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考题)
一、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蚂蚁
生物学家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认识。
蚂蚁经常到离巢穴很远的地方去找食物。它找到食物,要是吃不了,又拖不回去,就急忙奔回巢去“搬兵”,把别的蚂蚁领来,它们同心协力地把食物拖回巢去。
蚂蚁是靠什么来把消息通知给同伴的呢?它招呼同伴就靠头上那对触角。它们用触角互相撞碰来传递信号。( )食物又大又合口味,触角( )摆动得特别(猛烈 热烈)。
蚂蚁认路的本领很强。它认路主要靠眼睛,能凭借陆地上和天空中景物(辨别 分析)。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一个圆筒围住一群在归途中的蚂蚁,只让它们看见天空。蚂蚁仍能准确地认清前进的方向。如果把天空和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蚂蚁就会四散乱跑起来。蚂蚁还可以根据气味认路。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回来时,( )它们闻到这种气味( )能确定路线。如果用手指在蚂蚁爬过的路上画一条横线,或者用樟脑等有怪味的东西将蚂蚁要走的路画断,蚂蚁就迷路了。
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价值吗?有。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提供一些可贵的科学资料。 1.用“\\”将文中( )内不合适的词画掉。 2.在文中的( )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这篇短文是按 顺序写的。(请写上序号)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4.第三自然段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5.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内容是否正确,对的在( )里打“√”。 (1)如果把周围的景物完全挡住,蚁群就会四散乱跑起来。( ) (2)蚂蚁传递消息靠声音。( )
(3)有些蚂蚁会在它们爬过的地方留下一种气味。( )
1 / 17
6.读了这篇有趣的短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自然是十分神奇的,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趣事呢?请介绍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练习。
____________
一天中午,在巴黎街头,一位法国著名诗人看见一位老人(肃然 木然)地坐着。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他身旁,立着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上午给您钱的人多吗?”“我……今天上午什么也没有得到。”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道。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上的那行字前面加了几个字“春天到了,可是”。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您吃一顿饭了。”
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那条街。他看到来往的行人跃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无论是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还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硬币送到老人的手里,就连衣着(破旧 寒酸)的小职员,也摸出一枚硬币交给老人。诗人远远地看着,脸上露出欣喜的神情。 1.给短文拟个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词语用“\\”划去。
3.文章每个自然段都有一个病句,请用“——”画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给我们描绘了两个场景,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个场景的主要内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诗人仅仅在原来那句话的前面加了几个字,竟产生了这么大
2 / 17
的魔力!你认为这几个字的魔力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谈谈你对这位法国诗人的看法。(至少3点,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课外阅读。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山洼里,坡岗上,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上的小辫儿。
“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用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五月的槐乡,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在洋槐开花的季节,小朋友只要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美滋滋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爱吃咸的,就浇上酱油、蒜泥、陈醋;爱吃甜的,就撒上炒好的芝麻,拌上槐花蜜,可好吃了。小朋友临走时,槐乡的孩子还会送他一塑料袋蒸过晒干的槐花,一小罐清亮清亮的槐花新蜜。
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格外漂亮,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槐乡的小伙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全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的,香喷喷的……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满意的季节。 1.给短文写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照样子,写词语。
白茫茫 大大咧咧 3.请用“ ”画出描写槐花香的有关句子。 4.你怎样理解文中两次出现“五月,洋槐开花了”?( )
A.第一次作者带着喜悦告诉大家洋槐开花了, 第二次作者带着伤心的心情告诉
3 / 17
大家洋槐开花了。
B.第一次作者带着喜悦告诉大家洋槐开花了, 第二次作者带着兴奋的心情告诉大家洋槐开花了。
5.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你来到了五月的槐乡,看着满树的槐花会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枝红杏
有个孩子无意中把一颗杏核埋在墙脚下边。杏树苗( )冲破坚硬的壳和多石的土地,向蓝天露出笑脸。不久,这个孩子发现了这孤孤单单的杏树。
“嘻,这是什么树苗,把它的尖儿掐了,看它能长成什么怪样!嘻嘻!” 杏树受了伤害,却没有死,在掐去尖儿的地方长出两枝小杈。
“这是什么东西,怎么到墙脚下来了!”孩子的父亲觉得( ),不由分说,用斧头从根部砍断杏树……
杏树流着眼泪在雪中度过了一个严寒的冬天。春天一到,它又抽出芽来。当它到了开花的年龄的时候,孩子的爷爷又觉得碍眼,便锯去了几个枝杈。
掐尖儿、斧砍、锯杈都没有熄灭杏树心中的火焰。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杏树终于长到大墙的外边,开出鲜艳的花朵。
很多小鸟来赏花,它们望着杏树伤痕斑斑、弯曲的身躯,不觉“啊”地( )一声。“你是靠什么力量活下来,开出这样美丽的鲜花?”
杏树回顾着自己走过的艰辛道路,深思很久,最后( )地说:“希望,还有信念。”
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居然 惊叫 奇怪 深情
2.将文中画“____”的句子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又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杏树终于长到大墙的外边,开出鲜艳的花
4 / 17
朵。”“终于”的意思是_____,从这个词可知,杏树开出鲜艳的花很_____,因为它经历了___、_____、_____这些伤害。
4.虽然杏树的身躯_______,但它靠着_______和_______,最终开出了美丽的鲜花。
5.读了这篇短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纪昌学射》片段,回答问题。
①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死死盯住织布机的踏板。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能不眨一下。
②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练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你要练到把极小的东西看得很大,把模糊难辨的东西看得很清楚,那时候再来见我。”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牛尾毛拴...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根据文段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是指纪昌的眼力是在家里练习的。(______)
(2)飞卫让纪昌先练眼力是为了让纪昌打好基本功。 (______)
(3)纪昌练眼力分两步走,先练习追踪快速移动物体,再练以小视大。(______)
2.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请选择合适的选项,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转换及转折 C.表示意思的递进 D.表示声音的延长
5 / 17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锋利的锥尖要刺到眼角了,他的眼睛也能不眨一下。(________)
3.“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句中带点词“竟然”能否换成“果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读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从句子的加点词你体会到纪昌是个怎样的人?先概括他的特点,再具体说说理由。 ①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 ...
②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夜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九点,那端才传来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老王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潮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地说:“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说:“知道了,知道了。”说完就放下电话。||
||老王刚准备再拨过去,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打来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到寒潮,你加了衣服没有?”寒风阵阵,穿过窗户的缝隙吹进室内,老王还来不及答话,打了一个大喷嚏。
母亲听到儿子的喷嚏声可急了 已经感冒了吧 怎么这么不听话 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絮絮叨叨,从他七岁时的“劣迹”说起。老王赶紧截住母亲的话:“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呀?”老人回答道:“雪还在下呢!”
老王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却忘了匀一些给住在北风起处的故乡的已经年过七旬的老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愣。
6 / 17
1.给第四自然段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急忙——(______) 到达——(_______) 3.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老王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的儿子…… ( ) A.拉 B.牵涉 C.挂念
4.短文已用“||”分成三段,第一段主要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给短文加一个题目,最合适的一项是( )。(填序号) A.母亲的电话 B.父亲的唠叨 C.牵挂 D.电话 6.文中表现老王和老母亲说话时共同特点的一个词语是______。 7.“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理解
一块625欧元的树皮
德国里特堡的高中生克雷斯蒂在驾车旅行时,发生了一起车祸。为了避让一辆迎面而来的运货卡车,克雷斯蒂紧急转舵,结果撞到了公路边的一棵槭树上。
这是一棵有20年树龄的大树,很粗壮,所以,克雷斯蒂的小汽车当场就撞报废了,而克雷斯蒂本人也撞成了严重脑震荡,幸亏被巡警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克雷斯蒂还没有痊愈出院,一张由当地林业部门开出的付费信函已经邮寄到了他的家里。付费账单上写着:克雷斯蒂先生,由于您肇事撞破了路边槭树的树皮,所以请您到银行支付625欧元费用。下面,还附了一份应付款项明细。
第一项,树皮伤害费。被撞槭树树围长度为89厘米,虽然事后依然郁郁葱葱,挺拔如初,但树皮受损部分长33厘米。按照规定,肇事者应赔偿槭树价值980欧元的55%,539欧元。
7 / 17
第二项,受损树皮清理费。事故发生后,护树人员花了三小时清理受损树皮,应付劳务费79.5欧元。
第三项,见习费。一名实习生在清理现场帮忙0.25小时,按规定付费1.5欧元。
第四项,医药费。树干伤口处被涂上了5欧元的药膏,应由肇事者支付。 “不就是擦伤一块树皮吗?何必这样兴师动众?”相信很多人看了这张罚单后都会这样认为。而在大家的印象里,林业部份也不应该多管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真遇上了,我们一定会说:“没事做了,无聊。”
但德国的林业部门却郑重其事,他们有一套令人匪夷所思的理论:树也是生命,交通肇事者,要为伤及到的任何生命负责,所以,那棵被撞伤的槭树也不能例外。
1.克雷斯蒂交通事故造成哪些损失?
① ② ③
2.德国林业部门为什么这样郑重其事地对待一棵被擦伤的大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付费帐单一共有哪几项?你看出了德国林业部门工作什么特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几个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郁葱葱”形容这棵受伤的树依然长得苍翠茂盛。 B.“鸡毛蒜皮”形容事情小而多,实在忙不过来。
C.“匪夷所思”形容德国树也是生命的理论不是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5.读完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课内阅读。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
8 / 17
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xiào)此生!”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诉说 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yà)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zhào)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了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 安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1.从选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并用“√”画出来。
2.“如此抱负和胸怀”指的是什么?用“ ”在选文中画出来。 3.围观的中国人的心情是______的,从他们的表现“_______________” 可以看出来。他们无能为力,表面原因是(_____),实际则指(________)。括号里填序号。
A.这个女人和外国人谁有道理还没有分清楚。 B.中华不振。
C.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
4.魏校长为什么说:“有志者当效(xiào)此生!”( )(填序号) A.因为周恩来的回答让魏校长很满意。
B.因为周恩来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志向十分远大。 C.因为周恩来学习认真,善于思考。
5.想一想,你是为什么读书的呢?写清原因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 回顾课文,完成练习。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
9 / 17
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1.加点字“贴”和“才”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作者过孔隙时的_______和_________,“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写出了___________的感觉。 2.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泉水是从右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B.画线句是一个设问句,具体说明了船的小,也给人新奇的感觉。 C.写船小主要是为了突出内洞的小。
3.“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中的“挤压”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选文,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游览完孔隙后的感受,你会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牛
可爱的故乡的许多景物,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特别是我家那头瘦骨嶙峋的老牛,更使我不能忘怀。
它以牛的耐性与沉静,许多年来任重务劳,没有一点怨言,后来它老了,衰弱了。我父亲看着它从一只小小的牛犊长到壮大,转到老弱,知道它一生辛苦,就不再把工作交给它了,让它安逸地度过它的余年。
老牛过了一段安逸的生活以后,突然病倒了。它一天比一天瘦弱。一天,它好像比往常精神一些,走出门去。老牛走到河边喝了些水,站了一会儿,它破例地不往回走,却走到近旁的田里。它站在麦田边,静静地看着,像望着熟人似的。忽然,它站不稳了,全身摇晃,呻吟一声,就倒在地上。
10 / 17
那曾经出过力的老牛,那不说话的朋友,就这么死了。我们在田边,在它从前工作过并且休息过的田边,埋葬了它。
而今,我每次回家乡去,总不忘去看看老牛的坟。
1.从第二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老牛的“一生”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年”的意思是________。“让它安逸地度过它的余年”表达了作者一家对________思想感情。
3.文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赞扬老牛的精神,实际上是赞美________。
4.读句子,选择正确答案。
它破例地不往回走,却走到近旁的田里。这是因为:________ A.老牛不再按原来的路线散步了,它要走新的路线。 B.老牛走到近旁的田里,像是向它出过力的地方告别。 C.老牛神志不清,不认识往回走的路了。
十一、 课外阅读。
路面上的新科技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路面非“黑”即“白”(黑色沥青和白色水泥两种颜色),而在欧洲彩色路面已较为普及,彩色路面通过道路颜色的不同,如红、绿、蓝、黄等,提示不同车辆的驾驶者在规定的略面上行驶,从而避兔了车辆的混行,大大增强了安全性。
现在,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采用彩色路面。以北京为例,当汽丰行驶到二环路雍和宫到东直门转弯时,会发现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一是呈暗红色,原来此处为事故多发地,改变路面颜色以引起司机注意;二是路面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在上海的局部地区还出现了碧绿色、橘黄色的路面,各种车辆“各行其道”。
与此同时,一种新颖的透水路面也应运而生。这种路面做成三层:最上层安置了透水材料,保证雨水及时吸纳进路面,中间层是分流设施,负责将吸纳进来的雨水分流到回收系统,最底层为密封层,防止雨水渗迹到地下。
11 / 17
透水路面含有一种强化纤维材料,使路面吸水功能提高10%到20%,有的甚至高达25%,所以这种路面不积水,不溅水,汽车行驶时不易打滑,有利于交通安全。
这种能吸纳回收雨水的透水路面,对于水资源不够丰富的城市来说,无疑是个福音。
1.第二自然段中写了“此处路面与别处不同”,这种不同之处体现在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
2.透水路面各层功能可分别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第二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_______) (2)彩色路面在我国已经普及了。(________)
(3)对于缺水型城市,建议该城市铺设透水路面。(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中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 A.透水路而吸水能力强。 B.强化纤维材料好。 C.汽车行驶不易打滑
十二、 课外阅读。
鸟(节选)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
③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
12 / 17
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④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1.作者开头就交代“我爱鸟”。短文从哪些方面表达了“我”对鸟的喜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画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用排比句式排除了麻雀和乌鸦,再刻画林中的鸟鸣。 B.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声音的喜爱和欣赏。
C.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不同的鸟鸣的特点。 D.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鸟鸣的清脆、嘹亮和悦耳。 3.说说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在文中画出描写鸟的身躯俊俏的句子。
5.“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
13 / 17
到那样悦耳的鸟鸣”,这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1.热烈 辨别
2.如果……就…… 只要……就…… 3.C 4.设问 5.(3)√
6.研究蚂蚁的生活习性很有价值。
7.海市蜃楼很美丽,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二、
1.语言的魅力 2.肃然 破旧
3.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 他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
他看到来往的行人跃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 他看到来往的行人经过这块木牌时,大都停了下来。
4. 同情盲人街头乞讨,巧添几个字。 几个字显魔力,路人纷纷解囊。 5.这几个字的魔力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多么美好,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怎能不叫人陶醉?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盲老人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看不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6.富有同情心;有智慧;温文尔雅、有礼貌。 三、
1.五月的槐乡
14 / 17
2.红彤彤 黄澄澄 黑乎乎 高高兴兴 平平安安 热热闹闹 3.五月的槐乡,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 4.B
5.对五月槐乡的热爱之情。
6.示例:五月的槐花太美了,似瑞雪初降,如玉雕的圆球,我要用相机拍下来,把美景留在心里。 四、
1.居然 奇怪 惊叫 深情
2.杏树心中的火焰没有被掐尖儿、斧砍、锯杈熄灭。
3. 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 不容易 掐尖儿 斧砍 锯杈
4. 伤痕斑斑、弯曲 希望 信念
5.面对困难,我们只要充满信心,坚持不懈,坚定自己的信念,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五、
1. × √ √ 2.A
3.不能换。竟然,表示出乎意料,不在意料之中。果然,表示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竟然”更符合语境。
4.句子中“就”的意思是:立即,不用很多时间;“又”的意思是:重复,连续;从这两个词看出纪昌学射箭时很刻苦、很自觉。 六、
1. 母亲听到儿子的喷嚏声可急了:“ 已经感冒了吧?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 2. 赶紧 抵达 3. C
4. 老王牵挂武汉的儿子 ,给他打电话要他注意保暖。 5. C 6. 絮絮叨叨
7. 含义是:每一个做父母的首先想到的是对自己孩子的温情,却忘了对自
15 / 17
己父母的关心和问候。 七、
1.①小汽车当场报废② 自己严重脑震荡。③ 擦破树皮赔偿625欧元。 2.因为树也有生命,交通肇事者要为伤及到的任何生命负责。
3. 树皮伤害费 受损树皮清理费 见习费 医药费 看出他们严肃、认真、细致、及时的特点。 4.B
5.德国法律对树木的爱护令人感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八、
1.哭诉 劝慰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愤怒 紧握着拳头 C B 4.B
5.我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而读书,要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九、
1. 姿势 紧张的心理 紧张、担忧 2.B
3.不能,“挤压”一词写出了孔隙给“我”的感觉,进一步突出孔隙窄小的特点。
4.我会说:“大家一定要坐船来感受孔隙的黑、小、险,领略奇特风光。” 十、
1. 牛犊 壮牛 老弱
2. 指老牛临死前不多的晚年 老年的喜爱
3.任重务劳;没有怨言;辛苦;像老牛一样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工作,默默奉献的人 4.B 十一、
1. 呈暗红色 加铺了一层颗粒状防滑材料 2. 及时吸纳 分流回收 防止渗透 3. √ × √
16 / 17
4. A 十二、
1.从爱鸟的声音、爱鸟的形体两方面。 2.A
3.承上启下,将描写从鸟鸣转向鸟的形体。
4.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
5.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以往美好生活的思念和向往。
17 /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