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传播学未来发展的研究路径

浅析传播学未来发展的研究路径

2023-02-11 来源:乌哈旅游
第8卷第6期 2017年03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V nl 8N0.6 March 2017 浅析传播学未来发展的研究路径 王文琚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南昌摘332200) 要:传播学未来发展的研究路径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提出建立“共同话语”的观点对于思考传播学未来 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而共同话语的建立需要构建文化认同,并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占据话语主动权。 关键词:传播学;研究路径;转换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一、建立文化认同 在传播学的研究中,文化的实质讲究共识性概念,并不会 因为文化的差异而带来诸多地区化研究取向和特色的出现。 造成问题差异的原因,就是未探索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和 流于表面形式的探索。如何使传播学走向国际化,关键在于不 能忽视共同的文化背景的认同。媒介技术的发展,地球村概念 的认知形成。中国对西方来说并非是神秘的,因为媒介和文化 的交融,过去的隔阂感也逐渐消解。西方对于中国内陆来说也 并非神秘,彼此因为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那么传播学在国际化的征程当中,如果缺乏这种文化的认同, 必然会不被接受或者不被认可。只有让西方充分了解中国文 化与西方文化本质的共通属性,才能让学科的走向趋近于国 际化。 二、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套用西方理论观点去解释和移植中国现象,而不考虑情 境特殊化的问题所在,于是就造成西方理论的生搬硬套的标 签特性,而忽视了既有的本土化情境。这只是为西方理论的 研究添加了独有的中国式情境的思考,充实的是他者的理论 框架研究,而对于本土化过程,却少有研究是基于本地的情境 思考下的创新,很少能够涵盖西方的社会情境。这是我们本 土化研究过程当中存在的短板,对西方理论的非自然化移植 不仅没有解释中国特殊情境之下独有的特征,反而透露出移 植过程中的不适应。对于这种非自然的嫁接手法,该如何避 免此类现象发生呢?首先,作为研究的主要参与者应该有基 于整个社会背景的特殊思考,而不是一味地从西方的研究中 去找寻可以支撑的理论框架。不仅要考虑中国整个国情的特 殊性所在,还要从研究的各个方面予以阐述,从整个大的视野 中去寻找现象背后的意义,坚持自身研究独有的创新性。所 以,要鼓励我们的学者勇于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并为这个见 解的提出提供富有逻辑论证的理论框架支撑。只有这样我们 的研究才不会成为西方理论在中国特殊情境下的补充思考, 使我们的研究成果概括西方国家的普遍性认知。其次,创新 不仅表现在概念理论上,而且还表现在研究方法上。我们要 从日常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着手,去发现和寻找新的问题,使研 究方法能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情境。所以在研究如何实现国际 化时,自身应该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系统和在实践中加以 证实的方法,而不是对西方国家的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照搬。 研究方法在研究中尤为重要,甚至关乎整个论文的验证过程 和结论。而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实在少之又少,基本都是靠 移植西方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另一种研究 方法,并在学界引起研究共识,不仅对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 用,而且还会使后来的学者受益。创新研究方法有助于国内 传播学科的国际化接轨。而对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很大程度 上来源于跨学科的研究取向的建立。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学 科交融,做到方法上的引用和改进,使其适用于传播学科研究 文章编号:1674—8883(2017)06—0059—01 与发展,这对于学科的创新与突破非常有必要。最后,革新研 究的主体性观念。作为研究型学者,要善于突破固有的思维 模式,不局限于陈旧老套的固化模式,具备时刻准备打破常规 的进取精神。 三、占据话语主动权 显然,价值理论大小的话语权表达只在西方得到了认可, 在全世界共同的学科建设者中,这非对等的方式势必会对本 土化的传播学研究予以歧视和不认同。面对这种情景,构建共 同、平等的话语表达共同体是学界未来实施的路径策略。学 科建设的话语表达并不局域于某一国的主导地位,所以应更 加公平地对待这些处在话语弱势地位的学者。而这个学科共 同体的建设,就是构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不偏袒任 何一方,学术的贡献取决于理论观点的创新性、独到性、现实 性。整个学科的发展应该以一种多元和包容的心态去接受和 认同某个领域的创新性,而不是忽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 族、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主体,应该挣脱这些外在的限制, 并通过这些概念形成多元意见的认同场所,是非对错全凭研 究成果的决定。实践证明,只有学科的繁荣才能推动学科的 枝繁叶茂,才能推动学科的创新性发展,使得社会现实问题的 解决有理论基础的框架支持。学术交锋的话语表达渠道应该 具有多元性,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载体渠道。拓宽话语表达 的路径也是新时代学科建设的要求。西方人受启蒙运动的影 响,价值观念和认识事物的方式崇尚理性,更加强调个人主体 性;而东方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更加看重国家、集体的利益。 这两种价值形态的背离急需得到解决,打破两者一直处于对 立的状态,并对这两种价值形态寻找共同的支撑元素,找到共 同的联系,对解决价值疏离问题尤为重要。建立这种认同的 前提就是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只有了解彼此的差距,才能 更好地进行弥补和改进。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就不会因为文 化背景的差异和语言的差异而导致这种理论创新不被接受和 认可,因为这样对学科的建构非常不利,所以需要彼此理解这 种现实的差异。以学术的创新性作为理论地位评判的重要原 则,在了解意识形态的主观偏差的基础上,缩小差距,逐渐形 成认同。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