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尸案鉴定分析1例
2021-04-30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嚼墙苗警霜也CHINJ FORENSICMED 2006年第21卷第3期 碎尸案鉴定分析1例 羊大德,马应锦,江勇智 (儋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室,海南儋州571700) 【关键词】法医损伤学;碎尸;鉴定分析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728(2_.01)6)03—0181-01 1 案例资料 1.1简要案情 2001年7月19日,儋州市东干水利沟水面上发 现3块人体残肢尸块。 1.2尸块检验 尸块为人体右上肢、左下肢及右下肢。尸块残肢 粗壮,外观较新鲜,双下肢表面可见较多体毛生长,右 上肢54cm长,左下肢及右下肢分别为75era及72cm 长。左足底长25em,右足底长24.5era。肢体外侧缘 可见暗红色尸斑,压之不腿色,尸僵已缓解。肢体表 面可见腐败静脉网出现。肢体截断面可见多次重复 砍切痕迹,生活反应不明显,未见皮肤肌肉内卷,血管 收缩等现象。骨面断端不平整,上肢从肱骨上段分 离,双下肢均从股骨上段分离。右上肢掌背浅静脉处 见一针眼,经放大镜观察,针眼旁边有粘胶类物质。 尸块除断端砍切痕迹外未检见其他损伤痕迹。 1.3案件性质推断 根据尸块残肢粗状,表面体毛较多的特征推断, 死者为男性;尸斑固定,尸僵完全缓解,断端生活反应 不明显等,说明分尸时间发生在死亡后一段时间内; 肢体表面可见腐败静脉网出现,结合本地气候情况, 推断死亡时间为4d左右;依据其创口较长,有多次重 复砍切过程,推测分尸工具应为长刃锐器,如菜刀类。 肢解未从关节处着刀,而是从肱骨、股骨处多次重复 砍切,分尸手法不科学,分析案犯不熟识医学或相关 专业知识;死者右掌背有针眼,其旁有可疑的粘胶类 物质,分析认为死者死亡前应做过静脉点滴。经深人 调查后发现尸块特征与同年7月15日失踪的陈某 (男,35岁)相符,取其妻子、儿子血样及尸块肌肉组 织做DNA鉴定,结果认定尸块与陈某为同一人。 经调查,陈某失踪当天曾到一家私人诊所看病。 医生谢某有重大嫌疑。经对其诊所进行勘查,发现卧 室地板、墙壁等处有可疑血迹及人体组织碎块,提取 检材后进行DNA检验并与死者DNA比对,结果证实 卧室提取的检材为陈某血。在大量证据面前,谢某交 【作者简介】羊大德(1965一),男,海南儋州人,副主任法医师, 学士,主要从事法医病理学工作。 代了作案过程。案发当日陈某因尿道炎到其诊所治 疗,谢某用林可霉素3g加人生理盐水为其进行静脉 点滴,滴注一会后,陈感到头晕、呼吸困难、脸色发青、 脉博细速,经用肾上腺素、可拉明等抢救无效死亡。 陈死亡后,谢害怕负责任,于当晚在卧室里用菜刀对 尸体进行肢解并用两轮摩托车分批丢弃至水利沟内。 后经案犯指认,在水利沟下游处找到余下的碎尸块, 所有碎尸块经检验同属一人。 2讨论 2.1 关于案件性质及死亡原因 本例最早仅发现3块尸块,破案后找到的尸块已 高度腐败,单从尸块上分析案件性质及死亡原因较困 难。通过调查发现死者与谢某是初次医患关系,无明 显矛盾冲突,亦无图财之意,可排除仇杀或图财杀人, 因此可认定为非法行医致人死亡。 据文献记载,林可霉素静脉注射剂成人一般用量 为每次0.3~0.6g,若剂量大,滴注过快时可引起昏 厥,血压下降乃至心跳停止…。犯罪嫌疑人一次性用 林可霉素3g为陈某静脉滴注,其用药量是一般用药 量的5倍,根据陈某死前症状分析,剂量大,滴注快应 该是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2.2破案后的思考 本案鉴定分析提示我们:①在仅有不全肢体残端 尸块的情况下,经过认真细致的检验,发现上肢掌背 上的针眼,推断出死者生前就医这一重要线索,对案 件的侦破起直接作用。因此法医勘验一定要细致,思 考问题一定要全面。②在分析作案过程时曾认为犯 罪嫌疑人不熟识医学知识或相关专业知识,而谢某系 大学医学系毕业,他因害怕从关节处分尸容易被推测 出自己的职业,而故意从手臂处及大腿处乱砍,这提 示我们在做出判断时应注意罪犯的反侦察手段。 【参考文献】 [1]江明性.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320— 321. (收稿日期:2005-05.17;修回日期:2005-07.18) ・l8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