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山》李商隐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时间的流逝,使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慷慨悲歌。李商隐的这首诗,所吟咏感叹的尽管还是这样一个带有永恒性的社会现象,却极富浪漫主义的奇思异想,令人耳目一新。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一开头就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到人们面前。长绳系日,是古代先民们企图留驻时光的一种天真幻想。但这样的长绳又到哪里去找呢?这种企望是难以实现的,李商隐说“从来系日乏长绳”,干脆将长绳系日的幻想彻底否定了。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望见流水东去,白云归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怅恨,无时或已。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诗人的感情沉降到最低点,似乎已经山穷水尽,无可奈何,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一片柳暗花明的新境。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正想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麻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她自称曾在短时间内三见沧海变成桑田。这里即认定沧海归属于麻姑,并想到要想麻姑买下整个沧海。粗看起来似乎觉得这种奇想有些突如其来,实则它是因为“系日乏长绳”和“水去云回”而生。在诗人的想象中,时间的流逝,最后都流注汇集于大海,因而这横无际涯的沧海便是时间的总汇;买下了沧海,也就控制占有了全部时间。不致再有“水去云回”之恨了。这想象力,天真到接近童话的程度。却又大胆得令人惊奇;曲折到埋没理性的程度,却自有其幻想的逻辑。末句更是奇中出奇,曲之又曲。沧海究竟能不能买?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幻觉似的在读者面前推出一个意味深长的形象——“一杯春露冷如冰”。刚刚还展现在面前浩渺无际
的沧海仿佛突然消失了,只剩下一杯冰冷的春露。神话中的麻姑曾经发现,蓬莱仙山一带的海水比不久前又浅了一半,大概沧海又一次要变成陆地了。诗人抓住这一点加以发挥,将沧海变桑田的过程缩短为一瞬间,让人意识到这眼前得一杯春露,不过是浩渺的沧海倏忽变化的遗迹,顷刻之间,连这一杯春露也将消失不存了。这是对宇宙事物迅疾变化的极度夸张,这也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极度夸张。一个“冷”字,揭露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诗中那种“欲就麻姑买沧海”的奇异而大胆的想象,却充分体现出诗人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奇幻的想象,可以看出李贺对李商隐的影响。如“一杯春露冷如冰”的诗句则是点化李贺《梦天》“一泓海水杯中泻”的句子。
题称“谒山”,即拜谒名山之意。从诗中所书写的内容来看,当是登高山望见水去云回落的景象有感而作。这首诗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岁月难再,世事无常这一宇宙、人生和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岁月无情流逝的无奈,也隐含着自己怀才不遇,抱负难展的不幸遭遇的哀叹,全诗风格奇幻瑰丽,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附录《谒山》李商隐
从老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译文
自古以来,就没有能系住太阳的长绳,逝水东流,白云舒卷,更令人怅恨不胜。
正想向仙人麻姑买下沧海,哎,只剩得一杯春露,其冷如冰。 注释
谒山:拜谒名山。谒:拜见,朝见的意思。
系日乏长绳:用傅休奕《九曲歌》“岁暮景迈群光绝,安得长绳系白日”句意,说明时光难以留驻。
水去:含有两个意思:一、与“云回”一样是所见景象,含有“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的意思;二、指时间的消逝。《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话,是把时间比
作流水。李商隐进而把流水当作时间。恨不胜:怅恨不尽。胜,尽。
麻姑: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仙。《神仙传》载,麻姑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李商隐据此想像沧海(指东海)是麻姑所有的。
一杯春露:指沧海之水(也就是沧海里所汇聚的时间)已少到只剩一杯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