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湖北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研究

湖北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研究

2023-11-08 来源:乌哈旅游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95~199 Aeta Agricuhurae Jiangxi 湖北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研究 孙志国,黄莉敏,熊晚珍,王树婷,钟学斌 (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摘要:介绍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与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从世界遗产名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 AHS)试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等方面,分析湖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探讨该省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对策,并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工农业文化遗产;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12)01—0195一o5 Safeguarding of 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Hubei Province SUN Zhi—guo,HUANG Li—min,XIONG Wan—zhen,WANG Shu—ting,ZHONG Xue—bin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la Sciences。Xinaning College,Xianning 4371O0。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progresses in the safeguarding of worldwide and Chinese tnagible cultural heritage,and aria- 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nagible culutrla heirtage resources in Hubei province from the folloiwng aspects:world heritgae list,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al culturla heritage spots(GIAHS),unit fo national importnat culturla relic protection,the fa- mous city,town,village and street in Chinese historical culture.The author also explore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eh protection of tnagible culturla heritgae resources in Hubei province,and put ofrward severla related suggestions. Key words:Culturla heritage;Tangible cultrual heritgae;Industirla nad agriculturla cultrual heirtgae;Hubei province 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就是“有形文化遗产”, 构的自然面貌,②濒危动植物生态区,③天然名胜。目 相当于日本、韩国的“有形财” ,也就是物质文化遗 前,该遗产委员会评审世界遗产类型有:文化遗产、文化 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包括历史文 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自然遗产 。迄今为 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 J。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 止,《世界遗产名录》收录的遗产总数为936项,其中183 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世界文化遗产、世 项为自然遗产,725项为文化遗产,28项为混合遗产。 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景观遗产等,都是有形 世界遗产保护中,农业文化遗产曾经被忽视,被列 文化遗产,即物质文化遗产。自2005年国务院发出《关 具有农业文化特征的项目还很少,难以起到对目前世界 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 文化遗产的抢救与 各地由于环境变化和经济发展而造成的农业文化遗产的 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了高潮,并已取得丰硕成果 一 。 保护。因此,为保护和支援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系统,2002 湖北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物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共同发起一项旨在保护具有全球 质文化遗产资源,本文将探讨该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 重要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 状与发展对策。 遗产(GIAHS) -13]。GIAHS是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 1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更加关注具重要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或景观,是“活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 的农业文化遗产形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目前已在 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 秘鲁、智利、中国、菲律宾、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肯尼亚和 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国 坦桑尼亚等国选出16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传统农 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于1972年l1 业系统作为试点。 月16 Et,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 (fit界遗产名录》收录了一些世界工业遗产的项 约》。 目 ,至2007年就有70项 。为了加强国际工业遗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开始 产的保护与管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联合会于2003年7 评审世界文化遗产。当时,世界文化遗产包括:①文物, 月10日至17日,通过了《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 ②建筑群,③遗址。世界自然遗产包括:①地质和生物结 章》。《下塔吉尔宪章》指出:“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 收稿日期:201l一10—2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850019);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20l1021);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一五” 规划资助课题([2010]274)。 作者简介:孙志国(1963一),男,湖北监利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与地理标志研究。 196 江西农业学报 24卷 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及这类建筑与 野生稻品种,它吸取四季清泉,根植水土特异,颗形如梭, 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 米色似玉,誉盖五谷之首。 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 2.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1961年3月4日公布 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 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以来,国务院先后公 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 布6批共234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表i、表 仓库货栈,生产、转移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 2)。第1-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分为6类: 设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 (一)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寺、(三)古 会活动场所”” 。 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四)石刻及其他、(五)古遗址、 2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 (六)古墓葬(表1),而第4-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5年l2月12日我国加入 名单分为另外6类:(一)古遗址、(二)古墓葬、(三)古建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迄今为止,世界遗产 筑、(四)石窟寺及石刻、(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 委员会,先后同意将中国申报的41项遗产项目列入《世 建筑、(六)其他(表2)。 界遗产名录》,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列全球第三位。 表1第1—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分布 其中,文化遗产25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 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明清皇宫:北京故宫 (北京)、沈阳故宫(辽宁),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山东曲 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苏州古典园林,山西 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重庆大 足石刻,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 (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 县)、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盛 表2第4—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分布 京三陵(辽宁沈阳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 和都江堰,云冈石窟,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 澳门历史城区,中国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 土楼;文化与自然遗产4处: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Jtl峨 眉山一乐山风景名胜区,福建武夷山;文化景观4处:江 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山西五台山,嵩山“天地之中”古建 筑群,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自然遗产8处:四川黄龙国家 级名胜区,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四川九寨沟国家级 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 2.4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我国是一个历 喀斯特,江西三清山,“中国丹霞”。 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 2.2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联合国粮农组 经济、文化的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 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GIAHS),是一项旨在明 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 确传统农业系统及其相关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文化和知 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与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 识体系的国际性项目。我国自2005年开始参与全球重 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了做好 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全球GIAHS试点已有l6个, 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国务院分别于 其中我国最多,有4个: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 1:982、1986、1994年公布24,38、37个历史文化名城,并在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 2001-2011年间陆续增补_l9个历史文化名城,迄今为 贵州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系统”。 止,共有1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其中,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包括遗址和物种等方面,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 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农业文明遗产系统。经中美农业联合 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 考古队多次发掘和采样研究,该县境内大源仙人洞、吊桶 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 环遗址发现当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栽培稻遗存,由此将 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自 世界稻作起源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14000年前, 2003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 被称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 引。原产于该县裴梅 了五批共3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名镇181 镇荷桥山区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年贡米 ,极接近于 个,名村169个。 1期 孙志国等:湖北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研究 197 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经 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由中国文化 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河北)组成 报社联合中国文物报社举办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 的明清皇家陵寝2000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参照历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状况、经济文化活力、社会 2003年7月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4年7月 知名度、保护与管理等六大标准,于2009、2010、2011年 盛京三陵(辽宁),补增到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 连续3年评选三届,共评选出3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明显陵(湖北),是明追谥恭睿献皇帝朱佑杭的陵墓,位 3湖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于湖北省钟祥县城北7.5 km的纯德山,修建始于明正德 3.1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湖北仅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 十四年(1519年),建成于至嘉靖十九年(1540年)。 (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但没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 3.2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4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 产、文化景观等类型世界遗产,尚未开始全球重要农业文 护单位名单中,湖北有91处(表3)。其中,红色文化遗 化遗产(GIAHS)试点与世界工业遗产申报。 产有l8处、古遗址27处、古建筑与近现代代表性建筑31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1994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 处、古墓葬10处、石窟寺及石刻5处。湖北全国重点文 名录》的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 物保护单位中,涉及工农业文化遗产的很少,仅有7处: 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 慈孝沟“采皇木”摩崖、大智门火车站、鄂王城城址、汉冶 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武当山麓, 萍煤铁厂矿旧址、湖泗瓷窑址群、荆江分洪闸、铜绿山古 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武当山古建筑 铜矿遗址。 群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 表3湖北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年代 3.3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 118 个中国历 利县程集镇、郧西县上津镇、咸宁市汀泗桥镇、阳新县龙 史文化名城中,湖北有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 港镇、宜都市枝城镇、潜江市熊口镇。169个中国历史文 钟祥市。18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湖北有9个名镇: 化名村中,湖北有5个名村: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大余湾 红安县七里坪镇、监利县周老嘴镇、洪湖市瞿家湾镇、监 村、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 198 江西农业学报 24卷 村、赤壁市赵李桥镇羊楼洞村、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 湖北尚无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湖北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名村中,仅赵李桥镇羊楼洞村是以工农业文化遗产为主 题的,该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羊楼洞砖茶(洞茶)(即 以前称的湖北青砖茶、湖北米砖茶)的原产地。 施玉露的原产地恩施州芭蕉侗族乡,具有独特的茶叶农 业系统。因此,“芭蕉侗族恩施玉露茶叶文化系统”理应 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 4.3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 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 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 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内在的联系, 4湖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对策 4.1建立荆楚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划定文化生态保 护区,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 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 有效方式。从200r7年6月6以来,文化部相继命名设立 了l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 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 护实验区、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 验区、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文化生 态保护实验区、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迪庆文化生态 保护实验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2011年6月11 El,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省 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13个县(市、区)、乡镇:恩施 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秭归县、夷陵区、郧县、五峰土家 族自治县鱼洋关镇、利川市柏杨坝镇、建始县长梁乡、来 凤县百福司镇、宣恩县沙道沟镇、房县门古寺镇、通城县 麦市镇、曾都区洛阳镇。然而,这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 验区所划区域范围太小。 湖北历史悠久,荆州是楚文化发祥地。京山县屈家 岭文化遗址发掘证明,距今四五千年前已有陶器制作和 水稻种植;战国时,今荆州纪南城为楚郢都遗址,亦是长 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楚国曾建都于此达411年。 总之,湖北应加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重点建设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襄樊市、随州市、钟 祥市,且以此四个名城为中心建立荆楚文化生态保护实 验区,并力争日后能设立国家级荆楚文化生态保护实 验区。 4.2申报“芭蕉侗族恩施玉露茶叶文化系统”的全球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G】:AlIs)试点全球16个GIAHS试 点中,没有与茶文化相关的。茶文化是中华重要文化遗 产。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种植与饮茶起源久远,文 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遗产资源。 蒸青绿茶是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比炒青 的历史更悠久,到了唐代,蒸青绿茶制法已逐渐完善。我 国蒸青绿茶为数不多,主有湖北恩施的恩施玉露、湖北当 阳的玉泉仙人掌茶、江苏宜兴的阳羡茶,然而,自唐代日 本从我国传人茶种及制茶方法后,至今仍主要采用蒸青 方法制作绿茶。 “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 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 古老,与唐代“茶圣陆羽《茶经》所载十分相似 。恩 湖北应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等)与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 4.4加强武陵山、大别山两试验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 护与扶贫开发2011年2月l6、17日,湖北分别率先启 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大别山革命老 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同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 五次会议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建议,将大别山革 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 发展试验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武陵山民族地区位于鄂湘黔渝三省一市之边,是我 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 居区,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 交汇地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横跨安徽、湖北、河南三省, 一共有46个县市区。此两试验区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 遗产资源。因此,在武陵山、大别山两试验区建设中,应 该大力加强其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将物质文化遗 产的利用纳入到扶贫开发工作中,从而促进其经济社会 发展。 4.5加强工农业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农业文化遗产 保护,是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薄弱环节。湖北应加 强这方面的工作,如:收集与整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寺及铁塔有关蒸青绿茶玉泉仙人掌茶的农业文化遗 产;申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赤 壁羊楼洞茶文化遗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样, 在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中,加强工农 业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与保护。 5结论与建议 中国已有41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其中湖北有两处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 陵。湖北没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等类型世 界遗产,尚未开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 与世界工业遗产申报。 234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湖北有91 处。其中,红色文化遗产有18处、古遗址27处、古建筑 与近现代代表性建筑31处、古墓葬1O处、石窟寺及石刻 5处。1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湖北有5个名城;181 1期 孙志国等:湖北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研究 199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湖北有9个名镇;169个中国历 遗产保护[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4):162—166. 史文化名村中,湖北有5个名村。湖北尚无中国历史文 [8]徐旺生,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与“三农”[M].北京:中国环境 化名街。 科学出版社,2008:1—202. 基于湖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展与对策研究,建 [9]闵庆文,钟秋毫.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多方参与机制[M].北 议:(1)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襄樊市、随州市、钟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t一335. 祥市为中心,建立荆楚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并力争Et后 [1O]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M].北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2008:1—398. 能升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申报“芭蕉侗族 [11]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二)[M].北京:中 恩施玉露茶叶文化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421. AHS)试点;(3)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全国 [12]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前沿话题[M].北京:中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1—480. 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4)加强武陵山、大 [13]角嫒梅.哈尼梯田自然与文化景观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 别山两试验区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扶贫开发;(5) 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l一223.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加强工农业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 [14]田燕,林志宏,黄焕,等.工业遗产研究走向何方:从世界遗产 理与保护。 中心收录之近代工业遗产谈起[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 (2):50—54. [15]阙维民.国际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管理[J].北京大学学报:自 参考文献: 然科学版,2007,43(4):523—533. [1]星野舷.日本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J].文物工作,2002 [16]阙维民.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工业遗产[J].经济地 (7):43—45,47. 理,2008,28(6):1040—1044. [2]朴原模.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工程与数码档案的构建 [17]黄常芝.万年稻作超万年:万年仙人洞遗址稻作考古发现始 [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22—25. 末[J].南方文物,1998(3):114—118. [3]孙克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18]洪涛,杨艳.世界首株水稻出于万年[J].农业考古,2009 出版社,2008:1—289. (4).31—34. [4]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 [19]王树婷,张敏,刘成武,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年贡米的保 出版社,2008:1—225. 护现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212—214. [5]单霁翔.走进文化景观遗产的世界[M].北京:天津大学出版 [20]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 社,2010:1—357. 保护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0211,17(1):161—163,174. [6]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1]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地理标志 2008:1—438. 知识产权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021l(1):20—22. [7]孙志国,熊晚珍,王树婷,等.江西茶类的地理标志与农业文化 、 (上接第182页) [8]徐强.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商业保险化解途径:基于河南省失 参考文献: 地农民的实证分析[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39—44. [1]罗琼燕,陆良.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2010 [9]刘振杰.河南省农村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研究[J].郑州轻工 (8):58. 业学院学报,2010,l1(3):36—41. [2]国家统计局.201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0]曹建民,龙章月,牛剑平.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以西 [EB/OL].[2011—3—21]http://www.my12340.en/artiele. 北贫困地区为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aspx?ID=1181. [11]刘菊.农村的社会保障问题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0211,23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9):71—72. 社。2009. [12]林义,林熙.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新探索及其启示 [4]石丽娟.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途径[J].经济论坛,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4):111一ll6. 2005(14):108~109. [13]褚卫玲 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探索,2010(9): [5]河南商报.河南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农民住院最高可报销 18.59. 15万[EB/OL].[2011一lO一25]http://news.eastday.eom/ [14]孙翠芬.基于灰关联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绩效评价[J]. c/20l1 1025/ul a6169654.htm1. 中国农村经济,zoo9(9):76—85. [6]河南日报.河南五部门联合检查农村低保情况:多地低保遭冒 [15]姜军松,梁志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思考[J].当 领[EB/OL].[2011—8—26]http://news.dahe.en/2011/08— 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1):77—8o. 26/100823573.htm1. [16]宋斌文.当代中国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 [7]徐清照.巴西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经验与启示[J].山东劳动保 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障,2009(8):26—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