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掌握《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和重章叠句的手法,背诵《无衣》全文。 2. 理解《诗经》的一般鉴赏思路和方法。
3. 感受《无衣》蕴含的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和深厚的战友之情。联系生活实践阐发诗歌的现代意义,培养并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1和2 三、教学难点:3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师孔子删述编定《诗经》并将其作为教材传授给弟子,以“不学诗,无以言”为训。在先秦诸子单元,我们了解到《诗经》的功用,他是——(引导学生背诵,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其中“兴观群怨”说成为后世学习、鉴赏《诗经》的方向和法则。今天我们也来跟随孔子的脚步,走入“史上第一首军歌”《无衣》。
(二)诗可以兴——激发人的感情
1.《诗经》具有音乐性——孔子提倡乐教,人容易受到音乐的感染
(体裁上)《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民间歌谣)、雅(宫廷雅乐)、颂(祭祀乐歌)三种体裁。
(内容上)《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2. 播放《经典永流传》中国武警所演唱的《无衣》直接感受其音乐性和激发人情感的作用。(询问学生听后的感受)
3. 探究《无衣》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展现音乐性。
(1)回顾以前所学的《诗经》篇目,《蒹葭》《关雎》《芣苢》与《无衣》相比较,均具有相同的艺术手法“重章叠句”。
(2)重章叠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可以引入修辞手法排比和现代歌曲中的副歌,利于学生的理解,进而引出重章叠句的作用和效果)
内容和主题上,强化情感,突出主题;结构和表达上,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3)找出《无衣》三节中变化的地方,将其标注出来,分析变化的原因。 袍——泽——裳 服饰的变化 戈矛——矛戟——甲兵 兵器的变化 同仇——偕作——偕行 行动的变化
服饰、兵器和行动一一对应,内容上逐步递进,情感逐步深化,展现出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之情。 (4)激发情感的事例——誓词、鼓舞军心
《左传》中记载秦哀公为楚臣申包胥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 (三)诗可以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盛衰
《无衣》选自《诗经 秦风》,可以从中窥见秦国的政治生态和民间风俗习惯。《无衣》这首诗歌激昂慷慨,具有矫健而爽朗的风格,与秦国的建国历史和尚武的风俗密不可分。
1.引入《史记 秦本纪》记载的秦国的建国史、秦国的爰田制、班固《汉书》记载、朱熹《诗集传》记载。
明确:秦国以武建国,奖励军功,且允许奴隶参战。
(1)“无衣”现象可以得到解释是写实而不是象征,奴隶需要自备衣服、粮食和武器,因此用“修”而不是“制”。
(2)即使“无衣”也要参战,一是为了改变奴隶的身份,二是保卫家国、英勇抗敌的豪情。整首诗更具现实主义色彩,既符合人情,又突出对家国的热爱。 2. 联系《安塞腰鼓》(八年级下册)和“秦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均起源于秦国,都具有粗犷豪迈的艺术特色。 (四)诗可以群——提高交际能力
这一提法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常常引用《诗经》中的章句作为外交辞令,所以《诗经》成为士子的必读书目。比如前面提到秦哀公赋《无衣》传达出征的意愿。同时阅读《无衣》也可以感受到战士之间同甘共苦的深厚情谊,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朋友交际的追求。
引入抗疫时期引用《无衣》的例子,一是主流媒体《无衣》作为宣传口号,展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抗疫的决心;二是日本在捐献抗疫物资时也引用了《无衣》的诗句(可以联系《大战中的插曲》中日人民向往和平,谴责日阀)。可以看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大、影响之深,我们应将其传承下去,继承先民拳拳的爱国之情,坚定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集体朗诵 五、板书设计:
无衣
诗经 秦风
兴——音乐性(重章叠句)观——风俗(尚武) 群——交际
文化自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