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2022-09-26
来源:乌哈旅游
2008年第3期(总第77期) …………………●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 邓永红 荆门市龙泉中学,湖北荆门448000 重视思想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提倡并实践的 传统教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教育 规律、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但在语文教学中,究竟采 用何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是至今仍在探索的问题。 一“美文”,扪其“美形”,而达不到感染及“教化”的目的。 (2)“由博返约”。在全面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写作背 景后,又要根据作品本身提炼精华、突出重点,把握该 作品的内在情感。这就要求备课时,先放得开,后收得 拢;讲课时,讲得透、述得真。 、通过情感教育,传递思想教育 (一)正确认识,发掘课文蕴藏的思想感情。首先, (二)恰当地表达课文蕴藏的情感。选择恰当的情 感表达方式,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契机之一。在语文教 学中,相对来说,教师是客体,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主 体,处于主动地位,怎样把作品的内在思想、情感通过 客体传递给主体,使主体思想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同 化”?妙在契机的把握与表达。首先,根据作品内在的 正确认识语文教材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是进行思想教育 的前提。就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来看,多是古今中外名 篇精粹,这些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 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那么,语文教学中,遵 循“情”这条固有原则,则是天经地义的事了。然而,就 目前教学的现状看,却恰恰普遍忽视了“情”在教学中 的作用,教改始终在字、词、句、章、语、修、逻上下功夫, 却无视文章中宣泄奔腾的感情激流,无视字里行间跳 动着的感情脉搏,无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 的人物形象。所以,可以这样说,“情”是语文教学的灵 魂。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如置其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 休戚、共命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 思想感情,作者的感情基调,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 教师客体先入情境,即情动于己。我们教师阅读和讲 授语文教材时,心灵必然受到震颤,动情于心,激起情 感的波澜,以至引起我们教师表情姿态、言语声调的变 化。同作者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总之我们 教师总要按着自己的情感,做出不同的美学评价。也 只有先“动情”于己,而后才会“辞发”,任何没有动情的 到“忘我”境界。只有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深入剖 析作品,进入角色,竭尽全力挖掘作者创作的匠心,力 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这样才 能使学生对潜在字、词、句、章、语、修、逻的领悟,尽在 其中,乐在其中,因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其 次,发掘课文蕴藏的思想感情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先决 条件。怎样发掘其作品的思想感情?(1)“约以博取”。 广采博览,纵深发掘,全面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 历程、写作背景。比如,我们教师不透彻地了解朱自清 教学都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魅力。其次,使学生入情 于境。我们教师授课时,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 中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 维,唤起想象,沿着作者行文思想的轨迹,把学生引入 情境之中,达到使学生身临其境,眼观其景,耳闻其声, 同教材所描绘的景物、塑造的人物形象、编排的故事情 节、论证的事理、抒发的感情同爱憎、同褒贬,产生感情 共鸣,从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再次, 使学生激情为教。激情为教,即通过激发学生情感,实 现思想教育。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 教学情境,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的坎坷经历和其傲岸性格,就讲不好《荷塘月色》,更说 不清作者在文中所蕴藏的思想感情;感情是“浓”,还是 “淡”?理解也只能是“模模糊糊”,往往只会达到读其 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加强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 85 螽论坛 2oo8ff第3期(总第77期) 感情色彩,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教育。激情的方式 多种多样。如:(1)吟诵朗读激情。对于诗歌和有些散 气在作哄哄的火响”,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 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了铃铛“丁 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 文,一般采用绘声绘色的朗读,抑扬顿挫地咏诵,把无 声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在听知过程中,品味 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2)讲述、品析激情。 对小说之类的叙事作品,通过精湛的语言,着重再现形 象,勾勒画面,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受教育。 阵”,加上那“长方形像猩红旗”与那“苍茫”、“寂静”的 沙漠成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妖媚”的感觉。在教学中 抓住这些词语让学生进行赏析,感知形象,从中领悟到 大自然的粗犷美和博大胸襟,以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 如讲栗良平的《一碗阳春而》,重在再现母子三人不向 生活低头,积极地奋斗,以赤诚热烈的心胸去拥抱生活, 迎接生活挑战的形象,激起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只 有这样,欣赏者才能把情感移进,与作品的情感、作者 的情怀、教师的体会融为一体,产生“共鸣效应”,也才 能使学生达到悦目、动情、激思、励志、纯德的目的。 二、通过审美教育,渗透思想教育 土国维说:“美育,德育与智育之必要。”这就说明 通过审美教育进行德育教育是最优化的教育方式。审 美教育本身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 的教育,而语文教学就是以形象和感情见长。在教师 的指导下,让学生在这个艺术美的文学天地任意驰骋, 从而在心智两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进行思想 教育,首先进行审美教育,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怎样 进行审美教育呢?通过多种方式审美,进行审美教育, 实现寓教于理。 (一)寓教于言。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凭借作品语言 来进行,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寓教 于言,就是通过对作品语言的意义和情感的剖析,使学 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思想美。如峻青的小说 《学员登记表》以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对黄淑英和她 母亲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黄淑英 母女对党无比热爱与忠诚的高尚品质,刻画她们不怕 牺牲,前仆后继,同敌人英勇斗争的英雄形象。字里行 间流露出作者对黄淑英母女的赞美之情。这样从语言 入手,就会使学生感知到小说刻画的主人公的高大形 象,理解到主人公的精神美,从而受到感染。 (:二)寓教于形。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 生活,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整个精神世 界。文学形象主要描写人物形象和人物不活动的场景。 对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分析,在思想教育中尤为重要。例 如《风景谈》一文的开头,作者给我们描述了~幅“沙漠 驼铃”的突出画面,望不到边际的“茫茫一片”,“整个空 86 伟力,也会陶冶学生对祖国山河壮美的崇敬,和对抗日 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军民的崇高精神境界 的敬仰。 (三)寓教于乐。中学语文教材基本上是精选的古 今中外名篇佳作,文质兼美,有很高认识价值和审美价 值。寓教于乐,就是让学生在怡情悦性中欣赏作品,陶 冶情操,净化心灵,培养品德。语文教学第一个环节都 应该使学生感知美、体验美,进入审美意境。那么,教 学必须做到“三有”:(1)导入有新意。寓教于乐,首先 应该在导入上力求新意,让学生心颜顿开,创造一个欢 快的起点。如讲《雨中登泰山》,以一幅迷空的水墨山 水画为先导,让人赏心悦目……这样导入,激起学生乐 于升堂入室的情感。(2)语言有特色,我们教师讲课语 言必须有艺术、有特色。要讲得津津乐道、妙趣横生; 学生才能听得喜形于色,其乐无穷。(3)教态有美感。 教态有美感,是伴随着教学过程的辅助手段,也是我们 教师的美学修养、教学风格化的表现。其表现主要体 现在:教学表情美、教学体态美、教学风度美三个方面。 (四)寓教于理。所谓寓教于理,就是通过人物、景 物、图画的赏析,在学生对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深有 体会的基本上,由情入理,把握作品的思想观点,受到 思想教育。 情感教育与审美教育本是语文教学中互为一体不 可分割的教育方式。在传递作品的思想感情时,要进 行审美观照;在对作品进行审美时,要发掘作品的思想 感情,两者互相渗透,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也只有 发挥两者的作用,才会体现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和教育 性。就教育对象来看,也只有通过情感教育,审美教育, 才会真正“开垦学生心灵的荒芜”,让他们逐渐形成正 确的世界观,逐步完善其人格,从而达到在语文教学中 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责任编辑熊继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