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2020-02-05 来源:乌哈旅游
青海三江源区调研报告

调研单位:设计公司 (2009年8月)

历史上,三江源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处女地”。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三江源区的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源头区产水量下降等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等三大流域的水安全和生态安全。

为了解三江源区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水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情况,进一步做好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2009年7月17日~8月7日,青海三江源区水资源规划项目组一行4人对三江源区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江源区基本情况 (一)地形地貌

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m~6564m,地理位臵为北纬31°31'~36°15',东经89°21'~102°17'。海拔4000m~5800m的高山是地貌的主要骨架,主要山脉为东昆仑山及其支脉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和唐古拉山山脉,其中巴颜喀拉山构成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

三江源区中西部和北部呈山原状,起伏不大、切割不深,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地势平缓、冰期较长、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沼泽;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地带,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多在1000m以上,地势陡峭,坡度多在30°以上。

(二) 水文气象

三江源区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冷季为青藏冷高压控制,长达7个月,热量低、降水少、风沙大;暖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产生热气压,水汽丰富、降水量多。由于海拔高,绝大部分地区空气稀薄,植物生长期短,无绝对无霜期。

年平均气温为-5.6℃~3.8℃,极端最高气温28℃,极端最低气温-48℃;年平均降水量413.4mm(其中黄河流域部分降水量428.3mm,长江流域部分降水量384.7mm,澜沧江流域部分降水量494mm),6月~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年蒸发量在730mm~1700mm之间。年日照时数为2300h~2900h,沙暴日数一般19天左右,最多达40天(曲麻莱)。

三江源区地表水资源量约425亿m3,其中黄河流域为137亿m3,占三江源地表水资源量的32%;长江流域179亿m3,占三江源区42%;澜沧江流域为109亿m3,占三江源区26%。

(三) 河流水系

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面积达7.33万km2,占源区总面积的24.6%。

三江源区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约180条。三江源区还是一个多湖泊地区,有大小湖泊近16500余个,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的源头段,湖面面积在0.5km2以上的有188个,总面积0.51万km,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功能。三江源区环境严酷,沼泽类型独特,在黄河源,长江的沱沱河、楚玛尔河、当曲河三源头,澜沧江河源都有大片沼泽发育,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沼泽分布区,总面积达6.66万km。三江源区内雪山、冰川约2400km,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m,现代冰川均属大陆性山地冰川;三江源区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

(四)土壤植被

三江源区地域辽阔,由于受地质运动的影响,海拔差异很大,并且高海拔山地多,相对高差大,从而形成了明显的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随着海拔由高到低,土壤类型依次为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山地草甸土、灰褐土、栗钙土和山地森林土,其中以高山草甸土为主,沼泽化草甸土也较为普遍,冻土层极为发育。

三江源区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类型。

(五) 野生动物

2

3

2

2

三江源区野生动物区系属古北界青藏区“青海藏南亚区”,可分为寒温带动物区系和高原高寒动物区系。动物分布型属“高地型”,以青藏类为主,并有少量中亚型以及广布种分布。

据调查,区内有兽类8目20科85种,鸟类16目41科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7目13科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53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六)经济社会概况

三江源区涉及玉树、果洛、黄南、海南、海西五个藏族自治州的17个县(市),土地面积约为29.5万km2。三江源区地广人稀,据2007年统计资料,区内总人口为69万人(其中,牧业人口42万人,占总人口的60.8%),民族构成以藏族为主,占90%左右,其他为汉、回、撒拉、蒙古族等民族。三江源区经济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07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73亿元(其中,农牧业产值24.61亿元,占总产值的56.3%),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0元。

三江源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欠发达,交通状况比较落后。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公路建设有了较大改善,已经形成由宁果公路、214国道、109国道等主干公路与各县及部分乡间公路形成的公路网。

青海省三江源区地处偏僻、地广人稀,通讯网络建设非常困难。目前,各县城都已建立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安装了程控电话,形成了邮电通讯网络。但广大乡村,除主干公路沿线外大部分因牧民居住分散,通讯设施严重不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 三江源区特有的“高、干、寒”等自然条件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较低。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对大自然的需求与日俱增,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趋加剧,导致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一是过度放牧引起草地严重退化,据调查,三江源区90%的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7%的草地已经退化到不能利用的程度;二是乱垦滥挖导致森林与草地植被的破坏而引起土地荒漠化,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已占该区土地面积的12%。草场退化和荒漠化大大降低草场生产能力,威胁源区人民生存环境。随着治理力度的加大,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控制。

(二)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剧,直接影响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原植被演变,导致源区水源涵养能力降低。

(三)源头区产水量减少

源头区产水量和向下游输送水量明显减少。特别是黄河上游多年出现枯水,源头的鄂陵湖和扎陵湖水位下降了近

2m,两湖间发生断流。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1950年~1989年平均年径流量212.4亿m3,1990年~2001年只有171亿m3,较前期减少了约20%。黄河源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量、径流量及径流系数均呈逐步减小的趋势,降水量减少较小,而径流系数、径流量减少较大。源区产水量减少不仅制约了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且由于向下游输送水量减少,从而影响到流域中下游地区。

(四)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能力较低

由于该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和长期投入不足,使水文水资源监测和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严重滞后,不能及时掌握源区水资源、生态环境及水环境变化情况。水文站、雨量站数量严重不足,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依托地面气象观测站、专业(牧业)气象观测站等,且站点非常稀少,难以满足当地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需要。

(五)缺乏统一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规划

三江源区尚未开展过针对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关规划,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三、措施及建议

(一)积极推进《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

三江源区严峻的形势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了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2月国务院审议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部分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陆续得到实施。

规划2004年~2010年投资75.1亿元,使保护区草地退化、沙化得到治理和恢复,草地覆盖度提高20%~40%,减少流失泥沙1823.17万t,并为各种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然而,到本次调研时为止,共计下达经费29.7亿元;在规划期剩余约20%的时间里,还有约60%的经费没有下达。建议积极推进规划措施和经费的落实,以期达到预期的生态效果,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三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 (1)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围栏封育:通过对退化严重的草原实施退牧还草,对退化程度较轻的草地围栏,实行轮牧,防止过牧,实施舍饲、半舍饲,依靠其自然修复能力,恢复植被。

(2)沙化草地治理:采取禁牧休牧、补播施肥、灭除毒杂草、半人工种草等措施,治理沙化草地。

(3)生态移民工程:对草畜矛盾和林牧矛盾突出地区,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在限制牲畜数量发展的同时,对超载严重并具备移民条件的地区,要加大移民移畜力度,减轻对当地资源及环境的压力。

(4)重点湿地保护:根据各湿地的重要性和典型性,选择河流、高原湖泊、沼泽和冰川雪山等主要湿地类型进行保护。

(5)水土保持:根据三江源区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经济社会条件,进行水土流失分区治理。

(6)牧区能源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小型水电等“以电代薪”工程,通过农牧区电网建设,解决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以减少广大群众对传统薪柴能源的依赖,有效保护草地和灌木丛等原生植被。

(三)提升水文、生态监测能力,促进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1)水文水资源监测

根据三江源区气候、水文特征、下垫面和自然地理条件,考虑水文水资源、水环境等方面的监测需要,确定监测任务,借鉴现有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的成熟经验和先进技术,加强三江源区水文水资源监测系统建设,提升监测能力,提高服务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修复的水平。

(2)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监测

依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和《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根据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特点,建设三江源区水土保持生及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保持水土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四)尽快展开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中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5.23万km2,仅占三江源区面积的一半左右。为实现三江源区的水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遏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2008年《国务院关于支持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开展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部已安排编制了《青海省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任务书》。尽快展开三江源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