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唐代除夕诗研究

唐代除夕诗研究

2022-05-14 来源:乌哈旅游
第8卷第4期 2O15年8月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V01.8 No.4 August,2015 唐代除夕诗研究 刘亚洁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由于受除夕的节日氛围和相关节俗的影响,除夕成为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成为诗人宣泄情 感的重要媒介。唐代除夕诗主要有思乡怀人、惜今畏老、忧国感事、节庆风俗等内容,表达了诗人真挚 强烈的情感。 [关键词】唐代;除夕诗;内容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4—3083(201 5)04—0032—06 除夕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除夕是 年中的最后一个晚上,在除夕这个特殊的 时间点和除夕的相关民俗活动的影响下,敏 感的诗人内心变得复杂,而正是由于这种曲 折多变的心理,使得唐代出现大量以除夕为 题材的诗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全唐 诗》中收录唐代除夕诗共有1 08首,除去重出 6首,还有1 02首,分别是初唐1 4首,盛唐 l 6首,中唐43首,晚唐35首。其主要可分 为:思念故乡、牵挂亲朋好友;感慨时光飞 逝、人生苦短;忧国感世,悲叹自身;欢庆 佳节,歌咏太平。 一鬓,明日又逢春。”…除夕夜本是全家团圆之 夜,奈何自己还在宦海之中沉浮,在旅途中 奔走,有家归不得,只能孤零零地寄宿在驿 馆中。时值除夕之夜,诗人独自沦落于他乡 旅店。此情此景,更何以堪,长夜孤坐,举 目无亲,无人嘘寒问暖,眼下只有一盏摇曳 的寒灯作陪。这晚多少前尘往事在眼前浮 现,孤独、落寞、思乡的思绪一起涌上心 头,诗人对现实中只有无奈的苦笑。明天就 是新年伊始,万物可以更新,可诗人面对自 己的愁情苦状却没法改变,年岁的更改带来 的是年龄的增长,以及越来越可怜的老境, 和年年愁苦的悲惨命运,诗人思乡的孤独冷 落之情表现极为凄恻动人。诗人白居易也曾 有过在旅途中过除夕的经历,他的《客中守 岁》就是对异乡过年的有感而发,一首《客 中守岁》写出了多少游子共通的思亲之情: “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 不及在家贫。” 在异地他乡、在只有孤灯的 寒舍,诗人思念家乡,牵挂亲人,不禁潸然 泪下。在这除夜没有美酒只有无限的愁思, 这遥系千里的愁情只能靠诗歌来寄托。“畏 志偏警节,防愁预恶春,故因今夜里,应念 未归人!” 期待除夕团聚的思亲之情表达得 是如此强烈和真实,足以见得唐人对除夕守 岁、家人团聚的重视,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从 1思乡怀人 除夕是家人团聚欢庆的日子,中国家庭是 以亲情伦理为纽带来维持和建立的,对传统 的中国人而言,在佳节团圆,特别是在除夕这 新旧交接之际,家人团圆的意义就显得更 为重大。但不是事事如愿,人们总有在除夕 佳节漂泊他乡的时候,对于敏感的诗人而 言,这种有家难回,无法跟家人团聚的心情, 更能触动他们的情感。在热闹的除夕夜,诗 人独在他乡就会感到格外孤寂,所以创作的 除夕诗中多表现思乡怀亲、孤独悲切之情。 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 “旅馆谁 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 人。寂寥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 一收稿日期:2015—05—22 作者简介:刘亚洁(1989一)湖北大冶人,广西师范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32 第4期 唐代除夕诗研究 刘亚沽 唐人诗作中找出多个例子。如崔涂的《巴山 道中除夜书怀》: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 身。乱山残雪夜,孤灯异乡春。渐与骨肉 远,转于僮仆亲。” 这首诗写除夜诗人独在 环境艰苦的巴蜀之地,漂泊天涯离家万里。 异乡守岁,与骨肉分离,僮仆成了至亲。写 出了诗人心境的悲凉和孤独,游子思乡、怀 念亲人的感情真挚而细腻地表达了出来。 古人由于交通不便,所以对暂时无法跨 不是会慢些,不会偷偷溜走呢。可是坐守又有 什么用, “明日添一岁,端忧奈而何。” 明 天还是要到来,明天还是会增添一岁。 这种令人震惊的时光流逝会使诗人对眼 前的这刻格外珍惜,韦庄在除日守岁曾感慨 地道: “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频。”… 玉 漏即古代计时间的工具,玉漏频滴意味着分 分秒秒的流逝,伴随着时间流逝的还有人生 的流逝,因为明天一到,所有人都是隔年 越的空间距离表现出忧虑烦恼。对于永远无 法逾越的生死阻隔,诗人表现出的愁苦又是 何等强烈,感人肺腑。元稹的《除夜》: “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 重迭叙新年。闲处低声哭,空堂背月眠。伤 心小男女,撩乱火堆边。” 虽然世人对元稹 与妻子韦氏之间的感情存有争议。但是可以 肯定的是诗人从妻子韦氏过世之后,对她的 思念之情是纯真而不掺假的。 《除夜》是悼 念亡妻所作,从整体创作上来说不及《遣悲 怀》、 《离思》等。但是这种在佳节中,思 念逝去亲人的凄凉之情表现尤为真切。在除 夕之夜,诗人形单影只,回想以前的欢乐情 景,如今只有失去母亲的可怜小女儿作伴, 以乐景写哀情,写物是人非伤悼之情跃然纸 上,这种况味久久的凄凉能触动读者的心 弦,让人产生共鸣。 2惜今畏老 除夕位于月穷岁尽的特殊时间点,代表 着岁序的更替,一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也代表着时光的流逝,岁月催人老,诗人开 始害怕光阴的流逝,对眼前的时光表现出格 外的珍惜。 一夜分两岁,除夕之夜,诗人对“光阴” 的意识感特别强。 “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旦 来。” h‘腊月今知晦,流年此夕除。”Ⅲ时光 在这一刻中流转,岁序在这晚更替,光阴的流 转在此时让人触手可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今 晚的溜去,明天的到来,诗人明显的感觉到时 光流逝的飞速,却又无可奈何。 “一宵犹几 许,两岁欲平分。”陋 诗人知晓岁月更替,在岁 月更替之间诗人也明显察觉自身的变化,白发 已出现,光阴迫至,白发催人老啊,这不由使 诗人开始忧虑,开始不安“坐恐三更至,流年 此夜分。” 看着光阴的流走,诗人开始忧心忡 忡,无法安睡,就干脆坐等天亮,这样时光是 人,在年龄上就增添了一岁,余下的生命中 又减少了一年,这怎能不让人添愁呢,惟恐 怕明朝至,因而有今宵苦短的穷愁苦叹。诗 人史青的《应诏赋得除夜》“今岁今宵尽, 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 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 诗人首句直接 表明是在岁末年初(除夕), “尽”字说明了 对旧年流逝的惋惜留恋, “催”字则极尽描 摹新年健步如飞的奔来,让人措手不及。时 光的流转带来节令的更替,在旧岁逝去 “寒”也慢慢褪去,在黎明到来之中春也跟 随之而至,伴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的容貌 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 “暗”字淋漓尽 致地道出了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悲哀。 虽然人们对时光的逝去表示万种不舍与 留恋,但是时光不会因为在意而驻足,依然 无情地匆匆而逝,尤其是在除夕,这种时光 飞逝之感尤为强烈,诗人明白“殷勤惜此 夜,此夜在逡巡。” 但奈何没有办法留住 今晚,只能苦叹。年老者对时间稍纵即逝的 苦闷远远多于少年和儿童,老年人也强烈地 忧虑岁月的转化。 “惜岁岁今尽,少年应不 知。凄凉数流辈,欢喜见孙儿” 每至除 夕,老人就开始忧虑时光,开始惜岁惜年 华,甚是凄凉,即使是酒也无法浇灭老者的 忧愁,而少年不更事,不懂时光流逝,依旧 乐呵呵地守岁迎新年。诗人用鲜明的对比写 出了年华易老的沧桑。 在除夜这样的节日氛围浸染下,诗人变得 敏感,他们对自己的处境反应更为强烈,时间 的流逝变迁会带给诗人沉重悲伤和苦楚,这可 以从许多唐人的诗文中所抒发的感慨中概括出 来。白居易可以算得上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他尤为害怕除夕、害怕年岁的增长。特别是在 他中年之后,对年龄增长问题尤其关注,越是 到年老越掰着手指头算日子、算年龄。白居易 33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8月 在四十八岁时的除夕夜写道: “明朝四十九, 应转悟前非。” 明天就是四十九了,诗人想到 要好好悔悟以往的过失。五十二岁的除夕诗中 叹道: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 三。” 诗人明天就是五十三了,联想到年老的 将军就要辞官了,而自己仍然一事无成。五十 九岁除夜中: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 十人。” 今晚的灯火燃尽后,诗人就到六十古 来稀的年龄。六十三岁的除夜对时间有感: “三百六旬今夜尽,六十四年明日催。” 一年 的三百六十多天今天就过完了,诗人也就马上 到六十四了,六十七岁的除夜又言: “七十期 渐近,万缘心已忘。” 诗人已快接近七十了, 对世事已不多牵挂,各种悲喜不再萦绕心头。 从以上的诗句可以看出,诗人年年守岁,逐渐 对新的一年没有期盼,蓬勃的激情早已失去。 诗人内心细腻的变化更多的是在除夕诗中显 现,对于春天的来临,诗人没有欣喜,联想到 自己的衰老,岁月的流逝,一番愁绪涌上心 头。纵观这些除夕诗作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尤 为关注,诗人焦虑生命流逝,另一方面也说明 了诗人对生命的眷恋和执着追求。 诗人对生命有极大期盼和深深的眷恋, 可以从诗句表达沉重的“畏老”心态中体现 出来,如“畏老惜残更” 。 以及“畏老偏惊 节” “诗句中明显出现“畏老”、 “惜残 年”等字眼。在除夕诗人以他们独有视角敏 锐地查看着生命的流程,他们在岁月流转之 中,会突然察觉到自己容貌发生的细微变 化,牛僧孺《乐天梦得有岁夜诗聊以奉和》 “暗减一身力,潜添满鬓丝。” 诗人也是 觉得没以前有力气,头上也添了不少白发, 诗人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老了。齐己《除 夜》: “白发添新岁,清吟减旧朋。” 诗 人不仅头发斑白,更悲哀的是发现平日里和 自己一同吟诗作对的旧友也在减少,面对着 生命的日益衰老,诗人无能为力,只能无奈的 发出“朝朝白难度” 的悲叹。另有司空图 《岁尽》表达出的不仅仅是惜时,更多的是 对生命易逝的哀叹与悲伤。他在诗中写道: “莫话伤心事,投春满鬓霜,殷勤共樽酒, 今岁只残阳!” 如今又逢除夕之夜,诗人 己到垂暮之年,早已是满鬓白发,此情此景 不禁令人唏嘘感叹,在这如残阳般的晚年过 34 除夕,还是什么都别说,多喝几杯酒吧。岁 除的虽然频频举杯,可是酒却根本无法遣散 诗人的伤感。这辞旧迎新的除夕只会让诗人 看清自己的满鬓白霜,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就 如同夕阳,所剩的光景已不多了。在暮气之 年诗人对生命极其渴望,然而生命短暂,稍 纵即逝,因而诗人感到烦闷愁苦,这份愁情 弥漫于诗句中,显得分外沉重。 3忧国感事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兼济天下” 的志向,但是真正成功的只有少部分人,大 多数知识分子宦途是坎坷不平的。再加上除 夕是一年的终结,伴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 难免会联想自己的功业,前程,因此除夕夜 诗人多悲叹功业未成,怀才不遇的感慨。 科举制是唐人选用人才的标准,在唐朝 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就有数千人之多。韩愈 《送权秀才序》就有相关记载: “余常观于 皇都,每年贡士至千余人。” 然及被录用 的只是极少数人,《通典》有言: “其进士, 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 足以见得唐人 在中进士及第这条路上是何等艰辛。通过科 举走向仕途的道路是特别狭窄拥挤,这样很 多文人无法避免地沦为政治上的失意人。政 治上的受挫使得文人的情感变得丰富,文人 会很自觉地将对光阴的悲叹、对时光的痛 惜、对功业未成的忧虑写进他们的诗歌中, 这些忧愁也就构成了诗歌的重要内容。再加 上除夕这个特别的时间点以及除夕特有的人 文气息,怀才不遇的伤感与老来蹉跎的苦闷 会在这个节日中被放大、被突显出来。除夕 意味着年岁的更替,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来说,更能让有抱负的人深刻地感受到光阴 催人老,然而至今还未功成名就是何等悲 哀。 每到除夕夜,诗人就有“叹志”的惯 例,有部分是对自己仕途不顺的哀叹,但更 多的则是对国家对黎民百姓的忧心,心忧国 家社稷也是诗人不懈的理想追求。 诗人欧阳詹的《除夜长安客舍》: “十 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 长年。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 辙,泣尽更潸然。” 道尽了寒门子弟在仕途 中的艰辛。诗人家境苦寒,在公元786年,诗 人为参加科举考试,开始北上京师,过着背井 第4期 唐代除夕诗研究 刘亚洁 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然而屡试不中,诗人不 仅精神上受打击,而且生活上是穷困潦倒,蹉 跎六年,才中进士,为了进入仕途,诗人前后 参加多次考试,然而多次落第。这首《除夜长 安客舍》就是诗人在入仕前在除夕夜,独处长 安所作。诗人在叙述自身经历的同时也代表着 广大的寒门子弟,他们对自己命运的无法把 握。恰逢除夕佳节,诗人前途一片渺茫,有家 也归不得,再加上年华老去而自己功业未成, 不禁满腹伤悲。 “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 然。”借用阮籍典故,道出了众多怀才不遇者 的无奈与绝望,读此诗使人悲慨怜悯之心油然 而生。薛能的《和曹侍御除夜有怀》: “白怜 成叔夜,谁与荐相如。嗜退思年老,谙空笑岁 除。” 写诗人因无人引荐而难以进入仕途, 只能闲居看岁月老去的无奈苦闷。顾非熊的 《会中赋得新年》“暗生无限事,潜老几多 人……那堪独惆怅,犹是白衣身。” 全诗 写屡试不第的绝望,以及对这坎坷悲剧的人生 感到悲哀。据资料记载《唐摭言》卷八l “(非熊)在举场三十年,声聒人耳。” 顾 非熊是顾况之子,他从小就有才华,武宗早就 听说过他的诗名,然而困顿科举三十年。诗人 满怀经国安邦宏愿却不被录用,恰逢新年,诗 人在他乡飘零,穷愁潦倒,满腔的悲苦郁结, 在这除夕佳节中喷薄而出。白居易的《除夜寄 微之》写于公元822年,由中书舍人外调为杭 州刺史,整首诗表明贬谪感伤之绪: “鬓毛不 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在异地除夕 诗人的愁绪就不禁沛然而生,百忧聚集。这些 除夕诗实际上已不在单纯地写节俗,诗人总是 愿借题发挥,明写除夕实则宣泄胸中积郁已久 的怒气。由此可知唐代除夕诗作不仅仅表达青 春难驻,人生易老,韶光易逝悲叹,此外还有 对功业难成,时不待我的忧虑与不安。 4欢度佳节 除夕发展到唐朝已有很大的改变,上古 宗教禁忌色彩变淡,而娱乐功能逐渐凸显。上 到皇家贵族,下至普通大众都很自然地融入除 夕的庆祝之中,除夕成为全民性的节日,这 种普天同贺的节日气氛同样会感染到广大文 人,激起诗人的创作兴致,因此有部分除夕诗 记录这热闹的除夕习俗,洋溢着喜庆和欢愉 节日气息。 自古以来,除夕就是特别隆重而盛大的节 日。人们为了更好地迎接新年的到来,会做很 多准备工作,在除夕中会有多姿多彩的民俗 活动,在除夕中人们以积极饱满心态等待新 年的到来。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 “宫 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 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 也写尽宫廷守 岁的盛况,在绮丽宫殿之中,在温暖的烛光 的照耀下,有优美的丝竹之声,喝着有长寿 意义的美酒,大家一起欢声笑语,互相祝 福,还有些有趣藏钩游戏,这种欢乐一直到 第二天天亮,真是一幅祥和的君臣同乐守岁 图,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大唐的时代气息。李 商隐在《隋宫守岁》诗中说: “沉香甲煎为 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在除夕夜,烧 着名贵的沉香木,火把巨烛将偌大的皇宫照 得黑夜跟白天一样,皇帝与臣子饮着玉液琼 浆,举杯欢庆新的一岁之开始。像团聚、宴 饮、点烛(灯)这些除夕习俗,至今在好多 地方还大部分保留着。 民间的守岁也是呈现出一片其乐融融。 诗人张说《岳州守岁》: “舞衣连臂拂,醉 坐合声歌。” 则是反映民间守岁的欢乐, 有美妙的舞蹈表演,有醉人的歌曲。孟浩然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续明催画 烛,守岁接长筵。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 传。” 烛火一直燃到天明,筵席一直没有 散去,在宴会之中有梅花小曲,有美味的柏 叶酒,是何等惬意,看着小孩在玩笑嬉闹, 多么幸福和谐。张子容《除日》: “腊月今 知晦,流年此夕除。拾樵供岁火,帖牖作春 书。柳觉东风至,花疑小雪馀。忽逢双鲤 赠,言是上冰鱼。” 诗的首句点明是在寒 冬腊月,又是晦目,也就是大年三十,是除 夕这天,光阴流转,今年就要过去了,马上 要迎来新的一季,所以人们在忙碌不停,有 在捡拾干柴准备晚上的篝火用,有在门上贴 桃符门画,在上面写些吉祥祝福之类的话 语,以祈祷来年更好,这是农家独有的欢快 除夕图,更美妙的是柳树和桃花也似乎嗅到 空气中的欢乐气氛,也来赶热闹,柳条在清 风的吹拂下,欢快的摆舞着身姿,梅花也竞 相开放,点点成片,给萧瑟的冬天平添了几 分喜色。更让人兴奋的是邻居送来一对鲤 鱼,告知这是刚上冰的鱼,所以特捕来馈 赠,这让诗人兴奋, “上冰鱼”说明冰雪已 3 5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8月 经消融,大地已经开始回温,春天快到了。 整首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欢乐气息,先写人 物忙活暗示已是除夕,再到“柳”、 “花” 显示春好像来了,最后看到上冰鲤鱼看到了 春天来临,诗人开始欢呼雀跃。除夕不仅代 表光阴流逝,也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万物开 始复苏,到处将是一片欣欣向荣。整首诗虽 然含蓄,但是却按捺不住欣喜的宣泄,整个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5 册)[M].北京:中华书局,l999:3067. [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4852. [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4852. [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i0 册)[M].北京:中华书局,I999:784. [5]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6 册)[M].北京:中华书局,l999:452i. [6]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2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974. [7]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2 册)[M].北京:中华书局,i999:1180. [8]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iI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83I4. [9]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9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6903. [i0]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 l0N)[M].北京:中华书局,I999:7305. [11]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 10册)[M].北京:中华书局,i999:8l07. [1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2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974. [i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6 册)[M].北京:中华书局,l999;4404. [1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M].北京:中华书局,I999:5321. [i5]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EM].北京:中华书局,1999:4941. [16]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5023. [17]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36 欢快之情弥漫于人们的心中。 总之,除夕多彩的节日民俗以及唐代特 定的时代文化背景、诗人自身处境等在除夕 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中特别容易激起诗人创 作灵感。除夕的特定时空背景所蕴含的节日 文化内涵和诗人敏感复杂的心理使得除夕诗 情感丰富。 册)[M].北京:中华书局,i999:5l22.[18] 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册)[M].北 京:中华书局,l999:5284. [I9]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M].北京:中华书局,I999:5245. [20]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 1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7626. [21]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M].北京:中华书局,I999:4852. [2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M].北京:中华书局,l999:532i. [2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 i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9521. [2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3 册)[M].北京:中华书局,l999:l970. [25]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 l0册)[M].北京:中华书局,i999:7305. [26](唐)韩愈.闫琦校点.韩愈集[M].西 安:三秦出版社,2000:4i9. [27](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 局, 1984:83. [28]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391 7. [29]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9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6543. [30]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8 册)[M].北京:中华书局,l999:5830. [3i]王定保.唐摭言[M].北京:中华书局, 1985: 83. [32]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7 册)[M].北京:中华书局,l999:5023. [33]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2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734. 第4期 唐代除夕诗研究 刘亚洁 [34]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8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6243. [35]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2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950. [36]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3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1658. [37]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第2 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ll80. On the Poetry of New Year’S Eve in Tang Dynasty Liu Yajie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23) Abstract:Affected by the festivity and relevant custom,the poetry of New Year’S Eve iS a very important style for the poets to express their emotions.The contents of this kind of poetry are homesickness,cherishing time,caring for the fate of nation,festival,and expressing the poets’ sincere feelings. Keywords:Tang Dynasty:the poetry ofNew Year’S Eve;contents (上接第26页) On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the Perspective of‘‘Economic Man’’ Qin Yaojian (School ofManagement,Guangxi Universiy torf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 530006)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the ecological problems are obvious and affec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mo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nomics and society.Based on the hypothesis of“economic man”,this paper analyzes he tprimary causes of urban ecological problems in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t person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Keywords:economic man;cost.benefit analysis;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一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