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2023-08-17
来源:乌哈旅游
医疗论坛 Medicial Treatment Forum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eine and ethnopharmacy ・l13・ 针刀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张教明姚振江史峰波代铁柱 十堰442700 丹江口中医院颈肩腰腿疼痛科,湖北【关键词】:针刀;穴位;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9—0l13一ol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颈 神经根受累症状,出现颈肩及上肢疼痛麻木,伴运动功能 障碍。近年,笔者针刀联合穴位注射治疗该病,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2008年2月至今我院72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 4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年龄,性别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 比性。参照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神经根型颈椎病 的诊断标准 J,并排除椎管内的肿瘤、颈椎外病变及相关 代谢性疾病等。 2治疗方法 治疗组:舒适体位并常规备皮消毒。首次小针刀松解 l5刀,c3、C4、c5、C6、c7棘突顶点,按照针刀四步规程 进刀后 J,纵疏横剥2—3刀,范围不超过0.5 em,以切开 棘间韧带;C3、C4、C5、C6棘突顶点左右旁开1.5cm 8个 点,沿关节囊骨面的走向松解2—3刀;双侧肩胛提肌的2 个止点,在骨面上铲剥2—3刀。5—7日后,视病情行第二 次针刀12个点,C4、c5、c6左右横突后结节6个点,反复 铲剥2次;双侧大、小圆肌肌腹和大、小菱形肌起止共6 个部位,纵疏横剥2—3刀,范围不超过1.0cm。每次针刀 术后,配合手法牵引整复1次并佩戴围领加以巩固5—7 天。5—7天后,体位同前,取5ml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 射液2ml,取颈部夹脊穴配双侧风池和肩宗,按规程进行穴 位注射 ,1日1次,每次选择一侧穴位。 对照组:仅行穴位注射治疗,操作同前,10日为一次 治疗。 3治疗结果 参考《中医诊断疗效标准》评定其有效率。通过颈椎 病颈椎功能评定表 J,进行颈椎功能评分。运用SPSS13.0 软件统计分析。数据如下: 表1两组疗效比较 △表示两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颈椎功能评分的比较(n,±s) △表示两组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示同组前后 有显著性差异(P<0.05) 4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种原因致使椎管或椎间孔狭窄, 机械性刺激椎间孔附近的神经根,引起循环障碍,使神经 根周围组织发生炎症性变化而产生的病变 J。属祖国医学 “痹证”范畴,或“不通则痛”,或“不荣而痛”,与督脉 和手、足太阳经密切相关。穴位注射,通过颈夹脊穴,调 节督脉和太阳经之经气,疏通经脉从而治疗该病。其有效 成分丹参酮和异丹参酮,改善血液流变,抗凝、抗炎、抗 氧化,能有效改善神经症状。针药相合直达病所药效得到 几何放大 J。 针刀理论认为 由于内外因素,颈肩部软组织劳损, 颈椎动态平衡失调,进一步影响颈椎的静力平衡,在代偿 性修复过程中,出现无菌性炎症,形成粘连、瘢痕、挛缩、 堵塞等新的病理变化,进而造成颈椎小关节紊乱和患椎骨 质增生等,刺激或压迫临近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而 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借助针刀,将中医的针和西 医的刀融合到一起,在临床治疗上发挥了针和刀的双重治 疗作用。“针”调节经气,疏通经络,“刀”松解粘连,改 善循环。配合特定的针刀医学手法复位,安全、精准、巧 妙地在组织松解的基础上,使颈椎恢复正常的力学平衡, 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针刀配合穴位注射,“针”、“刀”和“药”集中调整 经气,疏松组织,活血化瘀,从而共奏治疗之效。无论疗 效改善,还是颈椎功能上都显示出了明显的作用,短期有 效率高达92.68%。为我们将多种治疗手段有机结合提供了 初步依据。然而本次观察,没有对远期疗效做出观察,有 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回访。 参考文献 [1]孙宇,陈琪福.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 志.1993,31(8):472—476. [2]朱汉章.针刀医学原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4~ 105,126~153. [3]陈幼楠,郭长青,刘清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6部分:穴位注射.研 制及应用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针灸.2009.29(7):581—584. [4]Yue WM,Bronder W,Highland TR。Long—term results after anterior eel"- 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with allograft and plating:a 5 to 11year radiologic and clinical follow—up study[J].Spine.2009,22(1):4. [5]陈玉华,王海萍,洪秀瑜,等.穴位注射疗法的机制研究[J].上海 针灸杂志.2005,24(11):47—49. (收稿13期:2010 03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