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例:猫(郑振铎)
执教人:吴仁欢
地点:七(3)班
时间:2016.6.2 第3节
教学设计
26.猫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整体感受文章内容。 2、依据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3、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地待人处事。 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执着于“怎样教”,往往会忽略“教什么”,很少考虑学生该“学什么”。事实上,学生该“学什么”是教学的根本。所以,教学活动中首先应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正确的选择教学内容应结合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学生学情来综合考虑。 《猫》作为一篇叙事散文,教学内容有情节安排、写作手法、主旨、人物形象、语言赏析等。在规定的课时内,面面俱到可能导致面面不到。结合单元目标和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内容重点应该是:依据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
学生朗读引言,了解文章内容,明确文章线索。 二、整体感知
请速读课文,拿起笔,勾画出和“我”的情感相关的词句。
交流,展示:
“我”的情感变化:不喜欢——愤怒——自责
为什么会“自责”?齐读第29、30段,明确原因——“冤案”。 三、研究讨论
学生默读文本,勾画,讨论,思考:
1、冤案是怎样产生的?“我”为什么会错怪猫?猫为什么会被冤枉?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共同概括(板书:角度): “我”:主观臆断,存在偏见 猫:弱者,不受欢迎的
2、反思,我想对你说(学生发表看法) 我:要宽容、仁爱、同情心 猫:完善自我 四、拓展延伸
1、一个弱小的生命在强势暴力的追杀下含冤死去。篇末是“我”的忏悔。忏悔出于良心的自责。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但仅仅做到“忏悔”就够了吗?
引导学生明确:行动比话语更动人 2、口语交际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结合材料,说说:我该怎么做。师生点评。 五、齐读结语
这篇文章表面是写猫,却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
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就是文学作品美的体现。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关爱我们的动物,更关爱我们生活中的“可怜猫”-----那些弱小的人,让真情真爱流溢人间。
如果,你就是那个弱小的 ,请不要悲观,要积极面对,完善自我。 六、布置作业
1、请你以“我”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哀悼性的文字,表达“我”的忏悔之情。
2、请以“我是猫”为题,改变那只可怜的猫的命运吧。 板书:
“我”:主观臆断,存在偏见— 要宽容、仁爱、同情心 猫:弱者,不受欢迎的— 要完善自我
研讨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