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护盾TBM施工突涌水防治措施

双护盾TBM施工突涌水防治措施

2022-09-16 来源:乌哈旅游
 双护盾TBM施工突涌水防治措施

【摘要】 文章以山西中部引黄工程TBM3标项目为例,在设计水文地质与实际揭露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双护盾TBM施工采取“探、堵、排”相结合的涌水防治措施,降低了TBM掘进施工遭遇突涌水灾害的风险,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突涌水 防治措施 降低风险 0 引言

山西省中部引黄工程是山西省“十二五规划”大水网建设中一项重要的工程,本工程自天桥水电站库区取水,包括枢纽取水工程和输水工程,供水范围覆盖四市十六个县(市/区)。输水工程包括总干线、东干线、西干线以及各供水支线。

东干线隧洞全长28.763km,为无压输水隧洞,设计流量10.19m3/s。其中:桩号东干0+000~8+699.63段采用钻爆法施工;桩号东干8+699.63~28+762.89段约20.063km采用TBM施工,隧洞开挖直径4.11m,采用管片衬砌,衬砌后内径3.6m。

1 水文地质

东干TBM段隧洞从中阳东部土石山区经过,沿线地表为黄土丘陵、灌丛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河流及冲沟发育,隧洞埋深多大于300m,最大埋深693m。

工程线路涉及柳林泉域、郭庄泉域两个泉域。隧洞多位于地下水位以下,地下水位高于洞顶最大约309m,隧洞沿线地下水类型有变质岩类裂隙水及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其中,对隧洞影响最大的是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经估算,东干TBM隧洞涌水量约60万m3/d。

2 施工简况

本工程采用意大利SELI公司生产的双护盾TBM,该TBM设备于2015年2月18日从进洞支洞口始发滑行,至 2019 年 10 月 8 日完成主洞 11141 m掘进施工,到达主洞与通风支洞交汇处(桩号17+621.87),期间分别于2017年4月、2017年12月、2019年4月出现突涌水,平均涌水量达18000m3/d,多次停机堵水耗时436天。

2020年7月26日,TBM从通风支洞与主洞交汇处二次始发,始发掘进前对主洞沿线主要出水部位进行封堵,主洞涌水量控制在11000m3/d左右。而后在1.7km掘进里程范围内遭遇三次较大涌水,主洞涌水量从11000m3/d增加至27000m3/d、40000m3/d,最后增至53000m3/d,期间共实施11次掌子面超前预注浆施工。

截止2022年5月,东干线主洞累计掘进12.889km,剩余6.173km。受突涌水灾害影响,累计造成停机1015天,自开工主洞累计涌排水量达3000万m3。

3 突涌水灾害防治措施

根据隧洞沿线水文地质特点,本标段所面临的地质问题有:岩溶、软质岩变形、断层、地下水等,其中,影响施工的最主要因素为地下水。因受地形、交通以及技术条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前期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致使对隧洞沿线水文地质情况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不能有效指导TBM掘进。施工期多次遭遇超预期涌水,严重制约工程进度。为降低TBM施工遭遇突涌水灾害的风险,争取早日实现隧洞贯通,工程后期,设计单位联合施工方邀请业内专家,从绕线、地表定向钻孔预注浆、增加竖井工作面以及超前地质预报等多方面研究探索,总结形成了符合工程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探、堵、排”相结合的涌水防治措施。

3.1 超前地质探测

本工程开工时间相对较早,TBM设备不具备搭载探测仪器的条件,目前使用便携式探测仪器,对剩余洞段进行三维地震法连续探测,根据地震法探测成果、综合短期内掘进参数及围岩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激发极化法超前探水,最终根据激发极化法探水成果综合预判前方水文地质情况,以指导TBM掘进。

3.1.1 三维地震波法 (一)工作原理

三维地震法是隧道地震波反射层析成像技术的简称,该技术的基本原理在于当地震波遇到声学阻抗差异(密度和波速的乘积)界面时,一部分信号被反射回来,一部分信号透射进入前方介质。声学阻抗的变化通常发生在地质岩层界面或岩体内不连续界面。反射的地震信号被高灵敏地震信号传感器接收,震波从一种低阻抗物质传播到一个高阻抗物质时,反射系数是正的;反之,反射系数是负的,具体计算如式(1)所示。因此,当地震波从软岩传播到硬的围岩时,回波的偏转极性和波源是一致的。当岩体内部有破裂带时,回波的极性会反转。反射体的尺寸越大,声学阻抗差别越大,回波就越明显,越容易探测到。通过分析,被用来了解隧洞掌子面前方地质体的性质(软弱带、破碎带、断层、含水等)、位置及规模,探测距离约为80~100m。

(1)

其中,R代表反射系数,为无因次量,介质2的波阻抗。

(二)观测系统布置

三维地震的震源和检波器采用分布式立体布置方式。 (三)数据采集

代表介质1的波阻抗,

代表

仪器的工作过程为:在震源点上锤击,在锤击岩体产生地震波的同时,触发器产生一个触发信号给基站,然后基站给无线远程模块下达采集地震波指令,并把远程模块传回的地震波数据传输到电脑,完成地震波数据采集。

(四)数据处理及成果解析方法和原则

三维地震成像图采用的是相对解释原理,即确定一个背景场,所有解释相对背景值进行,异常区域会偏离背景区域值,根据偏离与分布多少解释隧道前方的地质情况。

(1) 一般来说,软件设定围岩相对背景值破碎、含水区域呈蓝色显示,相对背景值硬质岩石呈黄色显示。

(2) 从整体上对成像图进行解释,不能单独参照一个断面的图像。

(3) 根据异常区域图像相对于围岩背景,从背景波速分析异常的波速差异,进而判断围岩类别。

(4) 对围岩类别的判断须与地质情况相结合,综合分析。 3.1.2 激发极化法 (一)工作原理

激发极化探测方法是电法勘探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围岩和含水地质构造的电性参数差异为物理基础,根据施加电场作用下围岩传导电流的分布规律,推断探测区域电阻率的分布情况和地质情况。通过在掌子面布置一定数量的电极。按照一定的序列,自动供入直流电(A、B电极),测量电极(M、N电极)测量两个电极间的电势差,从而计算出视电阻率剖面,具体计算如式(2)所示。通过对视电阻率剖面进行反演计算,得到探测区域围岩电阻率剖面,对含水构造表现为低阻,对完整围岩表现为高阻,从而达到对探测区域地质情况探测的目的,探测距离约为30m。

(2)

其中:

K表示装置系数,仅与A、B、M、N四个电极之间的距离有关,表示视电阻率,

表示M和N两点之间的电势差,I为供电电流。

(二)测线布置

激发极化探测采用山东大学研发的GEI综合电法仪,通过1条多芯电缆连接供电电极与测量电极,并将供电电极与测量电极设置在掌子面上。另外通过1根多芯电缆连接电极B和N,测量时保证电极与围岩良好耦合。掌子面刀盘上布置9个电极,作为供电电极与测量电极。

3.2 超前预注浆止水

回顾前期TBM掘进施工历程,涌水对隧洞掘进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子面富水条件下,TBM掘进过程中,主机皮带机掉渣严重,直接影响换步及管片安装,人工清渣效率低、占用正常掘进时间,严重制约TBM掘进速度。

(二)掘进过程中遭遇突涌水时,TBM配置的大量电气设备被地下水直接冲淋或浸泡,导致设备器件损坏、设备使用寿命降低、故障率提高,影响正常掘进施工。

(三)隧洞坡度较缓,沿线积水水位较高,机车编组长期涉水运行故障率高,运行效率低下。

(四)长期大流量排水使施工成本显著增加。

施工后期,当预报掌子面前方富含地下水,可能发生涌水时,采取掌子面超前预注浆的方式提前将前方地下水封闭至开挖体以外,保障后续掘进。对于意外

揭露的涌水,根据实际出露状态,采取分流减压、先浅后深、封堵加固、集中引流封闭等处理措施,待明水封堵后再实施掌子面超前预注浆施工。

3.2.1 工艺流程(见图1)

图1超前预注浆施工工艺流程 3.2.2 施工方法

掌子面超前预注浆分为Ⅰ、Ⅱ序孔,设计孔深30~35m,孔径Φ=76mm。Ⅰ序孔在距离掌子面50cm侧壁部位进行钻孔注浆,孔位可根据现场情况稍作调整,钻孔作业时保持外插角呈7~10°夹角,浆液扩散半径控制在5m以内,每个孔沿掌子面圆周方向45°布孔,共计8个,具体孔数可根据实际出水情况进行调整。若Ⅰ序孔出水普遍较小,可直接在掌子面中心位置施做检查孔,对本次注浆效果进行检验,若检查孔无水,恢复掘进;若有水,则进行Ⅱ序孔施工,必要时针对Ⅰ序孔中出水比较集中的区域,加密布孔注浆。

Ⅰ、Ⅱ序孔孔位呈“梅花形”布置,Ⅱ序孔距掌子面中心1~1.5m,总计布孔4个,钻孔方向与隧洞中心轴线平行。具体布孔示意如图2所示。

图2掌子面超前预注浆布孔示意图

钻孔采用ZQS100B潜孔钻机一次成孔,钻进过程中若出水压力较大,且钻进效率低下时,暂停钻进,注浆后重新扫孔。为避免出现高压、大流量出水孔难以安装注浆塞的现象,可提前安装孔口管再施钻。超前预注浆采用纯压式灌浆法,浆体材料以水泥基材料为主,必要时可适当掺加水玻璃等速凝材料。

掌子面超前预注浆施工完成后,根据实际情况掘进至25~30m时停止掘进,为下次超前注浆预留止浆岩盘,停机后开展超前地质探测工作。

3.3 排水系统保障

隧洞掘进施工中,一般TBM逆坡掘进涌水风险可控,因为TBM配置的常规排水系统可将掌子面涌水抽排至后配套尾部,且隧洞排水可以沿洞底自流,不存在淹机的风险。本工程因隧洞设计坡度较小,隧洞自流排水速度缓慢,随着洞线的深入延伸,沿程的汇水量持续增大,导致洞底积水较深,严重影响机车编组运行效率。

在隧洞下游支线贯通前,主洞涌水一直通过TBM进洞支洞排水系统抽排至洞外,进洞支洞扬程约150m,沿线开挖旁洞均匀布置三个水仓建立三级泵站接力抽排,另外在主支交叉口及3#旁洞布置三趟直排管路,总排水能力可达到3万m3/d。

下游支线贯通,具备排水条件后,隧洞排水实现自流,解除了掘进施工中遭遇突涌水的安全风险,同时在主洞上游通风支洞交叉口布置水仓、建立排水泵站,

截流通风支洞上游涌水,减少自流排放,通过三趟直排管路抽排至下游主支交叉口,直排能力可达到2万m3/d,并在各错车平台增设倒水设施加速排水,有效降低了通风支洞下游主洞洞底水位,保障了机车编组高效运行。

4 防治效果

TBM二次始发至今,累计掘进1.7km,期间共实施超前地质探测20余次、掌子面超前预注浆11次,保障TBM安全稳定、连续掘进约1.2km。通过对掌子面超前预注浆施工工艺的不断优化,预注浆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均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不间断进行排水系统升级改造,并按照“总量监测、限量排放”的原则,严格控制自流排水量,有效降低了主洞洞底水位,保障了机车编组高效运行,降低了设备故障率。

通过工程后期的不断实践、探索,上述“探、堵、排”相结合的突涌水防治措施适宜本工程特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TBM隧洞掘进施工,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5 结束语

详细、准确地掌握水文地质情况是TBM快速、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由于TBM设备庞大、对不良地质条件的适应性差,在遭遇突涌水等特殊不良地质条件时,采取的应对措施远不如钻爆法灵活。施工期一旦发生突涌水灾害,将直接影响工期、造成投资增加,严重时还会威胁人身财产安全。在前期的地质勘察中,应详尽查明施工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分布范围、发生的可能性和对TBM施工的影响程度,为TBM施工的可行性研究、TBM设备选型及施工预案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本文以山西中部引黄工程TBM3双护盾TBM项目施工为例,在特殊背景条件下,施工期充分利用超前地质探测及各类数据资料分析,准确预判前方水文地质情况,并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或避免了突涌水灾害的发生,可为类似隧洞工程突涌水灾害的防治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光远.地震反射波成像新方法及其理论基础[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0(06):650-655.

[2]宋杰. 隧道施工不良地质三维地震波超前探测方法及其工程应用[D].山东大学,2016.

[3]李术才,刘斌,李树忱,张庆松,聂利超,李利平,许振浩,钟世航.基于激发极化法的隧道含水地质构造超前探测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30(07):1297-1309.

[4]王传武, 李术才, 聂利超, 等. 隧道三维电阻率 E-SCAN 超前探测反演与优化方法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7, 39(2): 218-227.

作者简介:张鹏,男,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利水电施工工作。

任朝阳,男,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水利水电施工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