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20-12-07 来源:乌哈旅游
浅析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纪康湖北文理学院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激励理论是密不可分的,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地方就会用到激励理论在其中发挥功能和作用,因为激励是对人的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围绕人来展开的。人的潜能是巨大的,人的潜能的开发也是要根据一定的规律来进行的,激励也要根据一定的规律引导和推动人们朝着一定的方向从事某种活动。

【关键词】激励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一、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1.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激励—保健因素的简称,所谓激励因素是指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具有内在激励的因素,包括成就、认可、责任、奖励、晋升、成就感和成长等;保健因素是指除工作之外的影响人们的因素,保健因素一般是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包括制度、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地位等。

2.期望理论。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工作的积极性的大小。 是由其对这种工作能满足他的需要程度和这种满足程度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决定的。因此这种理论认为激励一个人采取某种行动,其中激励因素有两个方面分别是期望值和效价。期望值是人们对自己的某种努力,最终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的大小;效价是人们对某一成果的偏好程度,也就是活动的结果对个人价值的大小的估计。

3.强化理论。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为了完成自己的预期目标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这种行为将受环境的影响。当这种行为的结果能给

人们带来某方面的好处时,这种行为在今后还会再次出现,当这种行为的结果不能给人们带来某方面的好处时,那么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甚至是消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的强化作用。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启示1.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激励理论给我们启示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激励因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同时双因素理论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需要教育工作者正确的认识区分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充分利用各种因素,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环境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保健因素,而能够影响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的内在因素就是激励因素了。

2.期望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期望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进行奖励政策时,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才能进行有效的奖励政策。

首先,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个人通过一定的努力而得到的成绩和达到一定目标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当一个人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时如果他认为自己达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很高,就会充满自信并且表现在工作中,激发很强的工作积极性。相反如果他认为目标太高,实现目标的概率很低就会失去信心,出现消极状态。

其次,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当人们在完成目标或取得一定成果之后所得到的奖励是不是合理的。人们在付出努力取得成绩时,总是渴望得到认可和奖励的。如果能够在取得成果后得到合理的奖励,就会

产生积极性并激发工作热情,如果得到的奖励与自己的努力或付出,不成正比,就会打击人的积极性。

再次,是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即人们所获得的奖励、结果对自己的重要程度。人们总是希望自己所获得成绩或奖励能在某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且这种满足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以后努力程度和积极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受到了心目中期望的激励,也就是他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能取得的成绩,此时他的内心建立起了自己现在的行为,与以后取得成绩和后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当一个人的表现出了好的表现就应该给予他肯定和鼓励,并且加强个人对需要的满意度,以此使人们的好的行为再次出现。

3.强化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强化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强化理论要把握好强化的渐进性。渐进性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行为强化的力度要有层次性和持续性,以及对行为的期望不能设置过高的标准。因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来说,他的行为是以相应行为的发生为基础的,对于教育者来说总是当教育对象的行为达到一定标准才给予强化。如果这种目标设置过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不能达到,这样强化就不能实现。对于学生来说,对自己不满意容易失去信心,对于教育者来说,他们所期望的行为也没有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设定目标时应该设置难度适宜、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且这些目标应该具体、分阶段的实施。使学生在树立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不同类型和特点,将总目标分成不同的子目标,将每一个子目标取得成功的结果,来强化

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以促使其逐渐实现总目标。这种方式能够使教育对象有明确的方向感,使学生感觉到目标的可实现性,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性很高的状态之中;二是要把握好强化的时效性,也就是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强化,好的结果应该得到表扬和认可,使其加倍努力,坏的结果要及时纠正,使其总结教训;三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应该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因为惩罚可能见效更快,但是最终会给人带来焦恐慌。

也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使人们产生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的心理。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1.双因素理论的应用。首先,要重视保健因素的作用,创造融洽氛围。从大学校园来看保健因素有:1学校的生活环境,如学校的住宿条件和饮食卫生状况。2学校的学术氛围,如网络状况、教学设备、图书馆规模和藏书状况。3经济影响条件,助学金、食宿费用、学费。因此,高校领导应该对员工多给予物质激励,同时加大经费的投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其次,运用好激励机制,提高激励效率。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需求最大的是发展的需要,主要是他们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需求,如让他们参加有挑战性的工作、参与一些管理活动,以此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2.期望理论的应用。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设置目标时要努力促成效价最大化,设置目标是每个人通过努力取得成绩的必经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目标的设置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现状,确保学生自己认为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其次,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提高他们的目标期望值。在高校中一般设立奖学金制度,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以外同时举办一些专业竞赛、演讲比赛等在获得物质奖励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

3.强化理论的应用。首先,将榜样教育与正强化相结合,榜样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方法之一,也叫做典型教育法或师范教育法。就是通过榜样教育广大学生,使榜样的先进事迹、先进思想等来带动人,使其先进的模范作用感染人们,从而带动人们的模仿行为,这样就可以对广大学生产生正强化其次,将激励法与强化理论相结合,可以在学生工作中委以学生适当的工作,运用晋升制度、表扬等手段,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在努力、成果等方面的认同,从而使他们增强成就感以便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王敏,基于综合激励模型的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激励机制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

赵淑萍,论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 2008

沈雪梅,激励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工业大学。 2006

杨樨,周文云,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9

吴海文,论强化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及效果[J],经

济与社会发展,2010

杨涛,论激励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曾凯,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问题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8345思政建设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