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
——材料学院高分子092班吕欢欢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历史、相关地域的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而我的家乡——邯郸,具有尽一万年的文明史,三千余年的建城史,随着历史的进程,生活在邯郸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的祖先们,缔造了丰富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一些民间艺人的老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严重问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概念,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具体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以下几类: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人生礼俗、民间信仰、传统体育与竞技、文化空间等等多种。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文历史息息相关,而且不同的环境孕育诞生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改变和创新。也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
1
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当地的居民往往对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反过来,也可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我的家乡——邯郸,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西依太行山脉,东接宽广的华北平原,自古农耕发达,有着长达一万年的文明史,三千一百年的建城史。传说上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就在邯郸古中皇山抟土造人、炼石补天。103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这里繁衍、休养生息,开启了农业文明的新纪元。邯郸的城邑,肇起于商殷。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今邢台),后迁都于殷(今安阳)的数百年间,邯郸均为畿辅之地。春秋战国时期,邯郸城为北方地区重要都市。一直到西汉后期,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是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临淄、成都、宛(河南南阳)齐享全国五大都会盛名。东汉末年后,邯郸地区的临漳邺城悄然兴起,取代邯郸城,成为显赫北方的一大都市。而邯郸东部的大名却在唐五代时悄然兴起。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作为魏州首府的大名已发展成为黄河以北较大区域的中心城市。公元758年大名建为魏博镇,后称魏州大名府。五代时,在大名设天雄军节度使。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宋王朝建立后,宋太宗将天下分为十五路,邯郸县属河北路磁州,而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而在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后,在全国设置十三省,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朝因袭明制称直隶省,邯郸县仍属广平
2
府管辖。明清时期邯郸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广平府城(今永年老城)。
纵观历史,发现,邯郸地区内的中心区域,由原古的磁山地区,半更为古邯郸城,而在东汉后又变成邺城(今临漳县),在隋唐之后又变成北京(今大名县),而到了明清时期,又变成了广府(今永年县)。但无论本地域的中心如何变,无论是古邯郸城还是北京大名府,在其兴盛的当时,都是北方省州级或者都城级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及农业重镇,扼守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所以,无论在哪个时期,邯郸地区都是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 悠久历史的进程中,孕育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后代子孙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绵绵7000余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地区十大文化脉系,列举如下: 1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 2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的磁山文化 , 3女娲补天的女娲文化, 4邺城旧址的曹魏建安文化,
5以响堂山石窟和娲皇宫石窟为代表的北齐石窟文化,
6以“一枕黄粱”名梦和黄粱梦吕仙祠古建筑群为代表的梦文化, 7磁州窑文化,
8中国太极拳两大流派—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中兴发祥之地的 广府太极文化,
9以原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为主的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细。
3
10丰富的成语铸就的成语典故文化
十大历史文化脉细产生于不同时期,且内涵各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历史的影响下,邯郸地区自然产生了丰富多样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历史朝代的更迭、人民生活环境变迁、生产力的发展的等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有的已经传承了数千年,而有的也仅百年有余。
民间文学 民间美术 民间剪纸 邯郸成语典故、邯郸古城传说与民俗、大名古城传说与民俗 三合村木版画、冀南民居建筑工艺、磁县民间剪纸 涉县寺庙音乐、西戌道教音乐、河北鼓吹月、冀南吹歌、民间小曲冀 南鼓乐 民间舞蹈 曲周龙灯、辇花、冀南扇骨舞、聚英叉会、抬花桌、二人扳、 庆和峪 背阁、二人扳、南大峪彩帷、李家村高跷皇杠 戏曲 冀南皮影戏、武安平调落子剧 、永年西调 、磁县怀调、坠子、 落子四股弦、柳子腔、武安傩戏 、木偶戏 、邯郸赛戏、韩 固营弦子腔、豫剧桑派艺术 民间曲艺 张家坠书、拉洋片、曲艺坠子、英歌溜、梨花大鼓 民间杂技 台村上刀山 民间手工艺 磁州窑烧制技艺、土纺土织、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馆陶黑 陶制作技艺、太和堂药业、书画手工装裱技艺、扎纸手工技艺、南小留木旋工艺、磁州 陶器制作技艺、东吞风筝制作技艺 商贸习俗 贞元增酒酿造工艺、大名小磨香油、二毛烧鸡制作技艺、五百 居香肠制作技艺、郭八火烧制作技艺、酱包瓜腌制技艺 人生礼俗 送羊节、井店丧葬习俗(哭街) 民间信仰 女娲祭典 游艺体育及竞技 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卢氏太极拳、陈村查拳、大架佛汉 锤拳长洪拳 文化空间 滏阳河灯、苇子灯阵 、彩布拧台 、黄粱梦文化 、黄粱 梦庙会、冀南元宵花会、虎守杏林 、土山诚会 由上表可以统计,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多大70余项涵盖了13大类。此外,邯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各样。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以及家乡经济的迅速发展,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民间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愈加重视。而
4
且,经过不断努力,经国务院审批,从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分多批次,共核准了约20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批次及项目如下: 【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1.杨式太极拳(永年县) 2.磁州窑烧制技艺(峰峰矿区) 3.女娲祭典(涉县) 4.河北鼓吹乐(永年县) 5.武安平调落子(武安市) 6.冀南皮影戏(邯郸市) 7.傩戏(武安市)
【第一批扩展项目】曲周龙灯、豫剧桑派艺术、鸡泽梨花大鼓、永年武式太极拳、永年抬花桌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县四股弦戏、肥乡四股弦、馆陶四股弦;高开区东填池赛戏、武安东通乐赛戏、涉县赛戏、永年西调、大名草编、邯山区彩布拧台、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肥乡县传统棉纺织技艺、峰峰矿区苇子灯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
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像非常熟知的杨氏太极拳,如今发展形势是喜人的,如今遍及海内外,习练者日益增多,普及面更加广泛。愿太极拳为慢性病患者造福,为人类健康长寿做出贡献!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5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大名小磨香油,已经名扬天下、香飘万里。
但发展形势像太极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民间,尤其保持着古风古韵的农村之中。像大名古城传说等等都散落在农村最底层有待发掘。而像二毛烧鸡、五百居香肠等仍是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的佳肴。太多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非常后继无人的危险境地。以冀南皮影戏为例,冀南皮影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时至今日却陷入十分尴尬的生存境地,大多数皮影艺人年事已高无法演唱,中年艺人特别是年轻艺人很少,影戏箱也越来越少,有的班社只留下道具,而艺人已经没有了。据在冀南6个县的统计,现在尚可演出的皮影戏班社已由解放初期的100多个减多至10余个,皮影艺人由过去的近千人减少到100余人,演出剧目从过去的200多个减少到30多个,而且演出场次越来越少,演出范围越来越小。传统的皮影表演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其唱腔、口传剧目、雕制方法等,几乎面临失传。再如河北鼓吹乐,鼓吹乐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及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近些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永年鼓吹乐和抚宁鼓吹乐均处于日益萎缩、后继乏人的濒危状态中,亟待抢救、保护。
就邯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个人提一下几点建议: 一、 政府必须主导。
6
假如我国还保留着“破四旧”、文化大革命期间
的文化政策,那么非遗保护就无从谈起。 假如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穷二白、百业待兴的阶段,那么非遗保护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假如我国忽视西方文化、强势文化冲击下形成的严峻形势,那么非遗保护将是可有可无,热一阵,冷一回的事。政府主导的非遗保护把政府推向了主要责任人的位置,为保护经费埋单,为保护活动牵头,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如果需要的话,不妨把非遗保护工作与乡镇机关领导的政绩考核挂钩。非遗深深地扎根在基层,基层领导对它的重视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它的生存状况。乡镇机关领导更加重视非遗保护,将大大促进和提高整体性的非遗保护,迎来更加喜人的局面。
第二,民众积极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保护的对象主要是传承人,是普普通通的民众。民众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性,积极参与,配合保护工作的开展,才能形成持续的良好的保护局面。以今年的非遗普查为例,可谓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果没有发动广大民众,特别是热心人士的参与,我们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 第三,勤宣传多展示。
7
非遗保护工作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展示。常见的报刊报道、电台广播、电视播放等都是很好的宣传渠道,网站的宣传作用也不容忽视,邯郸群艺馆网站设有非遗专栏,效果不错。走向现场,直接面对民众的图文板块展览、艺人操作、表演艺术汇演则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更加生动、深刻的宣传效果。非遗的宣传展示还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体现,如各种省市级甚至国家国际的活动开幕式。如2008北京奥运会即将来临之前,开幕式会是怎么个样子?众人期待。众多人做大胆预测,极具中国特色的优秀的非遗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回顾雅典、悉尼等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也都离不开当地非遗的作用。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特有的非遗宣传展示出来,必将产生恒久的经典的独一无二的魅力。而各个省市经常有各类会展或洽谈或文体比赛等等,可以借助那些机会的开幕式,即可以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节目支付让主办方支付相应艺人劳务费,亦可提高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可谓“名利双收”。
第五,成立非遗保护中心。
作为保护中心的成立意味着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可
以集中精力从事非遗保护,与上级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
8
系,有效地与传承人保持沟通,加强合作。要确保每年获得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以夯实整个保护工作的基础。配备足够办公设备如数码产品如录音笔、照相机、摄像机为非遗保护带来极大的好处,运用他们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非遗,留下宝贵的财富。
期待着,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一根根美丽的丝线
能够捻成,把非遗,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使它们更加璀璨迷人。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科学利用,为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源源不断的欢乐和财富。祝愿家乡邯郸的个性鲜明,韵味十足,魅力无限,竞争力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未来传播四方、硕果累累。
参考资料:
《2002—2010年各年度邯郸政府工作报告》 《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 《赵都邯郸城与赵文华》主编:王长华 《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主编:刘裕民
《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启帷》源自:燕赵都市报2010-06-13 日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源自:燕赵都市报2010-06-12日刊 《冀南皮影粗犷古朴乐乡民》源自:燕赵晚报2007年03月03日刊 《都市建设与非物资文化遗产》作者:高小康 《浅论武安娜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开发作用》邯郸群艺馆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