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 业绩进步,以下为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的全部内容。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学习新出现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各段段意。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各段段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猜猜这是什么植物?长长的藤,绿绿的叶,爬在墙上一片片,大街小巷都能见。(爬山虎)你注意到爬山虎还有哪些特点吗?(全国各地都有,也叫巴山虎、地锦、常春藤。夏天开黄绿色的小花,茎和根可以入药,是绿化和美化环境的常用植物。)
2。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读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主要写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读课文,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第3~5自然段。) 2。看其他两个自然段又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3。讨论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1。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2。根据字的组合规律记忆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不懂的可以查查字典.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1)读音.
注意“茎\"读jīng,不读jìng。 (2)字形。 ①虎的笔顺: .
②“逐”与“家\"形近,与“啄、琢”有区别。 ③“痕”与“很、狠\"形近,与“狼、粮”有区别.
④“茎\"的第四笔是横撇。 ⑤“叠”,注意“冖”应写宽些。 (3)理解词语。
①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②拂过:风轻轻地吹过。 ③叶柄:叶子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
④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引发洪水的龙。
⑤触角:昆虫、软体动物或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呈丝状。也叫触须。
四、分段读课文,读通顺、连贯 课后反思:
1.爬山虎人人熟知,但爬山虎的脚却很少有人注意.因为往往越常见的事物,人们越疏于对它的观察,要不怎么会有“熟视无睹\"这个成语呢?课文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以“爬山虎的脚”为题,新奇别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导入本课时,教师可巧妙地利用这一点。
2.在探讨课文层次时,可采取从题目入手,抓主要段落的方法,先找出写爬山虎脚的段落(第3~5自然段),再概括次要内容(第1、2自然段)。从而让学生直接、明晰地理清顺序,把握内容.
3.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寻找,一边思考,这样,既能突出学习的针对性,又能为下节课的顺利展开作好铺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1.回忆本文分段,想想每段都写了什么。
2。课文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作者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交代.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儿,它的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这样才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 二、逐段学习,理解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1、2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1)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墙上)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刚长出的 长大了的,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得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 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等。) (2)再读第1、2自然段,想象画面。 (3)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叶子绿得( ),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4)练习背诵这部分。 2。学习课文的第3自然段。
(1)导入: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那么它靠什么巴在墙上呢?(脚)本课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 ①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什么样,什么颜色? ②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3)先来解决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的问题。
①请读第3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吗?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或者说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长出来的。)
②老师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再说。 (4)学习爬山虎的脚什么样,什么颜色。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①读第3~5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学生回答,同时老师出示幻灯片:
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红 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细丝由直变弯曲—-灰色的
②请一部分学生画出刚长出的没触着墙的脚。(在事先准备的有茎叶的图上画。)
请另一部分学生画触着墙后的脚。 ③讨论画的情况。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出画得有问题的图画,学生再说明出错的原因。 ④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了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啊! (5)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
①自学第4自然段,明白了汇报,可以读,可以说,可以表演。 ②学生汇报。
③老师举起几张卡片,卡片上的这些词都与爬山虎的脚有关:触、变、巴、弯曲、拉、紧贴.全体同学按卡片上的词的顺序背诵第4自然段。 ④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
细丝为什么变弯了?触着墙的细丝头为什么又要变成圆片?细丝拉嫩茎是怎样用力的? ⑤小组讨论汇报。 (6)小结。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①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课文从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a。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b。它是什么样子的;c.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②作者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如此生动、具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细致观察,连续观察.) 三、教师小结
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像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有顺序地把事物介绍清楚。 课后反思
1.课文前两个自然段写爬山虎的生长地和叶子,虽不是全文的主要内容,但对后面讲爬山虎的脚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师可用提问的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学习这部分内容,使学生领会爬山虎的一些外在特征:攀缘在墙面等地,叶尖朝下,均匀排列。学生很自然地会拿其他植物同爬山虎相比,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叶尖一顺儿朝下,还铺得那么均匀?它为什么能长在墙面上,还能往上爬?下面讲爬山虎的脚也就顺理成章了。
2。常言道:“学贵有疑。”世界上的一切创新和发现均由疑而生,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因此,新课伊始,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题目质疑并交流。如有的会说:“我们人和动物有脚,爬山虎怎么也有脚呀?”有的会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呢?它的脚长什么样?”还有的会说:“爬山虎的脚能走路吗?”……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后,教师顺势提出自学要求.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反思
3。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于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叶子,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爬山虎的脚生长的地方
叶子的特点 脚的特点
观察细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