,腾讯做出相关的回应。正式起诉360不正当竞争,要求奇虎及其关联公司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法院已受理此案。360随后提起反诉。 10月15日:互联网反垄断联盟秘书长姚克枫律师向搜狐IT表示,目前,已有超过200位网民要求起诉腾讯QQ侵犯隐私,下周该案将立案。

10月27日:金山、百度、腾讯等多家中国互联网的龙头企业共同发布了反对360不正当竞争以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一起把矛头指向了免费杀毒软件的提供商360。

10月28日:360公司宣布,通过微软的Process Monitor和360隐私保护器,发现了中国第一大客户端软件QQ在扫描用户硬盘时出现极其异常的行为。用户登录10分钟后,QQ软件即开始按照一个预置的“超级黑名单”扫描电脑开始菜单和桌面上的快捷方式。微软Process Monitor和360隐私保护器都显示,这个名单里共包含685款软件,用户能接触到的几乎所有互联网软件都纳入其中。QQ产品团队回应黑名单:仅是软件服务列表清单。

10月29日:360公司今日在京宣布,推出一款名为“扣扣保镖”的安全工具,全面保护QQ用户的安全,包括防止隐私泄漏、防止木马盗取QQ帐号以及给QQ加速等功能,可过滤QQ广告。针对QQ产品团队回应360公布的超级黑名单仅是软件服务列表清单的说法,360今日下午再度发出声明,称腾讯对超级黑名单辩解破绽百出。

10月29日:针对腾讯指称360推出的扣扣保镖为恶意外挂软件,360公司晚间再度发出声明,称扣扣保镖完全合法。

二、 众企业联合声明: (10月27日),互联网业内大佬百度、腾讯、金山、傲游、可牛共同发表一份《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上述企业表示,通过发布联合声明的方式表达愤怒是 “忍无可忍”的无奈选择,因此在倡导同行公平竞争、呼呼主管机构介入调查的同时,也承诺并呼吁同行企业“不与360发生任何形式的合作”。

针对上述事实,360随后也发布了一份声明,并在此披露腾讯偷偷扫描用户硬盘的最新证据——“超级黑名单”。360甚至奉劝腾讯等企业主动承认错误、接受用户监督,而不是“抱团取暖”,合伙作恶。

同行集体“围剿”360:

“360对同行恶意攻击的行为让我们忍无可忍!360通过扣帽子和打棒子来透支网民对安全产业的信任,我们都是专心为广大用户做产品、做技术、做服务的负责任的企业。但是在360这一次次恶意攻击面前,我们的努力和付出被肆意地抹黑。”上述5家企业对此表示,大家达成了共识要对360的行为进行反击。

《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该声明中对近一年来360公司针对金山网盾、百度工具栏、傲游浏览器、可牛杀毒软件以及腾讯QQ等产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一一列举,并表示对此种恶意竞争行为将予以坚决抵制。

上述5家企业在声明中表示,网络安全是广大用户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各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这家企业 (360)热衷的不是保护用户安全,而是打着‘安全’的幌子,通过对用户实施‘安全恐吓’和‘安全欺诈’,达到诱导用户安装自己软件、卸载同行软件的目的,以此谋取不正当商业利益。”

此外,上述5家企业表示将做到以下三点:第一是公平竞争、维护行业健康公平竞争,维护行业健康、良好的市场氛围;第二是不与360发生任何形式的业务合作;第三是共同推动及协助行业主管机构出台行业规范,有效约束市场竞争行为。

据悉,发布联合声明的这5家公司中,百度、腾讯与360有过直接的诉讼,而另一些素来与360有业务纠纷的瑞星等企业没有参加此次联合抵制。

360发声明一一反击:

针对同行集体拷问,360也正式对外发布声明,并披露腾讯偷偷扫描用户硬盘的最新证据——“超级黑名单”。

360在声明中表示,腾讯打击报复360,目的是为了转移视线,

回避外界对腾讯偷窥用户隐私的质疑。360为了用户利益,不惜冒“业界”之大不韪,向一切灰色利益和潜规则宣战,不怕得罪任何厂商,哪怕是中国最大和第二大的互联网巨头。历史上,曾有许多人因为失去暴利而合伙报复360,譬如流氓软件、木马团伙、甚至收费杀毒厂商等。这次不过是换成了几家有着光鲜外表的企业,比起木马团伙来,他们的流氓行为和作恶方式更加隐蔽。

360在其声明中也对腾讯、百度、金山等企业一一进行“反击”。

360指出,腾讯被舆论称为“创新杀手,剽窃之王”,尽管其已垄断了大部分互联网领域,仍然贪得无厌,不但涉嫌偷窥用户隐私,还不断强制捆绑,强迫用户使用其产品,扼杀互联网创业公司。百度长期推广百度搜霸、百度工具条等恶意软件,360坚持为用户清理百度旗下恶意软件,并标注百度搜索结果中的欺诈网站,因此遭到百度报复。金山是收费杀毒的最后一个堡垒,激烈反对360的免费杀毒;傲游强制捆绑金山网盾并静默安装、无法卸载。可牛是金山子公司,经常替金山出面攻击360,以壮声势,其实不过是金山的一个马甲。

360指出,腾讯把非法扫描用户硬盘的行为解释成“QQ安全模块”的安全扫描,但却一直回避以下问题:所谓的“QQ安全模块”为什么在扫描时不明示用户?为什么会强行启动、无法取消,也无法中止?

360表示,通过360隐私保护器和微软的ProcessMonitor,已经掌握了充足的证据证明QQ“安全模块”主要不是用于查杀木马,而是以内置近700款软件的“超级黑名单”方式,非法扫描和获取竞争产品的各种信息。有了“超级黑名单”,腾讯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抄袭,再以流氓方式强制捆绑安装自己的产品,形成对竞争对手的精确打击。

三、 相关指控单位:

百度:2010年3月,360将百度工具栏定义为恶评插件。此后不久,360又在进行系统扫描时,将百度工具栏定义为“系统安全漏洞”,并提醒用户卸载,对百度工具栏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百度已经于2010年8月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事实上,百度工具栏仅为一款网页浏览辅助工具,360将百度工具栏定义为‘系统安全漏洞’纯属无稽之谈。”百度在声明中指出。

金山:2010年5月,360安全卫士以 “金山网盾破坏360木马防火墙运行”强行提示用户全面卸载金山网盾。此后不久,360杀毒也开始提示用户卸载金山网盾。金山网盾为浏览器厂商提供安全模块,以保护更多的用户上网安全。金山认为,360安全浏览器认为该安全模块对其造成了威胁。为了谋取商业利益,360悍然发动了对金山网盾的攻击,强行卸载金山网盾,剥夺用户选择权。

傲游:2010年5月,360安全卫士以“不安全”为名,恐吓用户,拦截傲游及其他浏览器的正常的默认设置,并从各种渠道强制

安装360浏览器,再以安全名义接管默认设置和强迫用户使用。

可牛:2010年5月25日,可牛免费杀毒第一个版本刚诞生5分钟,就遭到360安全卫士的恶意拦截。可牛通过技术分析,发现360早在5月24日(发布前一天),就已经制作好了拦截数据库。360从其云端服务器对360安全卫士下达指令,阻止用户下载安装可牛杀毒。

腾讯:2010年9月,360推出“360隐私保护器”,将正常的用户操作和QQ安全检查模块诬蔑为腾讯QQ窥视用户隐私。任何第三方程序凡是名字被修改为“QQ.exe”后,都会被提示窥视隐私。该公司还通过其软件弹窗、官方网站专题、博客及微博等各种方式进行恶意传播扩大影响。 四、 感想:

对于腾讯与360的激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觉得这样弄下去势必会让

人觉得这些公司是不好的,有损大家利益的。腾讯等几家企业联合指责360也好,还是360直接弹窗口反击也好,最后的结果就是相互残杀、两败俱伤,让其他竞争对手坐收渔人之利。利益之争肯定是这场战争的爆发点。有可能这是真的互相竞争,翻过来说这也又可能只是表面文章。不管他们怎么争,两家企业目前在各自的主攻领域都具有绝对市场优势,绝大部分用户都不会轻易放弃软件的使用。 但总体来说,在法律监管并不健全、网络隐私的界定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行业巨头之间互相的“咬动”,目的可能是为了压制竞争对手,但在客观上的确促进公众隐私的保护。国家相关部门公开、公正地评判是非,并制定相应的规则,

不仅能保护用户(群众)利益,更

能保护我国IT业的健康发展。否则,任其自由泛滥、任其吵架打架,损害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利益。美国早在1986年就出台了《电子通讯隐私法案》,专门对于用户信息的保护作出了规定,而我国目前依然处于半空白阶段,本次事件应促使国内加快相关立法的进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