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原因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极不平衡, 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
1. 国家的区域优惠政策。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给予沿海地区优惠政策, 如最先建立了5 个经济特区, 开放了14 个沿海城市, 在这些港口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等, 减免新建∀三资#企业的所得税、对∀三资#企业进口自用的设备和原材料减免进口关税。这些地区利用了政府的国家区域优惠政策, 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国外资金流入, 建立了一大批规模庞大、技术先进的企业, 在这种不平衡增长战略下, 沿海地区在经济活动方式、要素配置、产业选择等很多方面优先采用了市场机制,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 这些优惠政策既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带动了这些地区的金融水平提高, 也进一步地形成了目前我国经济与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现状。
2. 有差异的利率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 为加快东部经济特区的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向经济特区提供了低息贷款。不仅如此, 中国人民银行还赋予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省交大的利率浮动权利和金融创新的自主权。显然, 上述利率政策对于增加东部地区投资规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 优惠的利率政策不经打破了改革初期区域金融政策整齐划一的状态, 但同时引发了我国区域金融从行政性平衡状态向政府主导型非均衡状态的过渡。 3. 有差别的区域股票筹资政策。20世纪90 年代初, 我国确立了股票市场融资体制。处于控制金融资源的考虑, 国家并未将股票市场运作完全纳入市场机制。而与之相适应的, 我国对上市资源采用了行政性分配和额度控制的办法。所以争夺上市公司数量也成为各省区争夺股票融资资源的核心。以上海, 深圳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在这一争夺中获得了大量的上市公司资源, 而中西部地区仅获得了少量的上市资源。事实上, 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聚集效应, 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必然吸引大量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在这两个地区集中,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 4. ∀马太效应#的存在。自由主义认为由于发达地区的∀先行优势#以及资本逐利特性等因素的存在, 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 促进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 使发达地区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导致自动平衡机制失灵, 即不会出现发达地区辐射效应和产业的梯度转移效应, 而是产生强者愈强, 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从具体区域来看, 我国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高, 国有企业占的比重相对较小, 制度创新能力强, 制度变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绩效, 进一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其它区域, 特别是老工业基地地区, 由于制度变迁的滞后, 制度因素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是负贡献, 我国区域经济趋异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