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关于宋明理学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影响
学生姓名 杨再顺
专业年级班 思想政治教育2013级非师一班
学 号 ***************
任课教师 米小蓉
2014年 12 月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评价项目 选 题 论点论据 材料数据 写作规范 字数要求
分 值 20 40 15 15 10 得 分 总 分 教师签字 教 师 评 语
关于宋明理学对人文精神培养的影响
杨再顺(222013332022004) 摘要:宋明理学是传统儒学在封建时代发展的最高峰,它以其面面俱到的政治理论和深邃高妙的哲学思维影响着中国近千年的历史,尤其是以周敦颐,朱熹等人所标榜的人文精神和传统道德成为国人所信奉价值观念之一。可以说,宋明理学自问世以来,就以官方正统思想引导着上至统治阶级下至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追求。在对国人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一方面,宋明理学为国民的精神世界构建了一个完美而整齐的轮廓,引导了国民的人文素养与社会统治阶级所倡导的思想理念适应,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又不可避免的带有阶级局限性,使得国民思维朝着封建固化腐朽的方面堕落,最终成为封建时代彻底被新兴时代取代的思想根源。
关键字 宋明理学 人文精神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一:关于宋明理学的几个问题
先来谈谈何为宋明理学,这是解决其他几个问题的基础和开端。传统意义上的宋明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宋明理学指的是宋朝至明朝时期所形成的对传统儒学的新的理解和诠释,继承和发扬了自先秦时代以来传统儒学当中符合时代要求发展的精华部分,主要有以北宋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程颢,程颐两兄弟为代表的“洛学”,南宋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及陆九渊创始的“心学”及后来明朝的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期间还有诸多的小家杂派,或多或少都能归于以上几大家,这里就不再举例。狭义上的宋明理学则单单指的是程朱理学。这里的宋明理学指的是从宏观意义上广泛的宋明时期的新儒学。
第一个问题是宋明理学在人文精神方面的主要观点。宋明理学直接发展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进一步提出了“民,吾同胞”的理论。所谓“民,吾同胞”就是说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应当具有一种同胞间的一体关系1。这是宋明理学在结合当时阶级发展状况之后所提出了一种迎合政治统治者的新理念。它极力反对老庄哲学中的“老死不相往来”,“相忘于江湖”的“孤独个体”思想,主张全天下的命中应当有一种高度的集体意识,为国家昌盛之时为政治进步而努力,在国家忧患之时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正义而奋斗。在现实生活中,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往往随着血缘关系的深浅,有无而由亲和到疏离,人们往往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出与圣人所标榜的价值理念不相符合的事情来,因此宋明理学则强调这种有利于政治统治的集体意识。这是在国家大范围内的价值观,体现在个人身上则是自我的身心修炼。程朱理学将“读书”与“格物致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读书是格物的
1
彭国翔《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66页
首要工夫,格天地万物之理,穷世间百世之态,融会贯通,方能达到圣人“居敬”的状态,此乃儒家理念所倡导的修身之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首要工作。在这一方面做个最完善甚至是严格的要数朱熹了,其在门生所记记载的语录集当中和自己所编纂和书籍当中都多次强调“读书”和“身心”的重要性。
第二个问题则是宋明理学的致良知思想,王阳明关于致良知思想描述和阐释的最为详尽,这也是国人人文精神当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王阳明最精华的思想致良知最根本的是来自于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思想,但其中一部分也是来自先秦时期的孟子哲学思想。王阳明提出“见在良知”的意涵,他指出,良知只是一个,随发见流行之处当下具足,更无去求,不须假借2。之以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虽然在某一层面上这属于唯心的理念,但是这对于启发国民内心反省和思考,对国民理智的处理世事和学会如何面对人世间过多的烦恼和忧愁都有一定的消化意义。民众要做到知行合一,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理念表达到实践当中,并且恪守古今圣人所标榜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就要从宋明理学当中汲取营养,将宋明理学当中的积极部分作为自己的为人处世观念。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
何为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表现出人们对“真,善,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是个人以及一个民族经过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在实践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理想人格,只要探讨人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历程,以及伦理价值观和形成发展轨迹。3自先秦时代以来,无论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知识分子都强调铸就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儒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家国伦理道德方面,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对传统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的高度概括,在其他理学家的身上也有很多名言警句体现出这种人文价值观。无论是两程兄弟还是朱熹,其人伦价值理念都能在孔孟之道上找到源头,孔孟之道对孝悌观看的尤其重要,这种有孔孟发明的关于人文精神的“道统”为宋明理学所继承。并纳入其“理欲”世界观体系当中,从而获得了相当稳固的本体论哲学基础。如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就很好的诠释了传统儒
2 3
彭国翔《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22页
葛剑雄《人文精神》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版5页究竟什么是人文精神
家理念的孝悌观,并直接影响了宋明理学的哲学思维。4而宋明理学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具有明显政治倾向的人文精神,逐渐变成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纲常名理,等级制度,尊卑观念也由此产生,从而起到了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愚昧麻木在思想上埋下了伏笔。
三:宋明理学培养人文精神的积极影响
一方面,宋明理学尤其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程朱理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对后世的积极影响是极大的。无论是被成为手无缚鸡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知识分子还是铁骨铮铮,征战沙场的将领士兵都有着立志报国,和国家荣辱共存亡的理念,这适合程朱理学所标榜的价值观相符合,也和王阳明的“见在良知”的思想有着很大关联,民众正是怀着这份良知底线在国家为难之际挺身而出,誓死不做亡国奴而奋斗。民众形成的思想与程朱理学和那个时代都是分不开的,如在魏晋南北朝那个动乱的年代尽管也有知识分子和有为将令想要同意北方被胡人所占领的徒弟,但是上层统治阶级和大多数民众还没有形成家国统一的理念,因此也就不可能形成当南宋灭亡之际数万民众甘愿自沉江底也不愿与胡人头顶一片天空,也就有了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文天祥却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仰天长啸,即使是到了清代,封建时代即将土崩瓦解之际,作为文人代表的林则徐毅然面对外国的不正当交易,进行声势浩大的虎门销烟,并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其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彰显一代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可以说,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进一步强化了传统儒学的自强不息,团结进取,艰苦奋斗,爱国主义精神,震古烁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和艰苦努力。在个人方面,朱熹更是丰富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提出了个人应当遵守的“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这对后世的影响仍然是非常积极的。至今在国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所倡导的诚信考试,做人要追求仁义无双等通俗的价值观中依然可以窥到宋明理学的影响。以及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的结合也可以是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与中国本土哲学的完美结合。
四:宋明理学培养人文精神的消极影响
不可否认,宋明理学在培养传统人文精神时由于带有不可忽略的时代局限
4
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52页
性,因此也有很多消极的影响。最突出的则是变现在传统知识分子上的愚忠思想。宋明理学极度夸大了忠君思想,将从孔子那里传下来的“君君,臣臣”思想变相发展为愚昧的忠诚。这也是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它过分强调家国忠诚理念有利于政治上的管理。这种消极影响的延续性也是长期的,在近代仍可窥见一斑。百日维新当中的戊戌六君子敢于以牺牲自我的残酷方式唤醒民众的思维,企图振兴民众的价值理念,谭嗣同更是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烈诗句。新文化运动中伟大棋手鲁迅先生也在其代表作《狂人日记》当中强烈批判这个无情的社会,说他们都是一群吃人的热,由此可见宋明理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理念对于后世的消极影响可谓是透骨刺血的,这也是当代封建思想残余挥之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宋明理学所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传统女性的摧残无疑是巨大深入骨髓的。因此有人说“理学杀人于无形之中”也并无道理,朱熹的一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一把缝纫的刀叉千百年来不知道杀害了多少传统妇女,多少贞节牌坊的背后是数不完,流不尽的心酸血泪史,裹脚布更是对传统女性肉体上的鞭笞,并使得女性的身心健康走向极端。“女子无才便是德”即是对传统女性精神上的打击,打击了女性的求学欲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素质收到巨大的冲击。坚持在家相夫教子,恪守礼教的妇女也限制了最基本的人身自由。其他方面如笑不露齿,走路要有相应的格式步伐等等对女性摧残和打压更是不计其数。
总结:宋明理学作为封建时代的官方哲学,为统治阶级服务了近千年,其所倡导的人文精神一方面既为国民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而奋斗,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家国伦理观念又限制和舒服了民众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的发展,从大层面上则直接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以史为镜,现代民众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健全自己的人格价值观念,为当今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改革民族的发展进步积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彭国翔:《儒家传统的诠释与思辨》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