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半挖半填高填方路基加固施工技术

半挖半填高填方路基加固施工技术

2022-06-27 来源:乌哈旅游
2009年11月 NOV.2009 ICAL DE OF ENTERPRISE TECHN0LOG IcA VELOPMENTT技术开发土木建筑 I、x王 半挖半填高填方路基加固施工技术 彭福刚 (中铁十八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天津300459) 摘要:从填方路基加固施工工艺及方法、夯实重锤及单向土工格栅性能指标要求、施工检验和质量控制等 方面介绍了半挖半填高填方路基加固的施工技术,指出该技术保证了.Y-程质量,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填方路基;施工工艺;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09)22—0139—02 l 工程概况 福建省泉O,i、I至三明高速公路第QA6合同段,线路全 长8.4 k m,里程K45+300~K45+700段半挖半填路基最 大填方高度25.6m,采用加筋路堤挡土墙收缩坡脚,加筋 边坡采用1:0.75,路肩以下10 m处设一级2 m宽平台, 路肩以下25 m处设路堤式挡土墙。加筋路堤坡面采用三 维网加种草防护,加筋采用单向土工格栅。为减少不均匀 沉降,该段路基填挖结合部采用重锤夯实。 2填方路基加固施工工艺及方法 2.1 重锤夯实施工工艺及方法 ①施工工艺。清理、平整场地一标出夯点位置一测量 场地高程一强夯机对点就位一测量夯前锤顶高程一夯 击一测量锤顶高程一重复以上工序至完成夯击一推土机 推平夯坑一普夯一遍一碾压密实一测量高程。 ②施工方法。夯点布置:半填半挖路基原地面开挖台 阶宽度大于2.0 m,当填平第一层台阶时才能形成工作 面,故原地面第一台阶不能强夯。当路基填方宽度大于5 m时开始布点,布点按正方形布置,间距2.5 m。 夯击控制:采用夯击数与下沉量双向控制指标,即每 点击三次或最后两夯下沉量小于5 em结束一个点位夯 击。 2.2单向土工格栅施工工艺及方法 ①施工工艺。清理平整土层顶面一标出铺设范围、方 向一铺土工格栅一锚固土工格栅内端头一填土f石)一回 折土工格栅外端头。 ②施工方法。铺土工格栅前首先对压实层顶面进行 清理,表面应平整,不得有碎、块石等坚硬物凸出。根据填 层宽度确定土工格栅铺设内、外边界,用白灰撒线标出土 工格栅铺设范围、方向。按铺设土工格栅的长度现场下 料,长度不小于10 m。将土工格栅强度高的方向置于垂 直于路堤轴线方向,土工格栅横向叠合长度不小于l5 em,用u型钉固定土工格栅。土工格栅上填土完毕后,人 工回折土工格栅外露端头。 3 夯实重锤及单向土工格栅性能指标要求 ①夯实重锤性能指标要求。夯锤技术指标:锤底面积 作者简介:彭福刚(1982一),男,四川苍溪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 师,主要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2.356 m2,锤重100 kN,落距9 m。起重设备采用履带式起 重机,其具有稳定性,行走方便,机动灵活,容易调动的特 点。 单位夯击能为锤重乘以落距除以锤底面积。根据不 同的地基类别、结构类型、荷载大小和要求处理的深度等 综合考虑,施工段内原状土多为Q3黄土,具有I级自重 湿陷,夯击能过Jl',/JI3固效果差,夯击能过大,不仅浪费能 源,相应增加费用,而且还会破坏原土体,降低强度。根据 现场实际土质情况及业主要求夯击能不小于350 kN・ m/m 的规定,确定夯能为382kN・m/m 。 ②单向土工格栅性能指标要求。单向土工格栅的强 度,伸长率大小直接影响半挖半填高填方路基加固效果, 由试验室得出土工格栅的各项指标见表1。 表1单向拉伸聚丙烯土工格栅。陛能指标 试验项目 单位 性能指标 实测结果 每延米拉伸屈服强度 kn/m 不小于5O 56.25 屈服伸长率 % 不大于l0 8.5 2%伸长率的强度 kn/m 不小于12 l3.62 2%伸长率强度 kn/m 不小于28 31.05 检测依据 GB/T 17689—1999 备注:依据GB/T 17689—1999评定标准,以上指标均合格 4 施工检验和质量控制 4.1 重锤施工检验和质量控制 ①施工前调查强夯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地下管线位 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距地表2m以内的废弃不用 的构造物应彻底挖除。②将地表杂草、树根、腐植土清除 干净,原地面推平后压实并测量原地面压实度。以实测压 实度作为控制比较值。③在整平场地上,按夯点布置图布 置夯点,夯点位置应准确测放,标明位置,方便后续施工。 ④提前测定地基含水量。对高于最佳含水量地段应 做翻晒处理,低于含水量地段应做渗水处理。⑤夯击时严 格按设计确定参数及标准进行,落锤保持平稳准确,如遇 锤侧向倾斜应及时查明原因,并做相应技术处理。⑥做好 强夯过程中的测量记录工作。夯前应对锤重进行计量,对 落距进行标定。现场观察使用S3水准仪测量夯沉量。现 场工程师应对夯点布置、夯击次数、单击夯沉量等强夯参 数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质量控制依据。⑦强夯结束后检测 密实度,并与始测密实度对比,以增加至设计密实度为测 控标准,如遇密实度下降或持平现象,应及时汇报总工程 139 土木建筑 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作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4.2单向土工格栅施工检验与质量控制 企业技术开发 2009年11月 填筑从路堤的中线位置开始,对称地向两侧填土;一切车 辆、施工机械只容许沿路堤的轴线方向行驶。 ①加筋材料单向土工格栅在铺设时,应将强度高的 方向置于垂直于路堤轴线方向,材料之间的连接应牢固, 在受力方向连接处的强度不得低于材料设计抗拉强度, 5结语 K45+300~K45+700段半挖半填高填方路基于2008 且其叠合长度不应小于15 cm,层与层之间回折搭接不 年3月l0日开工,2008年6月30日完工,经过沉降观 应小于2 m。②土工格栅的铺设不允许有褶皱,应用人工 测,证明采用铺设单向土工格栅,减小路堤边坡坡率,收 拉紧,必要时可采用插钉等措施固定土工格栅填土表面; 缩路堤坡脚,既能减少高填方路基占用农田、破坏植被面 铺设土工格栅的土层表面应平整且严禁有碎、块石等坚 积,又能确保路堤稳定;填挖结合部重锤夯实有效防止半 硬凸出物,在距土工格栅8 cm以内的路堤填料,其最大 挖半填高填方路基从填挖结合部开裂。 粒径不得大于6 om。③土工格栅摊铺以后应及时填筑填 料。间隔时间不应超过48 h,加筋路堤的边坡防护应和路 参考文献: 堤的填筑同时进行,在夏季施工,如防护工作不到位,应 及时对坡面的土工格栅采取临时保护措施,以避免其受 i1]JTJO3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S】. 阳光过长时间的直接曝晒。④土工格栅上的第一层填土 [2]JTJ051—9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S]. 摊铺宜采用轻型推土机或前置式装载机,填料的摊铺与 【3]JTJ0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 【41 JTJ07 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 (上接第136页) 球铰高程控制:水平位置调整完毕, 完。装完后将整个滑道检测1遍,确保滑道任何位置高 进行球铰的高程调整,以确保下球铰周边高程处于同一 差≤1 ram/3m达到要求后将下滑板固定,复测无误后进 水平面内,误差≤0.5mm,中心套管轴线为一铅直线。先 行混凝土浇筑。为保证滑板下混凝土的密实度,要求混凝 用s3级水准仪对下球铰周边平面十字线的四点进行粗 土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并在下滑板预留排气孑L。 调,然后,用水平仪进行精确调整。 滑道偏差控制:先把下滑道块放入定位架上,利用定 参考文献 位架上的微调装置进行调整,使每块板高程误差≤l lI.im, 高差≤0.2mm,然后安装第2块要求同前。滑道板接缝高 …1 张传鑫.大广高速黄河大桥水中承台施工技术【J】.河南科 差要求≤0.5mm,两块之间的高差≤0.4mm,直至全部装 技学院学报,2009,(1).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 ● j!  澳大利亚研制纳米电子束曝光系统 ? j 据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网站报道,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正在研制世界最强大的纳米设备之一——电子束曝 i ; 光系统(EBL)。该系统可标记纳米级的物体,还可在比人发直径小1万倍的粒子上进行书写或者蚀刻。 ; ! 电子束曝光技术可直接刻画精细的图案,是实验室制作微小纳米电子元件的最佳选择。这款耗资数百万 ! ! 美元的曝光系统将在澳大利亚亮相,并有能力以很高的速度和定位精度制出超高分辨率的纳米图形。该系统 { i 将被放置在即将完工的墨尔本纳米制造中心(MCN)内,并将于明年3月正式揭幕。 i ; MCN的临时负责人阿彼得-凯恩博士表示,该设备将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展下一代微技术,在面积小 ; ! 于10纳米的物体表面上实现文字和符号的书写和蚀刻。此外,这种强大的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钞票诈骗 ! j 防伪、微流体设备制造和X射线光学元件的研制中,还可以支持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的工作。 ; j 凯恩说:”这对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制最新的纳米仪器十分重要,其具有无限的潜力,目前已被用于油漆、汽 i ; 车和门窗的净化处理,甚至对泳衣也能进行改进。而MCN与澳大利亚同步加速器相邻,也能吸引更多的国际 ; ? 研究团队的目光。” ・ ? { MCN的目标是成为澳大利亚开放的、多范围的、多学科的微纳米制造中心。该中心将支持环境传感器、医 ; ; 疗诊断设备、微型纳米制动器的研制,以及新型能源和生物等领域的研究和模型绘制。除电子束曝光系统外, ; j MCN中还包含了高分辨率双束型聚焦离子束显微镜、光学和纳米压印光刻仪、深反应离子蚀刻仪和共聚焦显 ; : 微镜等众多设备。 .. { j 凯恩认为:能够介入这种技术使我们的科学g-十分兴奋,它可以确保我们在未来十年内在工程技术前沿 ; ; 领域的众多方面保持领先地位,也将成为科学家在纳米范围内取得更大成就的重要基点。 : ;蔫 簟 、-...-.-.-◆(摘自长沙科技网) :,’  -.-◆_.-.-.-. _.-.-..+…+-.-¨-.-+-.-+…._.-.-+…+….-.…◆-.-+…+..+-._◆.◆-..+ 14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