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2020-01-30 来源:乌哈旅游
学校代码:10036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

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培养单位:金融学院 专业名称:金融硕士 研究方向:银行管理 作 者:谢长龙 指导教师:郭红玉教授 论文日期:二〇一四年三月

1

The influences of private capital

opening and private bank

establishment for financial efficiency

2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特此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3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使用学位论文,或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相关数据库供检索;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年 月 日

4

摘 要

一直以来,以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金融效率。与此同时,民间资本与正规金融体系共同存在,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民间资本的不断壮大,影响了金融稳定。通过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不仅可以化解民间资本不断膨胀的危机,而且可以促使信贷资金流向中小企业,提升金融效率。

鉴于此,本文从金融效率的内涵出发,分别选取了金融市场效率指标与金融微观效率指标。通过衡量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效率指标与金融微观效率的指标的影响,得出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开放有助于金融效率的提升。同时,文章结合台湾民营银行的案例进一步论证民营银行的开放有助于提升金融效率。最后,结合台湾发展民营银行的经验与教训,针对未来我国民营银行的开放,本文认为应该从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准入法则、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国内的监管体系这4个方面加强对民营银行的管理。

关键词:民营银行,民间资本,金融效率

5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financial structure dominated by banks severely affected the financial efficiency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both the private capital and the formal financial system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 our private capital market is rapidly increasing, which in turn affect financial stability. We can use private capital to set up private banks for solving the crisis that private capital market is rapidly expanding. What’s more, private banks can promote the flow of funds for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which will improve financial efficienc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inancial efficiency, we select the financial market efficiency index and the micro-financial efficiency index. We can find that Tailong commercial bank in Zhejiang province can improve financial efficiency from the influence on the financial market efficiency index and the micro-financial efficiency index of Tailong commercial bank. And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private Banks’ development in Taiwan, we can prove that private banks can improve financial efficiency again.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rivate Banks’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hina needs to do the following: market positioning, access rules, the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and supervision affect of our government.

Key Words: Private Bank, Private Capital, Financial Efficiency

6

目录

第1章 引言 .............................................. 1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 1.2 文献综述 ................................................... 1 1.3 研究思路 ................................................... 1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3

1.4.1 创新之处 ...................................................... 3 1.4.2 不足之处 ...................................................... 3

第2章 我国民营银行的概述 ................................ 4

2.1 民营银行概念的界定 ......................................... 4 2.2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的意义 ............................. 6

2.2.1 设立民营银行有助于化解民间资本不断膨胀的危机 ................... 6 2.2.2 设立民营银行有助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 8

第3章 金融效率的衡量 .................................... 9

3.1 金融效率的内涵 ............................................. 9 3.2 构建金融效率的衡量指标 ..................................... 9

3.2.1 金融市场的效率指标 ............................................. 9 3.2.2 金融微观的效率指标 ............................................ 10

第4章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的实证分析 ..... 13

4.1研究对象的选取——泰隆银行................................. 13 4.2泰隆银行对金融市场效率指标的影响........................... 13 4.3泰隆商业银行对金融微观效率的影响........................... 14

4.3.1 资本状况方面 .................................................. 14 4.3.2 资产质量方面 .................................................. 15 4.3.3 经营管理水平方面 .............................................. 16 4.3.4 收益性方面 .................................................... 16 4.3.5 流动性方面 .................................................... 16

4.4结论与总结................................................. 17

第5章 从台湾民营银行看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 18

5.1 台湾民营银行的概述 ........................................ 18

5.1.1 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背景 ........................................ 18 5.1.2 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 ........................................ 21

5.2 台湾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21

7

5.2.1 台湾民营银行对金融市场效率指标的影响 .......................... 21 5.2.2 台湾民营银行对金融微观效率指标的影响 .......................... 22

5.3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与教训................................... 24

5.3.1 没有建立合理的准入法规导致民营银行过度竞争 .................... 24 5.3.2 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合理的退出机制 ........................ 25

第6章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的意义与建议 ............. 26

6.1 明确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 26 6.2 确立适度的民营银行准入法则 ................................ 26 6.3建立一个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 27 6.4 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监管法律体系 .............................. 28

参考文献 ................................................ 29

致谢 .................................................... 3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1

8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从世界范围各国看,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发达经济国家,例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埃及、孟加拉等,银行体系或多或少都有民间资本的介入。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结构不尽相同,所以民间资本参与各国银行业的比例也千差万别。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民间资本在整个银行业中的参与度较高,例如民间资本占银行资本80%以上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加拿大等,其中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民间资本占银行资本的比重为100%。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东南亚以及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国家仍然是以国有银行为主导。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民间资本在不断地壮大。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引导和规范,我国民间资金长期徘徊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灰色地带,并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从民间资金的供给方来看,由于股市表现差、存款负利率等因素,民间投资渠道有限,为追求高收益,大量民间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垄断贷款资源,中小企业由于自身风险相对较高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融资,因此对民间借贷需求很大。与此同时,作为国民经济核心的金融体系,民间资本参与金融体系的程度却非常低。2013年7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十条”)。其中,“金十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入股金融机构和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将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所以,将民间资本引进银行也是指日可待。

但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以银行为主导,金融效率非常低下。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不仅为了规范民间资本,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提升金融效率。鉴于此,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造成的影响。

1.2 文献综述

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所以应该首先对民营银行的定义进行说明,目前国内对民营银行的界定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民营银行应该是由民间控股。例如,姜应祥(2003)认为如果一家银行其股权结构中有一半以上为民营资本,不管其银行的经营方向如何,这家银行都应该被称为民营银行。曾康霖 (2003)认为国内大部分的银行都被国有控股,并且受到政府或国有企业控制,所以,银行产权为民间所有,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方式并且资产所有者享受利润分配权的银行即为民营银行。姜波克 (2003)

1

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以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并且资本由民营企业定向募集而成的企业法人组织就是民营企业。 2、民营银行应该是采取市场化经营的方式的银行。例如,巴曙松(2001)认为不管该银行是不是国有,只要银行采用了市场化的经营机制,就是民营银行。徐滇庆(2002)认为具有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化经营机制的银行才是民营银行。张吉光、郭凌凌(2003)认为民营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市场化,其能够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民营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任免。

3、由于与民营银行相对应的是国营银行,所以国营银行的对立即为民营银行。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基于民营银行与国营银行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经营权上的不同,民营银行应该是由民间资本主导参与的金融活动。姜旭朝(1999)认为民营银行与现有的大部分国有银行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经营权的不同,而不在于其所有权的不同。官青(2001)提出民营银行是与公营银行(或国有银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钱小安(2003)认为民营金融本质上与政府和国有企业参与的金融活动是一致的,都具有商业化与股份化的性质,但是民营金融最大的不同在于民营金融是由私营资本主导的金融活动,由此构成了民营银行。

1.3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六部分:

第一章是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影响的背景与意义,梳理有关民营银行界定的文献综述,并对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加以说明。

第二章是民营银行的概述。通过对现在已有的《意见》和《法规》的对比,对本文民营银行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该章探讨了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的意义。

第三章是金融效率的衡量。从金融效率的内涵出发,将金融效率分为金融市场效率和金融微观效率两个层次,并且构建衡量金融效率的两个指标——金融市场效率指标与金融微观效率的指标。

第四章是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通过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效率指标与金融微观效率的指标的影响,得出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开放有助于金融效率的提升。

第五章是从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看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的影响。文中通过对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对金融效率的影响,进一步论证了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能够提高金融效率。但是,文中也指出台湾在发展民营银行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国借鉴。

2

第六章是政策建议部分。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应该从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准入法则、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国内的监管体系这4个方面在未来加强对民营银行的管理。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本文对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影响的研究不仅借鉴和继承了前人的类似的研究成果,而且可能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

1、选取了合适的金融效率指标去衡量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2、以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作为民营银行的典型案例研究,证明了泰隆银行对金融效率的提升作用。 1.4.2 不足之处

衡量金融效率所涵盖的方面众多,涉及面较广,由于笔者的金融理论水平与数据搜集能力有限,因此在选取衡量金融效率的指标时只针对性的选取了对银行业资源配置与银行微观效率这两部分,所以衡量的方法并不全面。本着严肃的科学精神,这些问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进行探讨与分析。

3

第2章 我国民营银行的概述

2.1 民营银行概念的界定

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十条”),其中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为民间资本设立银行埋下伏笔。8月9日,银监会对《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进行修订征求意见,稿中放宽了对于境内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中资银行的条件。9月15日,全国首份地方版《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已完成报至银监会,并被银监会列为“范本”,成为制定全国版细则的重要参考。相比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设立的中资商业银行,《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1、注册资本方面 民营银行 设立要求 民营银行需一次性拿出不低于5亿元不高于10亿元人民币作为注册资本,不同地区的民营银行,在规定的范围内,将采取注册资本差异化要求。 一般商业银行 注册资本为实缴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可设立要求 兑换货币,城市商业银行法人机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

2、持股比例方面 民营银行 设立要求 民营银行的股东原则上不超过20个。最大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0%,其他企业法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所有自然人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0%。 设立要求 对主要股东(对主要股东的定义参见《关于加强中小商业银行主要股东资格审核的通知》):同一股东入股同质银行业并应出具与其关联企业情况、与其他股东的关联关系及其参股其他金融机构情况的说明;主要股东包括战略投资者持股比例一般不超过20%。对于部分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可以适当放宽比例。

4

一般商业银行 金融机构不超过2家,如取得控股权只能投(或保留)一家。3、发起人方面 民营银行 设立要求 主发起人要求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且这三年内年终分配后的净资产占比全部资产的30%。其他发起人则要求最近2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而且所有发起人的入股资金来源必须真实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设立要求 财务状况良好,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年终分配后,净资产达到全部资产的30%(合并会计报表口径);权益性口径),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除外;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及银监会规章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4、经营方向方面 民营银行 设立要求 设立要求 5、风险防范方面 民营银行 设立要求 民营银行股东应承诺对银行持续补充资本,在发生流动性风险时进行救助,并应承诺风险兜底。在银行用资本承担风险之后,股东对剩余风险承担连带责任,对存款人进行赔付。 一般商业银行 具备有效的资本约束与资本补充机制。 设立要求 6、股权转让 民营银行 设立要求 民营银行不得接受本行股份作为质押权标的,发起人持有股份的转让或质押应该有时限规定。董事、高管持有的股份,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或质押。并且开业三年内应不实施现金分红,三年后主要监管指标均符合要求时,才予以现金分红。 设立要求 主要股东(对主要股东的定义参见《关于加强中小商业银行不转让所持该银行股份,并在银行章程或协议中载明;到期转让股份及受让方的股东资格应取得监管部门的同意。 5

一般商业银行 投资余额原则上不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50%(合并会计报表民营银行应该以信贷业务为主,以服务“三农”和社区银行的形式合法经营。 一般商业银行 无明确规定 一般商业银行 主要股东资格审核的通知》)承诺自股份交割之日起5年内从《试点民营银行监督管理办法(讨论稿)》可以看出,民营银行的设立与一般中资商业银行在注册资本、持股比例、发起人性质、经营方向、风险防范和股权转让六个方面存在着区别。但是,依据目前出台的《讨论稿》,我们认为要求民营银行“注册资本为实缴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可兑换货币”决定了未来民营银行的发展方向是中小型银行规模。

综上所述,民营银行是商业银行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或类别。一方面,民营银行具有商业银行的一般特点,而且同样受到金融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另一方面,较之一般的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民营银行是以民间资本为主的股份结构, 采取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的方式,最大的股东及其关联方不能是政府或者国有企业,而且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股本总额的20%,服务对象以中小型经济体或者“三农”为主,以及具有一级法人资格的中小型银行。

本文对民营银行的所有论述都基于这一定义之上。

2.2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的意义

2.2.1 设立民营银行有助于化解民间资本不断膨胀的危机

1、我国民间资本的现状

我国民间资本到底有多少尚无定论,许多学者和机构都已经对民间资本规模做出了估计。其中,2004年,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通过定量方法对民间资本进行调查,测算出中国民间资本的信贷规模介于7405亿与8164亿元之间,民间资本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的比重约为28.07%。而且课题组通过对中国20个省份的民间资本状况进行实地抽查得出:目前中国中小企业约有1/3的融资来自于非正规金融途径(主要是民间资本),而农户对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不到50%,却有超过55%的借贷来自民间资本。此外,从地区分布来看,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对民间资本的依赖性越强。

2、民间资本过剩的原因

我国一直以来存在严重的金融压抑。金融压抑主要体现在利率受到了严重管制,并不是由市场自主决定。中国的存款利率总体上看水平偏低,如果扣除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其真实的存款利率甚至为负值。一方面国内投资渠道有限,金融产品的种类相对较小,购买金融产品的门槛较高;另一方面中国非公有制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资金需求面广。若银行扩大其服务内容,需要支付更高的网点建设费用、信用评估成本以及对贷款进行监督的成本,这样银行所付出的成本很可能超过银行可能得到的收益,因此,大量中小企业乃至更小的经济个体往往被隔离在正规的信贷服务体系之外,导致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为了获得资金,这些中小企业愿意付出很高的利率获取民间借

6

贷。以民间资本比较丰富的温州市为例,企业在民间借款的利息率平均为年息20%,有的甚至超过50%,而银行1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基本不高于3%,民间利率远比官方利率高。因此,居民的储蓄不断流向民间资本市场,民间资本以高于正规金融部门利率的方式提供资金,不仅满足了民间资本对于利率的需求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而且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3、民间资本影响金融稳定

处于灰色地带的民间金融对民间资本的运作大多都是自发无序的。虽然民间资本的存在补充了正规金融的不足和促进资本分配的效率,但是民间资本的隐秘性和不受监管的特征,不仅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力度,而且民间资本其自身存在着不可预测的金融风险,影响金融稳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民间资本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推动,在资本与储蓄之间维持平衡对经济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一方面,在经济发展势头好的时候,民间资本会大量涌入经济体中,导致公开经济中可变动资金增多,出现投资大于储蓄的局面,促使经济过热;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又不受政策管制,如果国民储蓄过多流失出体制外,成为民间资本,将会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难以有效地控制投资的规模。

二是民间资本中的跨境流动资金影响汇率和国际收支。跨境流动资金具有投机性、逐利性和避险性三大特征,这些特征意味着跨境流动资金的流动性非常强。如果跨境流动资金流入和流出某个国家的频率加大,这样会导致汇率和国际收支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对国家的外部均衡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处。

三是民间资本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民间资本主要来源于社会上具有资金盈余的公众,而民间资本借贷的利率水平普遍偏高,借贷人如果经营不善,就会很大可能发生违约。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情况下,社会公众的利益将受到损害,有时候甚至会导致局部性金融危机。

4、民营银行是民间资本的出口之一

民间资本能够促进金融组织的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开拓,对城乡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与民间资本鲜明对比的是,原有正规金融组织由于受僵化体制的制约,无力创造出城乡社会所需要的各种金融工具,也无意面向一家一户开放与其分散特点相适应的多种金融服务。事实上,从金融组织创新的国际经验来看,正规金融部门和非正规金融部门(主要是民间资本)之间的博弈在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普遍发生的现象,由于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府抑制下金融供给的滞后,因而引发了金融组织的自发创新。而希望通过政策干预取缔民间非正规金融部门扩张趋势的努力常常又因为管制成本过高而使政策的选择陷入困境。所以,对非正规金融部门来说,随着借贷关系的不断延伸与扩展,民间借贷作为一个市场逐步发展起来。

7

张杰(1998)认为,当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日益重要时候,游戏规则将改变,国有银行将被迫面对竞争性市场环境,他们的行为也将随之改变。政府将从最初的限制,开始转变态度认可民间资本存在的合理性。这也是因为在转轨时期,既得利益集团与新生力量之间对市场规则“制度权”的竞争已经影响到了国家决策,例如最近关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政策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国家决策正在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就改革的策略而言,扶持或至少不压制非政府的金融机构,而不是试图改变国有银行的行为可能是一条更容易的路径。所以,通过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来化解民间资本不断膨胀的危机是成本最低的一个方法。

2.2.2 设立民营银行有助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所有企业注册数中有超过99%为中小企业,据专家估计,城镇中有超过75%的机会由中小企业提供。中小企业创造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实现了国家税务总额的40%。在我国,企业获得融资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和银行贷款三种方式。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虚假、企业融资的担保水平低下,企业的管理水平不完善等,所以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债券与股票的融资方式之外。银行信贷成为了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主要手段。虽然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却一直维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据统计,2001年我国银行贷款为112314亿元,但是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主要为中小企业)获得的贷款总数不超过10%。资金短缺逐渐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开放民营银行可以很好的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于民间资本,而且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为中小企业。民营银行利用自身经营体制灵活,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通过降低小企业的贷款门槛,使得许多不能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客户获得了服务。而在防范风险方面,民营银行立足于当地经济,对当地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级别有很清楚的认识,基于这种认识,可以甄别出好的中小企业贷款对象。

8

第3章 金融效率的衡量

3.1 金融效率的内涵

对于金融效率的研究,国内外都有较为成熟的理论。在国内,以下两位学者对金融效率的定义获得较多的认同。王广谦曾在1977年就指出,金融效率(financial efficiency)是指金融运作能力的大小。白钦先(1998)提出了以金融资源论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该理论指出金融资源除具有一般社会资源的共性外,还具有中介性、社会性和层次性,并由此赋予了新金融效率观。

而在金融效率的衡量方面,归纳与总结中外学者对金融效率问题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对金融效率的考察基本上都是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进行的。A.D.Bain将金融效率分为微观金融效率和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是指金融中介的金融资源运用效率,宏观金融效率是指在一定的金融制度条件下,一个金融系统内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杨德勇(1999)将金融效率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宏观金融效率指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能力,他还将微观金融效率进一步分为内在效率和外在效率。

基于此,本文认为金融效率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层次: ①金融市场的效率,指金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能力; ②金融的微观效率,指金融机构作为产业主体的运作效率。

3.2 构建金融效率的衡量指标

3.2.1 金融市场的效率指标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最核心的功能在于把资金从盈余者手中引导到赤字者手中,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而金融市场创造了这样一个资源配置的中心,金融市场包括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及个人所进行的货币资金借贷活动,该地点的存在使得发现交易对方的难度降至最小。通过金融市场内生演进的研究,我们发现,金融市场与金融效率是相互促动的。金融市场越大,金融市场中交易的工具种类越多,搜寻成本越低,金融效率就越高。金融市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不断追求更高金融效率的产物。与此同时,金融市场又直接促进了金融效率的全面提高。

在中国的金融市场中,除了正规金融体系提供的融资方式,还存在着广泛的民间资本提供的融资方式。2004年,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通过定量方法对民间资本进行调查,得出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基本上都求助于民间金融市场。对于中国来说,中国民间资本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主要包括经济、金融环境、经济主体内在需求、金融理论的发展、技术与创新。这些因素也反映了非正规金融市场(即民间资本)追求高效率的内在要求。但是,民间资本在中国的

9

发展不断被压抑着,而正规金融体系的金融效率又非常低下,造成整个中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几十年的时间里,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生产性的经济实体由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转变为以非国有企业为主体,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飞速转型,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标志之一。以制造业部门为例,目前非国有企业的销售额已经占总销售额的 90%以上,就业人数也超过了总人数的90%,可以说非国有企业占据了主体地位。然而,在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获得的信贷资源比例却严重失调。据官方调查的数据,在过去十年间,国有企业获得了超过 80%的银行贷款,而非国有企业在银行贷款的数额还不到银行放贷总额的 20%。其中,在短期贷款中,私营个体企业仅仅占到银行贷款的3%,乡镇企业占到 6%。中国民营企业为了获得融资,从民间借贷市场获得资金,所以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民间资本并不是一种低效率的融资安排,而是促进金融效率的有效手段。从微观上看,民间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促使中国的中小企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从宏观上看,提高了经济效率和资本形成率,对中国实体经济具有推进的作用。正是金融市场与金融效率两者间的良性互动,促使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效率的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民间资本一般是没有组织、分散的,使得其在资本集中方面的作用有限。在麦金农-肖的金融发展理论中,他主张将非正规金融融入到有组织的金融体系(爱德华·肖,1988),促进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效率同时得到提升。由于银行主要对社会的资源配置体现在其贷款的分布上,区别于国有银行,民营银行源生于民间资本,基于对当地中小企业的深刻了解,充分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势,将信贷资源投入到中小企业,促进信贷资源的配置。而通过将民间资本引入民营银行,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这种做法促使民营银行充分吸收游离在监管之外的民间资本,将其引入资金需求大、生产效率高的中小企业,能够提升金融效率。

综上所述,由于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其在金融市场的金融效率上直接体现为民营银行对自身吸收的信贷资源的配置,所以在金融市场的宏观效率指标上,我们从银行贷款结构中其信贷资源对中小企业方面的小微贷款占比分析,如果占比超过20%,则我们认为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市场方面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3.2.2 金融微观的效率指标

微观金融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一个个具体的金融企业,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的微观效率是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这一产业主体在经营发展中的效率,体现为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和发展效率。由于民营银行的开设对于微观金融效率来说,主要体现在对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因此,在构建银行微观效率的指标

10

时候,本文参照了“骆驼”评价体系(即CAMEL模型)。“骆驼”评价体系因其五项考核指标,即资本充足性(Capital Adequacy)、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管理水平(Management)、盈利状况(Earnings)和流动性(Liquidity),其英文第一个字母组合在一起为“CAMEL”,正好与“骆驼”的英文名字相同而得名。 “骆驼”评价体系是目前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信用状况、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和指标化的综合等级评定制度。美联储曾经根据CAMEL评级系统所采用的指标,结合单体银行资料,对整个银行部门的效率进行评估。而且,“骆驼”评价方法,因其有效性,也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因此,基于“骆驼”评价方法,选定微观金融的效率5个指标列出如下:

1、资本状况(Capital Adequacy)

国际银行业中,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抵御风险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一项公认的非常重要的监管指标。从21世纪开始,中国的银行业慢慢步入了金融创新的浪潮中,各种新型融资工具和产品层出不穷,尤其是承兑、票据、各种担保、承诺、理财产品等表外业务的大量增加。由于很多表外业务并没有纳入监管体系,表外业务的名义价值取决于汇率和利率的波动,银行承受的风险日益增加,银行在面对危机的时候,甚至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本来抵御来自表外业务的风险。甚至当银行应付坏账时,会将大量的利润转移成为贷款损失准备金,影响银行的经营稳定,给存款人和投资人带来了极大的恐慌,影响了金融稳定。因此,充足的资本充足性,是商业银行保持安全性的保障。衡量资本充足率一般采用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风险资产”的方法,即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2、资产质量(Asset Quality)

贷款不仅是商业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商业银行的管理中,贷款管理原则是商业银行贷款的最基本方针,要求保证贷款的安全性、效应性和流动性。如果一家银行经营不善会导致不良贷款率过高,一旦不良贷款率过高导致银行资不抵债,这样可能会使存款者人人自危而形成大规模的挤兑风潮,从而造成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资产质量的高低决定商业银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衡量资产质量的主要指标为不良贷款率,即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总贷款余额。

3、经营管理水平(Management)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业绩由于利率变动而变化。由于市场利率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利率风险的管理在于尽可能促使商业银行的业绩朝有利的一面变动,或者使得银行业绩对利率的变化敏感性降低。通过久期管理方法,不仅可以衡量利率风险,而且也能有效地规避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还比较慢,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并不是由市场自主决定,而是一

11

直处于央行严格的管制之下,央行采取了存款管上限,贷款管下限的政策,银行的自主定价空间非常低。存款利率上限管理造成存款者不愿意存定期储蓄,更愿意存活期储蓄,导致银行负债久期变短;而贷款利率下限管理在扩大金融机构的利润空间同时,导致商业银行更愿意提供中长期贷款,获得更大的收益。由此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即负债的短期化和资产的长期化。有效的管理能促使银行资产与负债的久期匹配,是使银行免于陷入危机的第一道防线。衡量经营管理水平的指标为资产久期与负债久期。

(4)收益状况(Earnings)

商业银行作为一家企业,其经营的目也是为了取得收入或者盈利的最大化。随着全球性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服务品种的日新月异,银行业受到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方面,为了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银行需要放弃一些高风险的项目,从而损失收益;另一方面,为了更高的收益,银行必定需要从事一定高风险的业务,导致安全性下降。在安全和收益的权衡下,银行越来越难取得高收益。但是,良好的盈利能力为未来的资本积累提供了基础,也为银行处理一些短期的危机和问题提供了资金保障,由于长期不盈利的金融机构有资不抵债的危险。衡量收益状况的指标为ROE,即净收入/平均净资产。

(5)流动性(Liquidity)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保证自身的“三性”——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而流动性是“三性原则”中的前提。如果银行不能保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对存款人的取款,就会发生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额度及其期限的不匹配引起的。当资产小于来源时候,银行就会拥有盈余的资金,如果盈余的资金一直留在银行会影响资金的收益性,所以需要及时投资;而当银行的资产大于来源时候,银行需要从市场借入资金补充流动性,如果银行的流动性不足的同时又面临债权人集中取款,就会发生流动性危机,引发挤兑风险,造成金融不稳定。流动性不足是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因此,良好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保持竞争力的基本因素。衡量流动性的指标是流动性比例,即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

12

第4章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的实证分析

4.1研究对象的选取——泰隆银行

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简称泰隆银行)位于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其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6月28日的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泰隆城市信用社。泰隆银行自成立之日起,便以微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并且以“微小企业”信贷的优异业绩闻名全国。泰隆银行的股东结构的资本金基本来自于民营企业,在其股本结构中,除了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职工持股会持股19.50%(职工持股会是指依法设立的、由公司职工自愿组成的、并经核准登记的社会法人,并不是国有部门与企业),控股出资最大是民营企业——台州市三立工贸有限公司,其出资额为1.55亿,持股比例仅为12.90%,都不超过20%(见表4.1)。截止2012年泰隆银行的总资产只有587亿元,而2012年城商行的平均资产规模为857亿元,因此,泰隆银行只能算是一个中小型银行。

综上所述,泰隆银行非常符合本文中定义的民营银行

表4.1 泰隆银行股东结构 股东名称 台州市泰隆城市信用社职工持股会 台州市三立工贸有限公司 台州市光阳工贸有限公司 浙江海外金属工业有限公司 台州市南洋投资有限公司 名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台州丰昌实业有限公司 台州市中信纺织有限公司 台州市路桥兴旺贸易有限公司 台州市中裕工贸有限公司 资料来源:泰隆银行2010年年报 持股数 234,268,247 155,375,428 94,261,869 89,966,235 80,996,612 80,996,612 71,996,989 53,731,753 53,270,860 50,400,000 比例 19.52% 12.95% 7.86% 7.50% 6.75% 6.75% 6.00% 4.48% 4.44% 4.20% 4.2 泰隆银行对金融市场效率指标的影响

表4.2 泰隆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 年份 全年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占全部贷款的金额之比 资料来源:泰隆银行年报

从表4.2中可以看出,在浙江泰隆商业银行其信贷结构中,中小企业获得信

13

2008 81.55% 2009 79.82% 2010 86.52% 贷的扶持力度非常的强。民营银行将信贷资源不断的向中小企业的转移,这样既可以使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得到充足的资金来进行运营发展,又可以促进信贷资源配置的质量提高,提高银行的效益。将信贷资源更多地配置给投资效率高的企业,提高我国信贷资源的配置效率,使有限的信贷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3泰隆商业银行对金融微观效率的影响

截止2013年末,全国银行体系总资产达到130.5万亿元。其中5家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渤海银行、浙商银行、恒丰银行)共计17家银行的总资产为75万亿,占据全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高达57%以上。而且,这14家银行的存款和贷款规模的总和也占据全国银行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60%以上。所以,我们用这17家银行的各项数据的加总平均代表整个银行体系各项指标的平均水平。通过对比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的水平与整个银行业水平,得出泰隆银行微观金融效率的强弱。 4.3.1 资本状况方面

从图4.1中我们可以看出,泰隆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总体程度上也高于全国银行体系。主要原因在于泰隆银行相比大型银行,经营风险更大。所以泰隆银行通常会准备更多的资本以防未来的风险。因此,通过民营银行的进入,整个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以提高;而银行持有越高而且越合适的资本量,也向社会和公众证明,银行能够应付任何意外损失并能持续稳定的发展。

图4.1 泰隆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体系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对比

资料来源:泰隆银行年报

14

4.3.2 资产质量方面

泰隆银行的业务员通过“地毯式的营销策略”,即通过业务员将信贷服务深入到社区、农村等社会各个角落,弥补了许多信贷空白区,促使泰隆银行开发了许多中小企业客户,贷款资产也不断增多。而且,泰隆银在评估贷款风险方面,通过自身特有的信贷调研方法、风险评估方法以及风险控制法,对不良贷款的预防以及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图4.2和图4.3所示,泰隆利用小微贷款促使资产大幅增加,泰隆银行的资产增长率一直领先于全国资产增长率,并且民营银行基于在当地对客户资信的清晰认识,在保证资产不断增加的同时,保证不良贷款率的范围,不良贷款率也显著低于整个银行体系。

图4.2 泰隆银行资产增长率与银行体系资产增长率的对比

资料来源:泰隆银行年报

图4.3 泰隆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与银行体系不良贷款比率的对比

资料来源:泰隆银行年报

15

4.3.3 经营管理水平方面

而泰隆银行针对的中小企业融资具有资金量小、时间急、频率高、单位成本较高的特征,所以相比之下,泰隆银行中长期贷款较少,以1年内的贷款居多。在全国银行业负债久期大致相同的情况下,民营银行的资产久期变短,促使资产和负债期限更加的匹配,大大降低金融风险。 4.3.4 收益性方面

商业银行作为一家企业,其经营的目也是为了取得收入或者盈利的最大化。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因素,银行的收益能力逐渐下滑。而泰隆银行基于当地对中小企业客户的认识,在客户定价上拥有绝对的议价能力,较强的风险定价能力将是未来民营银行发展的优势所在,而且有助于增加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性。如图4.5所示,在2006—2011年间,泰隆银行贷款规模年平均增长35%以上。此外,通过对不同客户贷款的不同定价,形成具有优势的价格歧视,这是泰隆银行ROE一直大幅高于整个银行ROE的关键所以(见图4.4)。

图4.4 泰隆银行ROE与银行体系ROE的对比

资料来源:泰隆银行年报 4.3.5 流动性方面

由于泰隆银行的客户与国有四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等大型银行相比,个人客户(尤其是小微客户)较多,企业客户较少。为了预防客户频繁的取款,泰隆银行会留有更多的流动性在银行保证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因此,从整体上看,泰隆银行的流动性比例一直都高于整个银行业的流动性比例(见图4.5)。

图4.5 泰隆银行流动性比例与银行体系流动性比例的对比

16

资料来源:泰隆银行年报

4.4结论与总结

本文以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为例,证明了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服务对象的中小银行——泰隆银行在金融市场效率指标和金融微观效率指标上都有较好的表现,能够有效提升金融效率。对比金融最发达的国家美国,早在1867年,美国就设立了全部由民营资本设立的社区银行Lykens Valley银行,直至今日,社区银行已经取得了长足的扩大和发展。截止2012年末,美国共有社区银行7083家,占美国银行机构总数的90%以上,几乎遍布美国各个角落,促进了美国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而社区银行的资产总额1.445万亿美元,占美国整个银行业总资产的10%。随着中国民营银行的开放,假设未来中国民营银行占有10%以上的比例,相信能大幅度提高中国的金融效率。

17

第5章 从台湾民营银行看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

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5.1 台湾民营银行的概述

5.1.1 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背景

1、台湾地区金融市场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难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台湾当局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支持台湾企业寻求出口扩张。在台湾当局的政策扶持下,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迅速崛起,带来了台湾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台湾在出口的拉动下,以GDP年平均增长率在8%以上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人均GDP也由1961年6472新台币上升至1990年218456新台币,增长了近34倍(见图5.1)。

图5.1 台湾地区GDP增长率和人均GDP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台湾周边国家纷纷寻求出口作为经济发展突破口,与此同时,全球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高科技产品不断增多,依靠低廉劳动力成本竞争的台湾面临的激烈的竞争,企业发展面临严峻的下行压力。为了寻求进一步发展,台湾的中小企业开始从劳动力密集型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实现技术发展。但是,企业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而90年代初期,台湾的证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台湾企业的融资方式几乎来源于基于间接融资方式(见表5.1)。而且经济活动的金融部门,却依然在政府严格的管制下,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不健全,台湾公营银行由于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和保护

18

出现垄断,导致金融市场竞争程度不足。由于台湾中小企业的自身规模比较小,担保抵押物相对缺乏,财务制度不健全,竞争积累,经营风险大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台湾中小企业存在非常强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公营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

表5.1 台湾地区直接与间接融资之存量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间接 金额 68016 85363 102566 118065 130357 141305 154956 167415 174162 182296 182484 比例 89.19% 89.59% 90.08% 88.99% 87.27% 85.47% 81.56% 78.90% 77.47% 75.64% 74.39% 金额 8247 9973 11297 14608 19023 24024 35029 44768 50660 58716 62821 直接 比例 10.81% 10.41% 9.92% 12.73% 14.53% 14.53% 18.44% 21.10% 22.53% 24.36% 25.61% 合计 金额 76264 95836 113863 132673 149380 165329 189986 212183 224821 241012 245305 资料来源:整理自台湾统计年鉴 2、贸易顺差和热钱涌入导致持续的通货膨胀

在70年代,台湾实施了一系列的促进出口措施。从1976年以后,台湾的贸易一直保持着顺差地位,继而导致台湾的超额储蓄,其中超额储蓄的金额从1981的23.22亿新台币增长至1986年为624.5亿新台币,6年间增长近27倍(见图5.2)。与此同时,台湾强劲的经济力,促进台币持续升值,台币对美元的汇率从1981年底的1:37.79,升值至1990年1:27.13。升值预期导致国际热钱不断涌入,再加上持续的贸易顺差,台湾外汇储备从1981年的244.4亿新台币,累积到1990年底的2152.9亿新台币,增长了近10倍(见图5.3)。以上种种因素致使台湾货币供给量年增速维持在30%以上,引致持续的通货膨胀。

3、长期以来台湾地区民间资本与正规金融体系并存

根据台湾地区相关部门1991年的统计,民间借贷资金规模是正规金融体系的30%,占地区GNP的55%,总量达到6000亿新台币。地下金融规模如此庞大,一方面是由于在80年代后期,整个台湾资金泛滥,超过百万台币的存款也没有银行吸收,即使存入银行,年利息也只有3%。由此导致的结果,各种地下金融组织如钱庄、投资公司等不断的吸收游资。另一方面与台湾地区银行的垄断和文

19

化特征有关。由于政府对金融业的严格管制,民间资本不能参加金融机构的成立,公营银行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由此导致中小企业很难从公营银行获得贷款融资,即使能通过贷款融资,也需要非常繁琐的手续。而台湾民众历来有“亲朋至上”的文化传统,无法从正规银行渠道获得贷款的企业多转向亲友进行“关系型借贷”。民众无法客观判断贷款主体的信用资质,因此需要高利率作为风险补偿。虽然政府将其定义为违法,但是由于利益诱人,地下金融组织仍蓬勃地发展着。而当时民间资本的蓬勃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民营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5.2 台湾地区的超额储蓄和贸易顺差变动

资料来源:整理自台湾统计年鉴

图5.3 台湾地区的汇率与外汇储备的变动

资料来源:整理自台湾统计年鉴和wind数据库

20

4、全球经济自由化浪潮的推动

20 世纪后期,全球各大经济体都掀起经济自由化浪潮,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民营化是主要改革方向。20 世纪 80 年代,台湾地区出口贸易带来高额超储,岛内股市、楼市价格上涨,经济失衡。为扭转这种混乱的局面,台湾当局于 1984 年推出一系列自由化改革政策,其中金融相关政策主要有: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外汇管制放宽、公营银行民营化等。在这种背景下,对民间资本开放包括银行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符合当时的政策导向。 5.1.2 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

在2001年前,台湾金融体制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0年。在这段时期内,台湾当局采取高度集权方式管理金融业,政府采取行政指导的方式直接控制银行,要求银行配合政府操作。这个阶段台湾的金融业以大型公有银行为主,公有银行在业务上充当政府的出纳部门。

第二阶段从1970年到1987年。在1980年前,台湾政府非常注重维持金融稳定性,采取了多种措施控制金融领域,导致银行体系以公营银行为主,利率受到严重管制,金融中介功能极不健全,严重地制约了金融效率。在1980以后,虽然台湾的金融仍然受制于政府,但是台湾政府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开放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多样化开始呈现。

第三阶段从1987年到1993年。这一阶段台湾金融机构开始迅猛增加。1987年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状态,1993年立法院改组,立法院的影响力迅速扩展到金融体系,有些类似现在美国的美联储。这些变革大大地削弱了政府对金融业的控制力。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台湾政府开始推动金融体系改革。1989年,台湾政府修改《银行法》,进行了两项重大改革,一是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由原来政府决定利率变为市场供需决定利率;二是开放民营银行,只要符合条件的企业就能申请开设民营银行。

第四阶段由1993年开始至2001年。大量的新生民营银行的出现,民营银行的强劲发展,逐渐占据台湾金融市场,不仅提高了台湾地区的金融效率,而且促使中小企业的高速发展。

5.2 台湾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台湾民营银行对金融市场效率指标的影响

随着90年代后,民营银行的大量的进入,民营银行支行数量大幅度增加,几乎遍布台湾地区的各地,民营银行成为提供中小企业资金的最主要渠道。而且,民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放款在整个贷款规模中可以达到60%,其中民营银行在全

21

台湾拥有200多万个客户,占据台湾中小企业总数的21.76%,在台湾所有金融机构中居首位。随着10年来台湾民营银行的开放,银行业对中小企业的放款余额比重从10%大幅度增至25%,中小企业获得的资金逐渐增多,其整个台湾的金融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截止2006年台湾地区中小企业共有122.6万家,占全体企业家数的97.8%。促进了就业人数为764.8万人,占全体就业数的76.93%;销售值为10万亿新台币,占全体企业销售值比率为29.46%。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对整个台湾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5.2.2 台湾民营银行对金融微观效率指标的影响

1、台湾民营银行逐渐占据台湾金融市场

20世纪80年代前,台湾地区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对商业银行的设立采取特许制。岛内获准经营的本地商业银行共有24家,除3家特准设立的民营银行外,其余21家均属政府主导下的公营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实行长期管制的台湾地区银行业出现管制放松迹象,民营银行的设立被提上日程。

台湾政府在开放民营银行之初,采用提高准入门槛的方法,设定民营银行的资本金要求为100亿新台币。尽管设立了严格的准入标准,但并未影响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热情。1991年,第一批共19家民营银行申请设立,经过多轮筛选,最终核准15家民营银行。1991年至2001年十年间,民营银行的数量从12家增至43家;而公营银行从13家减为10家(见表5.2)。

尽管创立之初,台湾民营银行并没有任何经验,但是凭借着民营银行发展初期将其市场定位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居民这些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群体。台湾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避开台湾公营银行。对于民营银行而言,定位于中小企业既可以填补银行市场的真空地带,与公营银行形成互补的市场格局,又可以在初创时期避开与强大对手的竞争,发挥自身优势,争取快速发展。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表5.2 台湾民营银行的增长变化 公营银行数量 民营银行数量 13 12 13 27 13 28 13 29 13 29 13 29 13 34 10 38 10 42 10 43 10 43 22

资料来源:整理自台湾财政部金融局

随着台湾民营银行的开放,台湾地区金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银行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民营银行重要性提升。从1991年至2001年间,民营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资产规模占比从 8.9% 增至 51.5%,而公营银行的资产规模占比变化正好相反,从53.70%减至18.70%(见图 5.4)。

图5.4 民营银行、公营银行在台湾地区金融体系中的资产规模占比

资料来源:整理自台湾“中央银行” 2、台湾民营银行的盈利能力持续上升

表5.3 台湾地区公营银行与民营银行的盈利能力变化

ROE 年份 公营银行 民营银行 1993 22.90% 4.10% 1994 19.90% 5.20% 1995 17.30% 5.30% 1996 14.80% 6.90% 1997 15.60% 9.90% 1998 12.90% 5.10% 1999 8.60% 5.30% 资料来源:整理自台湾“中央银行”

1989 年 7 月,台湾地区取消对银行存款利率上限及放款利率下限的管制规定,自此,台湾地区正式迈入利率完全市场化阶段,整个银行体系的盈利能力弱化。但是台湾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在盈利能力上充分显示出了优势。由于台湾民营银行机构设置精简,内部职工素质较高,精于业务,决策链条简短,因而具有较高效率;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服务不仅质优、价廉,而且克服“官僚机构”弊端,不向客户“寻租”和“索租”,客户不必为借款向银行支付公差费用。基于台湾民营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地理位置接近,互通信息,双方了解,按

23

照市场规则办事,所以责、权、利彼此分明;台湾民营银行贷款定价成为其盈利能力的重要保证。民营银行的ROE从1993年4.10%至1997年9.90%一直保持持续增加,增长幅度达到141.5%;而公营银行的ROE从22.90%降至15.60%,降幅达到32.3%(见表5.3)。

3、台湾民营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强

在1997年之前,台湾民营银行的资产持续扩大,但是资产质量却一直比公营银行的高。截止1996年,台湾公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4.15%,而台湾民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00%(见表5.4)。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台湾也不能幸免,银行的资产状况恶化,抗风险能力弱化。台湾公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996年的4.15%增至1999年的5.67%;相对公营银行,台湾民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从1996年的1.00%增至3.20%,仍然明显低于公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抗风险能力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仅银行的资产质量受到影响,而且盈利能力也大幅下降。公营银行ROE从1996年的14.80%大幅降至1999年8.6%,降幅达到41.89%;相对公营银行ROE的大幅下降,民营银行的ROE从1996年的6.90%降至5.3%,降幅仅有23.19%(见表5.4)。综上所述,台湾的民营银行的抗击风险能力比台湾的公营银行强。

表5.4 台湾地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 时间 公营银行 民营银行 1995年 3.00% 0.82% 1996年 4.15% 1.00% 1997年 4.18% 1.07% 1998年 4.93% 1.64% 1999年 5.67% 3.20% 资料来源:整理自台湾财政部金融局 5.3台湾民营银行的经验与教训

纵观世界各国,开放民营银行的途径有多种,依据不同的情况各国选择的方式也不同。中国在开放民营银行之前,为了避免错误,应该多观察外国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亚洲邻国的经验。台湾和中国大陆在文化、金融市场结构、民间资本的蓬勃程度以及经济增长的方式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通过借鉴台湾发展民营银行的经验对我国发展民营银行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5.3.1 没有建立合理的准入法规导致民营银行过度竞争

台湾政府在对民营银行的开放方面缺乏经验,又不注意吸收国际已有的经验,对于民营银行的开放并没有加以限制。对于企业家来说,新开的民营银行每年的获利都保证在100亿新台币以上,其牟利之高非其他行业可比;而且如果银行股票上市成功,一股10元的银行股票可以卖到100元,甚至几百元,企业进

24

入金融行业的意愿非常高,不断有企业申请进入民营银行,与此同时,企业与政府相互勾结,政府不断的批准企业开设民营银行。另外,当时台湾金融市场出现一种怪现象: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设立后就会继续营业下去,即使营运不善,也会交由其他家银行承受,营业网点仍在,不会关闭。过多的银行家数,造成了台湾银行间的过度竞争。此外,台湾学者于宗先曾经以平均单位银行家数服务人数(人口总数/银行家数)以及每单位支行数量服务人数(人口总数/银行支行数量)做观测指标,指出台湾民营银行存在一定的过度竞争。经验证明,银行家数多寡与市场竞争是相关的,即银行经营家数增多,竞争也就趋向激烈。因为银行之间会不断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取客户。而当时台湾大部分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是利差。两种利率的差额变小后,压缩银行利润,提高银行营运风险。 5.3.2 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保证合理的退出机制

台湾政府开放民营银行的建立时候,另一个失误是没有建立民营银行合理的退出机制。观察世界各国的金融改革,存款保险制度是银行改革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障,根本无法让问题银行合理地退出市场,银行过剩的问题也无法获得有效解决。

25

第6章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的意义与建议

6.1 明确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等民营经济俨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一环。但是,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没有很高的抵押能力和经营信誉。因此,大银行由于对中小企业的审批成本高、交易成本高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不愿涉足。民营银行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市场地位,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民营银行的从业人员本土化、与客户地域联系紧密、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情况,容易对中小企业进行监督,与大银行相比,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达到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可以充分保障放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而且民营银行决策机制灵活,更能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可以降低双方的成本而提升价值。民营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要明确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为主的市场定位,发挥自身优势,避开市场强者的直接竞争,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此外,民营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仅符合国家政策,而且也能金融效率的提升。

6.2 确立适度的民营银行准入法则

银行经营具有很强的规模效应,如果一个国家银行数量太多,将形成恶性竞争,最终是银行陷入困境。为了防止恶性竞争,需要对银行的开办数量加以限制,以保证银行业的质量和防止金融风险。所以开办银行必须有严格的准入法则。以中国台湾地区为例,1990年台湾开放民营银行的时候由于没有考虑到审批数量的限制,一下子批准了15家民营银行,随后有不断的批准民营银行的进入,结果台湾地区因为银行数量太多,出现了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金融系统的发展,还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在开放民营银行的问题上中国没有实际的经验可取,唯一的办法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可以选择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先试点,运作机制成熟和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后在成批开放,甚至在全国推广。目前来看,中国民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相对来说,开放民营银行的条件较为成熟。

但是,对于民营银行的开放也不能限制的太死。如果一个能赚钱的行业,只允许有限数量的银行进入,就等于这些银行拿到了政府授予的获取利润的特权证。于是,审批权就成具有极高价值的权利,寻租也就必然会发生,掌握审批权的人很难避免贪污受贿。在中国开放民营银行是一个创举,必须确保银行的安全,为银行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民营银行的金融效率,从而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使其真正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因此,选择民营银行开放要有一个合适的量。

26

6.3建立一个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

中国传统所有制观念根深蒂固,社会公众在银行选择上偏好国有商业银行。因为国有商业银行是由国家投资主办,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国家会对经营不善的国有银行进行援助,但是国家的政策性一直倾向国有银行,这样无形中促使公众选择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之下,如果民营银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那么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之间就缺乏平等的地位。公众对民营银行的信任度将远比国有银行要低。要真正解决这种信任危机,需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发展至今已有近七十多年的历史。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个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照一定的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能够充分保护中小存款者的利益。它源于美国,成立的起因主要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衰退所触发的金融危机。当时美国银行纷纷倒闭,整个金融体系几乎瘫痪,存款人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为了稳定金融秩序,1933 年 6 月,美国国会通过成立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保公司 FDIC)的议案,正式建立美国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截止2011年底,全球已有111个国家采用了存款保险制度,主要是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只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公众才能明白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民营银行“资不抵债”都是市场竞争的正常结果,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此外,适当的存款保险体系也能防止银行过度竞争,保证规范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有助于提高金融稳定性。

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在总体上应把握下面几个方面: 1、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要集保险、银行监管和破产处置为一体 央行独立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并对有流动性困难的银行系统以最后贷款人的姿态补充流动性;银监会负责银行系统的准入和监管,与证监会、保监会统合为伞形金融监管架构;而存款保险的重点在于保护存款人而不是银行,因此它扮演的是银行体系的“有序退出”角色。这决定了存款保险制度本身的定位是否准确。

2、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存款保险制度实行的保障

一个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仅是存款保险制度本身制度设立的合理,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保证其实施。在与存款保险制度密切相关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上,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私人财产保护法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合同法》等,都需要尽快地调整与完善。同时还应该规范现有的会计体系规则与审计法律,要求银行公开、及时、真实的披露相关信息。

27

3、存款保险制度中的保险资金应该有银行与政府共同提供

保险资金不充足会成为将来关闭破产银行的障碍。在现有存在存款保险制度比较成熟的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由政府与银行共同提供存款保险制度的资金。例如,美国政府建立的存款保险制度,在存款保险制度中,除了美国银行按照年度保险费率提供的资金之外,美国政府不仅提供了存款保险制度所需的最初的资金,而且还承担了联邦储蓄与贷款保险公司的损失。之所以采用政府与银行相互结合的存款保险制度,这主要是因为存款保险制度不同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制度。商业保险只是赔付在财产遭受到意外损失的情况。而存款保险制度赔付的是破产银行中储户的损失。但是由于银行破产一般会引起公众恐慌,具有连锁性质。所以,某家银行的破产可能会引起系统性的银行破产风险。一旦发生大面积的银行破产,如果只依赖于银行提供的保险资金将不能完成足额的赔付,稳定公众。因此,除了通过不同的银行依据其自身情况,提供合适的保险存款外;政府还需要提供一个能承担最后补偿不足的担保。

6.4 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监管法律体系

对民营的监管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工作,其中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单靠某一方面的监管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实施最广泛的全方位的监管,建立一个全面系统多方位的监管法律体,至少应该包括哪方面:

一方面是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对民营银行的监管。对民营银行的有效监管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更加注重激励性监管,想方设法促进民营银行实行自我监控,力求将风险控制在银行内部,不仅使风险可控,而且可以降低风险的传导性。其次, 提早预防不良贷款率过高问题的产生。民营银行资产规模不大,不良贷款率容易过高,是银行财务危机的重要信号,应该及时促进问题银行解决,防止金融危机的扩散。最后,要注重行为监管,实现审慎监管与行为监管的有机统一,主要通过规范业务行为、规范信息披露、规范投诉处理等方面来提高行为监管。只有实现机构审慎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的有机统一,才能切实提升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是有效的社会监督。中国虽已成立统一的银监会负责银行业的监管工作,监管力度也必然随之加强,但笔者认为,发展和加强社会监管力量仍是一个非常必要的环节。其中重点是要把社会审计的有效成分引入金融监管。利用社会审计所特有的审计方法,对民营银行实施全面彻底的持续性监管,其独立的社会地位和委托式的工作方式将会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具体而言,就是健全银行的会计制度。由于民营银行的老板往往是大股东,不少大股东对经营的银行视作私人银库,为了利用方便,通常在会计上做手脚。因此,需要健全会计制度能使银行的财务状况透明化,就会减少其对会计作假的可能性。

28

参考文献

[1]姜应祥,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策略选择[J],中国金融,2003.4

[2]曾康霖,民营银行:敏感而需要讨论的金融热点话题[J],财经论丛,2003.1 [3]姜波克,民营银行:台湾的实践与大陆的探索序[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巴曙松,民营银行:炒作与务实[J],经济学消息报,2001.1.5 [5]张吉光、郭凌凌,民营银行需慎行[J],经济学家,2003.3.24 [6]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J],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 [7]官青,台湾银行步入民营时代[J],财经,第19期

[8]钱小安,金融民营化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J],金融研究,2003.2 [9]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10]王晨波,神秘面纱被揭开中国“地下金融”达万亿之巨[J],中国新闻周刊,2005

[11]冯兴元,东南沿海神秘地下金融组织合会调查[J],经济,2006

[12]熊继洲,《民营银行——台湾的实践与内地的探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徐滇庆,《民营银行200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黄光平,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N],经济日报,2002

[15]天翔,从浙江台州经验看我国民营银行发展[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 [16]白钦先,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17]杨德勇,金融效率论 [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18]吴志,我国金融效率评价与分析,东北大学学报,2006

[19]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 [20]周华,李浩明,金融稳定统计框架的探讨[J],南方金融,2004 [21]仲彬,陈浩,金融稳定监测的理论、指标和方法[J],上海金融,2004 [2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副巡视员郑昕,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N],2007

[23]张文棋,台湾中小企业融资体系剖析与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1999 [24]Stenven, 1953, 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5]Bazrel,1989,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6]Williamson,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7]Edward.Shaw,1988, Financ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9

致谢

论文的撰写终于告一段落,我的硕士研究生的生活也即将结束,此时的心情非常的复杂。两年的学习生活所经历的酸甜苦辣一一浮现眼前,这期间我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正是这些帮助,使我顺利的完成了这篇硕士论文,在此我要向他们表达深深的谢意!

感谢我的导师郭红玉教授。尽管她的工作一直很忙,但总是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对我进行教导和帮助,她严谨治学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热情深深的影响了我,令我一生都受益非浅。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郭红玉教授无论对我的论文写作还是修改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衷心地感谢她对我的帮助!

感谢与我共度两年研究生生活的同学和朋友,尤其是刘军舟、屈昊和谢峰,感谢他们跟我一起探讨我的论文,感谢他们在我写作的过程中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这么多年来对我无怨无悔的支持! 该论文肯定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疏漏乃至错误,期待来自各方的批评、指教与帮助。我将继续努力,力求有益于社会。

谢长龙 2014年3月

30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谢长龙,男,1991年11月07日生。

2012年06月毕业于九江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2012年09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金融专业硕士。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无

31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的影响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谢长龙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引用本文格式:谢长龙 开放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对金融效率的影响[学位论文]硕士 2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