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苧文
我们都知道好的学习习惯有多么的重要,国内外许多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校期间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很大。那么,到底有哪些学习习惯是值得学生建立的呢?根据笔者个人的工作经验作如下总结,希望对各位老师和学生有所帮助!
1.课前准备的习惯。
(1)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进行预习,及时完成预习任务;
(2)每堂课上课前,根据课表自觉检查本堂课教材、学案、听课笔记本、练习本、作业本、以及必需的文具用品等,是否都准备齐全;
(3)与本堂课无关的物品,不要堆放在课桌上,以免分散精力、影响本课学习;(4)上课铃响前,进入教室,停止喧哗、追赶打闹等一切与本堂课上课无关的事情,坐在座位上静候老师的到来。
2.认真听课的习惯
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中学生上课必 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上课要做到情绪饱满,精力集中;抓
住重点,弄清关键;主动参与,思考分析;大胆发言,展示思维。
3.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习惯
中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上要认真思考每一个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可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创新意识的勃发。回答问题要主动,起立迅速,声音宏亮,表述清楚。
4.上课记笔记的习惯
在专心听讲的同时,要动笔做简单记录或记号。对重点内容、疑难问题、关键语句进行“圈、点、勾、画”,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记下来。有实验表明:上课光听不记,仅能掌握当堂内容的30%,一字不落的记也只能掌握50%,而上课时在书上勾画重要内容,在书上记有关要点的关键的语句,课下再去整理,则能掌握所学内容的80%。
5.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要独立思考完成,不能抄袭、也不能给别人抄袭。遇到不会做的题目,要主动问老师,或征得老师同意后,选做适合自己基础的题目。
6.阶段复习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单元、章节知识结构,在大脑中勾画图式。这是使知识系统化,牢固掌握知识,形成学科能力的重要一环。
7.整理错题的习惯。
错题本主要是记载各科练习、作业、考试中出现的典型错题,并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出错的原因、正确答案的解题思路、以及教训反思等。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经常翻阅错题本,吸取出错的教训,争取不在同一个问题上犯两次错误。
8.课外阅读的习惯。
(1)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本班图书角进行课外阅读,争取每天课外阅读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一个小时,养成“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2)要专门准备一个读书笔记本,摘录美词佳句、记录心得体会,不断提高阅读深度和阅读品位。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必备的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众多良好习惯中的一小部分。但总的来说,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