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7-1330/G4(2012)1-014-5
[内容提要] 从1986年至今,中国新媒体的研究已经走过了25个年头,在这25年里,中国新媒体发展历经起伏跌宕,最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那么,新媒体研究又呈现了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笔者通过对25年来中国新媒体研究历史的回顾和梳理,总结其中的成就与不足,为今后新媒体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方向。[关键词] 新媒体 研究 回顾一.新媒体研究的初期(从1986年至1999年)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初期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灵哈斯《新媒体技术对美国华文媒体的影响》一文。3.新媒体的定义、特征、应用与影响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在新媒体研究的初始阶段,不同研究者对新媒体的理解比较混乱,卡拉OK、电子传单、DVD、挂历、风筝广告都曾经被称之为“新媒体”,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兴起并产生影响,新媒体成为网络媒体的代名词。陈晓宁的《试论新媒体》是中国新媒体研究初创期试图对新媒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深度论文,该文对作为新媒体形式的网络媒体进行了定义,并对其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卜卫的《新媒体对教育的挑战》,闵大洪的《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刍议》分别论述了新媒体对教育、电子论坛对公众言论的影响。1.新媒体关注程度不高1986年,《外语电化教学》发表的冈村二郎先生《视听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一文是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并从此揭开了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序幕。在此之后的14年,关于新媒体研究的文章陆续发表。根据对中国全文数据库的检索,从1986年至1999年的14年间,共发表新媒体研究的文章45篇,平均每年大约发表3篇。无论学界还是业界对新媒体这个新生事物关注相对较少。2.中国新媒体研究始于对国外新媒体的引介在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初始阶段,以对国外新媒体的引介文章居多。其中,中国新媒体研究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方晓虹对日本作者冈村二郎《视听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地位》一文的翻译。1987年《外语电化教学》又发表了方晓虹翻译的日本学者伊佐治大陆《新媒体时代的学校》一文。林青华1991年在《南风窗》发表了《日美新媒体争夺战》一文,对日本和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媒体的竞争进行了分析。1999年《国际新闻界》杂志发表了美国作者戴安娜·斯多佛,迪4.在传播学框架下展开对新媒体理论的探讨随着互联网引进,学者们开始将这一新的媒体形态纳入传播学框架下进行分析。如卜卫认为, 网络传播的多媒体和交互性的特征会提升受众的地位, 传播学需要考虑更多的社会和技术因素。陈力丹则认为,因特网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这将迫使传播理论作重大调整。但网络传播的控制结构并没有现代视听/14发生根本变化, 网络传播理论只能也应当在原有传播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新。在此理论基础上, 陈力丹又对因特网上的言论自由、民主和技术控制、社会控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为后续电子论坛和博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准备。3.新媒体的政治应用成为探讨比较多的话题作为一种新兴的政治表达工具,新媒体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在中国特殊的言论表达结构格局下,电子论坛由于其匿名性、自由性的意见表达开始受到中国学者的格外关注。如李希光、秦轩在《谁在设置中国今天的议程——电子论坛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对党报议题的重构》一文中指出,互联网带来了自由透明的信息环境,电子论坛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或监听民意的重要渠道。我国必须加快新闻改革,按新闻规律办事,否则有可能导致西方媒体为中国设置议程。二.新媒体研究的发展期(从2000年到2005年)从2000年到2005年是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发展期。从2000年开始,国内部分新闻与传播类中文核心期刊开始陆续开设新媒体研究专栏。新媒体研究数量较初始期出现大幅增长。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特点:4.博客开始受到关注2003年,博客在中国兴起,新媒体的研究者开始1.新媒体的理论研究依然没有得到深入与拓展这一阶段的理论探讨依然没有跳出传播学框架,论题主要集中在新媒体是否颠覆了传播学经典理论。如不少学者对知沟理论、议程设置、创新扩散等理论在互联网中的运用进行了检验。金兼斌《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一文对数字鸿沟这一概念的由来、分歧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操作化定义作了回顾和介绍。甘露《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一文认为,网络中传播权泛化、信息获取高度自由、时空无限将“议程设置”理论的传统基础一一打破, 并对比分析了网络传播中议程设置在议题设置者、议题内容及议题设置所依赖的技术三方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色。 从群体的虚拟社区研究转向了对博客等自媒体为代表的意见领袖研究。起初的一些博客的介绍性文章并未引起社会对博客的注意,但“木子美博客事件”使博客在2004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早期的博客研究主要是停留在内容传播和文化意义方面,随着博客研究的日益深化,在博客内容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博客新闻研究、博客语言研究、博客文学研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上发展出来的播客、维客、掘客等“客家族”现象研究也不断涌现。5.新老媒体谁主沉浮成为历史焦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影响力初步显现,关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和挑战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从2000年到2005年,共发表与此相关话题的文章不下20篇。但在此阶段,人们对于新媒体的未来发展却持迟疑和困惑态度,对于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人们并不清楚。对于新媒体究竟是福还是祸、是威胁还是机遇,新媒体魅力与困惑以及新老媒体究竟谁主沉浮的疑问与反思正是在新媒体成长期人们对新媒体的迟疑与困惑的注解。2.手机成为新的媒介形式并逐渐得到更多关注2003年,《新闻记者》第7期发表冯光华先生的《初露端倪的新媒体——手机》一文是中国新媒体研究中最早研究手机媒体的文章。文章分析了手机媒体区别于前四大媒体的独特魅力,同时对其未来发展的技术、管理和认识瓶颈进行了分析。匡文波在《手机:新大众媒体?》中对手机短信作为第五媒体的观点进行了辨析,作者认为“我国的手机短信不能被称作第五媒体”,但基于互联网的手机媒体的前途却十分光明。2004年《数字通信》杂志发表了《新时代 新媒体 新手机——手机媒体建成新兴势力》一文,呼吁中国“大媒体”时代的来临。三.新媒体研究的蓬勃期(2006年至2009年)2006年至2009年,新媒体得到风险投资基金的青睐,产业发展进入繁荣阶段,新媒体研究也进入蓬勃期。现代视听/151.新媒体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研究数量激增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不断翻新,如博客、播客、维客、沃客……还有通过技术融合产生的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电视、付费电视、IPTV,它们的出现又带来了媒体的变革。传统媒体开始借鉴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和手段进行内部变革,数字化建设成为传统媒体变型升级的关键词。新媒体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也引起了学者的更多关注,网络新媒体、广电类新媒体、手机媒体纷纷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新媒体研究数量也急剧增长,2006年新媒体研究相关文章达到277篇;2007年达到480篇;2008年达到523篇。年的四五百篇,达到一千多篇,当传统媒体纷纷涉足新媒体并试水全媒体的时候,学界开始反思媒介融合,并重新思考传统媒体的发展道路。1.新老媒体的关系与发展策略依旧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这一阶段,传统纸媒和广电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的发展策略研究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媒介融合是多数人持有的观点,但已经有学者开始对新媒体的负面效益以及媒介融合进行反思和质疑。《中国记者》在2010年还特别策划了“报业竞争与新媒体征程”这个专栏, 在中国的8个城市调查报业涉足新媒体的现实情况。调查研究显示,多数城市的传统媒体做新媒体都没有取得成功。针对这一现象,有学者对在融合论观点影响下传统媒体匆匆进行的产业融合进行了批判,如陈国权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深入剖析了全国多数传统报业在没有弄清楚新媒体的营运模式和传播特点的情况下便盲目跟风,进行所谓的媒介融合,即使花样繁多,但发展前景都不被看好。张立伟利用分化论的观点,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另一种发展思路:不要融合而是要竞争和报网差异化,如《纸媒网媒差异化竞争的起点》、《撤掉电子版 拯救纸媒》等。 2.融合与发展成为新媒体发展的关键词伴随着新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新媒体社会影响力的全面凸现,人们对新媒体的发展不再迟疑与观望,发展新媒体成为大势所趋,融合、竞合、共赢、互补是新旧媒体发展思路的关键词。几篇关于新媒体发展战略的文章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融合、发展、共赢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如:《新旧媒体携手聚合网络共赢未来》、《新旧媒体互补走向双赢之路》、《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还有文章从产业链角度解析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主流传媒机构的新媒体战略。如《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集团新媒体战略比较——以CCTV、SMG、凤凰卫视与新华社为例的研究》。在融合与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媒体纷纷涉足新媒体,甚至有不少媒体开始践行“全媒体”,试图打造“全媒体记者”和“全媒体中心”。2.微博的研究成为热点上一阶段博客还是热点,但这一阶段微博成为了关注焦点。2010年是微博的高速发展年,微博研究也成为热门话题,微博的定义、传播形态、特征、微博与博客的比较、微博的应用、微博的影响等等成为研究的对象。彭兰在《微博客信息传播机制分析》一文中提出微博客是比博客更轻便的一种信息发布形式,也是一种新的网络公共空间,社会网络是微博传播的底层结构,话语权力是微博传播的关键点。喻国明等著《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一书认为,嵌套性是微博的基本逻辑。3.博客研究成为热点2007年之后,“明星博客”、“名人博客”的兴起使得播客研究一度成为研究热点。国外的 “新闻博客”、“政治博客”被作为经验借鉴成为个案研究对象。而随着中国博客人群的增加和影响力的扩大,博客及其“客家族”带来的“点击率效应”使其被作为一种可以盈利的经济载体被重新认识,博客经营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内容。3.关于新媒体对社会影响的研究日渐深入2010年以来,新媒体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的巨大影响得到学者们的进一步关注,研究增多并日渐深入,包括新媒体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是新媒体对公共领域四.新媒体研究的反思期(2010年至今)2010年至今,新媒体研究数量进一步增加,从每现代视听/16的建构和对政治民主的促进、电子商务对经济的推动、草根文化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以及跨文化交流对人的社会化、现代化的作用等等。而负面影响主要是新闻失实问题,网络负面舆论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安全问题,网络伦理与网络道德问题等等。③丁一:《美国报界在因特网上的经营方式及其发展趋势》,《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3 ④陈晓宁:《试论新媒体》,《广播电视信息》,1999.9⑤张哲:《新媒体时代》,《中国电子出版》,1997.2⑥闵大洪:《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新闻媒体网站电子论坛刍议》,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3⑦卜卫:《互联网络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国际新闻界》,1998.3 ⑧陈力丹:《大众传播理论如何面对网络传播》, 《国际新闻界》,1998.3;《试析因特网上的自由与民主》,《现代传播》,1999.1;《论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3⑨李希光等:《谁在设置中国今天的议程?—— 电子论坛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对党报议题的重构。《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1.3⑩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现代传播》, 2004.111彭兰:《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国4.新媒体制度和法律监管研究逐渐得到重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新媒体的管理成为管理者最头疼的事情,原有的管理制度无法适应新的媒体形态。不少学者也开始重视这个领域的研究,管理者要转变治理理念、变革治理模式,从原来的硬性控制管理逐渐向弹性合作博弈转化,已成为多数学者的共识。在网络管理方面,多数研究者认为,应该采取合作态度,加强各方面的协作,建立一个完整的规制体系。政府需要通过新媒体传播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言论,同时减少并控制负面效应。以主流信息抢占舆论制高点,打造政府与新媒体的双赢局面,以此提高管理者的制度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管理者的媒介素养。 纵观中国新媒体研究走过的25个年头,中国新媒体研究与新媒体产业发展基本保持一致。由最初的不受关注到现在成为传播学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数量急剧增加,但量多质弱,浅层次研究的现象较为严重。一方面固然与新媒体发展变化快、新媒体事件层出不穷有关,但研究方法不规范,学科体系尚未建立也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中国新媒体研究主要面向经验事实,但采用定量或定性以及实地调研等经验研究方法的虽然逐年增多,但依然不是主流。喜欢做一般性的阐述和经验式的总结让多数人陷入一种就事论事、浮光掠影的研究,在相当程度上被眼花缭乱的新媒体家族和各种事件牵着鼻子走。过于关照现实,贴近事件本身,理论层面的探讨受到忽视。缺乏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分析,只有笼统的概括自然无法得出正确的、有价值的结论。囿于传播学框架下的理论探讨无法体现新媒体所具有的交叉学科的特征。参考文献:①马俊:《卡拉OK新媒体特性一览表》,《家庭电子》,1994.10②慕岩:《信息时代的广告新媒体——电子传单》,《电子出版》,1996.4际新闻界》,2003.1 12金兼斌:《数字鸿沟的概念辨析》,《新闻与传祝建华等:《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现状与前景: 匡文波:《手机:新大众媒体》,《时事报告》,崔保国:《新媒体 老媒体:谁主沉浮》,《新闻播研究》,2003.1132000年京、穗、港比较研究》,《新闻大学》,2002.2142004.415传播》,2000.516张毓强:《新媒体:威胁还是机遇》,《中国记者》,2005.817郑志:《报纸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中国张朝阳:《新旧媒体携手聚合网络共赢未来》,石惠敏:《新旧媒体互补 走向双赢之路》,《中汪谷震:《融合创新 实现传统媒体的新跨越》,:《媒介融合: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观》,《当报业》,2005.1118《IT时代周刊》,2006.1619国广播》,2007.1020《新闻战线》,2008.521郑瑜代传播》,2007.3现代视听/17后现代主义的电视语境基础与电视化趋势冷 凇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7-1330/G4(2012)1-018-5
[内容提要]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领域的影响逐渐扩大,它与电视文化的语境基础颇为契合,二者的结合消解了崇高和理想,崇尚个性,并形成了零散收视的现象,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关键词] 后现代 电视文化 语境基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的交融与发展似乎总是可以看作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对另一种已成模式的旧有思维方式的置疑与突破。这种突破往往首先发生在上层建筑中,然后逐渐波及大众文化领域。全球化背景下的多极世界、多元话语的总体氛围常常表现为文化论争尖锐冲突、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的中国,面对政治的民主化、文化的商品化和多元化、技术的中心化等世界趋势,这种语境下“后现代主义”所代表的多种复杂的哲学与社会现象登陆中国。赵光武教授曾经用“人人皆话语,个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来形容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一大景观,这种被西方学者们称之“反一切、不信任一切、藐视一切”,“怎么样都行”的哲学与思潮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大众消费文化领域的诸多层面,特别是处于中坚力量的电视文化领域。 一.后现代主义与电视文化暗合的语境基础面对人口十几亿,电视台千余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泱泱电视大国,梳理中国电视文化时不仅不能不顾22刘津:《作为“回音壁”和“评论场”的博客报道》, 2011.927彭兰:《微博克的信息传播机制分析》,http://《国际新闻界》,2006.423刘家林 赖胜兰:《新媒体:挑战现有宣传管理范以锦 邬茜:《从跟随者回归到引领者——论blog.sina.com.cn/s/blog_4a6a28460100mb7i.html,2010.1028喻国明等模式》,《新闻爱好者》,2009.524:《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地位》,《传媒》, 2009.925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529相德宝,《中国新媒体研究的三个阶段》,《今张立伟:《纸媒网媒差异化竞争的起点》,《中传媒》,2010.430徐剑等,《中国新媒体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国记者》,2011.4;《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最弱处竞争》,《青年记者》,2011.1;《撤掉电子版 拯救纸媒》,《中国记者》,2011.1026《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陈国权:《3D报纸的新鲜感过后怎么办?》,新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
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1年06月24;《有声报纸:插上“翅膀”后能飞吗?》,《中国报业》,2011.5;《报业不要对iPad期望太高》,《中国报业》,现代视听/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