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学定义: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内容:理论、历史、应用
2、奠定中国新闻学基本框架的三本书:徐宝璜《新闻学大纲》、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3、世界各国新民学主导性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a、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b、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c、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d、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5、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6、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 ;
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7.两个新闻定义:a、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报道,表达出新闻的形式
b、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是信息,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8.新闻本源:事实
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在新闻报道中,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介都明文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等。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9.新闻五要素:who what when where why + how + meaning(与读者有何关系)
10. 新闻类别:以新闻内容分:政法新闻、经济新闻、文教卫生新闻
以新闻地点分: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点新闻
以新闻的时间性分: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以新闻与读者关系分:软新闻、硬新闻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软新闻有及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尽量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虽然新闻媒介从总体上以传播硬新闻作为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说,任何新闻都应以硬新闻为主。
11.新闻与信息的关系:事实是新闻的来源,信息包含新闻
新闻与信息的不同之处:a、信息的包涵量比新闻大;b、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c、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d、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P48:第一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宣传者自身的需要,而新闻是出于受众的需要;第二是归宿点不同;第三,传播方式不同;第四,传播的要求不同。
舆论的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舆论的社会功能:a、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b、对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
新闻事业的产生:古代新闻传播工具(口头新闻、信号媒介、书信新闻、印刷媒介)
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12.四大新闻媒介:网络、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广播(以无线电波所发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13. 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a、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b、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c、传播工具的物理性能决定传播工具的特点;d、受众的多元需要促使媒体多样化
14.新闻媒介的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的所共有的基本特点。新闻媒介的共性是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近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新闻媒介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
特性:指一类新闻媒介较之另一类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从所有制看分私营、公营、国营;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来看分独立的、官方的、半官方的新闻媒介;从阶级性看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新闻媒介;从办报方针看分商业型、政治型、政企合一型;从媒介的内容分严肃的高级报纸和大众化的通俗报纸;
个性:指一家新闻媒介较之其它家新闻媒介的基本特点
15.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又属于信息(娱乐)产业。
事业性质和企业管理是双重属性的外在表现形式。
事业性质和企业管理的定义:
16.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新闻媒体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第一,中国新闻事业的最高宗旨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群众,促进现代化建设;第二,自觉地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第三,新闻媒介实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工作路线;第四,新闻事业是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的格局;第五,新闻事业属于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第六,新闻事业基本上实行“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运行方式;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照党性原则进行;在经营上,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17.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第一,沟通情况,提供信息;第二,进行宣传,整合社会;第三,实施舆论监督;第四,传播知识,提供娱乐;第五,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18、魔弹论——强效果理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效果研究中,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到的“靶子”。这就是所谓的“魔弹论”或曰“靶子论”。
19.新闻自由:就是公民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发布权(必须从各国所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所提供的社会环境出发,实现新闻自由。新闻自由必定受到特定的、具体的社会环境的制约和控制。)
自由的实质是一种政治权利,一种通过法律规定的人们可以享受的权利。
20.社会控制的四种途径:司法控制、行政控制、资本控制、媒体自律
控制的实质性对象是指新闻传播活动,实质性主体是新闻传播中的本位主体,控制者则包括各种政治势力(其中最重要的政治力量无疑是国家政权力量)、经济势力、新闻收受者和媒体所有者。
所谓新闻控制,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控制者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新闻传播本位主体获取新闻、选择新闻和传递新闻的管理和约束。其中,最核心的是对新闻传播内容的控制。
21.重点:新闻媒介的受众:受众是学生、接受指挥的芸芸众生、消费者、公民
在大众传播领域中,受众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表现在:1、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2、决定着新
闻媒介的风格定位;3、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4、受众是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力之源。
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广泛性、混杂性、隐蔽性
引发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的有: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的尤为强烈;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受众的细分:1、按照接触的类别分: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2、按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可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在划分成不同的次数群体;3、按照接触新闻的频率分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4、按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分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5、按接触新闻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分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6、按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分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在核心受众确立过程,主要考虑四方面要素:1、受众区域定位;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3、受众的年龄定位;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受众的权利:知情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22.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五项基本原则):坚持新闻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
战斗性和党性原则
群众性:1、在内容上,新闻业应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2、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3、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23.新闻选择:是新闻学全部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项主要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则
新闻价值:事实所具有的新闻信息量及对受众、对社会厉害关系涉及的程度。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24.新闻专业理念: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外化形式;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修养是新闻专业理念的内化形式。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第一,职业理念。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个“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第二,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第三,职业纪律。“只用公平的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对新闻获得的新闻来源,将保守职业秘密。”第四,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众。
25.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第一,热爱党和人民,热爱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有在新闻岗位上位宣传真理、捍卫真理、为维护党和人民利益忘我奋斗的献身精神;第二,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十分熟悉党的方针政策;第三,乐于深入实际,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第四,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第五,有熟练地新闻业务才能。
26.中国的新闻改革(四次跨越):第一次跨越: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第二次跨越:引进信息概念;第三次跨越:重新认定新闻事业性质;第四次跨越:从单一走向多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