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同摆积木
作者:一丁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4年第07期
因为谈作文的文章很多,所以叫“也谈”。众所周知,作文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尽管“怎样作文”的说法很多,但作文却始终没有摆脱困境。那么,原因在哪里?
先弄清两个概念。作文,一是写文章,指学生练习写作,如作文比赛。二是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称写作文,如“他的作文被评为优秀”。两个概念中都包含一个词“练习”,现在叫“作文训练”。钱梦龙说“学生作文是一项包括知识、技能、经验、生活态度、思想方法、审美趣味等要素的综合性智力活动,这项智力活动的成果必然整体地反映在作文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也就是说,各方面的知识、技能要通过作文这种形式训练来体现,作文是载体。 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命题作文,不仅练笔,实则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详番思之……由作文训练启其精思之途,逐渐养成习惯,则其效不仅在于能作文而已也。”脑筋的训练,也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作文训练不仅练习语言运用、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叶老把作文训练的运作过程的作用和终极目的提到认识的更高层次,概括出作文训练的基本内容和性质。可以说,在语文学习的全部过程中,还没有哪种形式比作文训练这种形式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因此,无论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语文教材、语文测试,作文都占较大板块,道理就在这。
作文训练的基本内容与形式的复杂及多样性和它的不可替代的基本属性及千变万化的多头绪性,决定了它的深邃程度与操作的难度。也就是说,作文训练本身是一件难事,一件难做好的事。还是一件必须认真对待,力争做好的事。 这是作文故有的难的原因之一。
所以要先弄清作文的两个概念,还在于区别作文训练和文学创作这两件事。
作文是写作,文学创作也是写作。虽然彼此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范围内的两码事。作文是练习写作,文学创作就是写作、生产作品。前者属技术,或者叫技艺训练,后者则属纯艺术创作了。需要指出的是,两种不同活动的事却常被混为一谈,在指导作文训练方面常用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的经验、方法做范例,对作文训练,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自觉不自觉地增加了作文训练的难度。
“作文是和世界对话,和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是灵魂的表达方式,也是灵魂的挖掘方式……”
这是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写作——与世界对话》一文中的一段论述,余秋雨先生如是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的作文,可以说是练习“对话” “沟通” “表述”和“挖掘”,所有的行为都暂处于训练阶段,并非直接地掏心掏肺要“对话”“沟通”“表述”,仅仅几百字的练习作文,当然更扯不上什么“挖掘”,而且还是“灵魂的挖掘”了。如果把前面“作文”二字换成“文学”,这样说就有指导意义了。
诸如此类,金玉良言。可以说,哪位语文教师未曾提及?到哪本“怎样作文”的论著中找不到呢?应该承认,这样的提示警语,也可以说是指导方法,针对的都是文学、文学创作。但对于作文训练,其启示作用也是不能低估的。然而,在获得启示的同时,错觉也就产生了:作文竟如此这般地艰辛,简直令人望而生畏!继而会衍生出一种无奈的消极和抵触情绪。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远远大于正面的影响,会逐渐降低和消减学生参与作文训练的热忱和信心。 用文学创作的方法和经验指导中学生的作文训练的例子不胜枚举。退一步说,哪位语文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又能绕开这些方法和经验而去言它呢?在研究“怎样作文”的论著中,同样避免不了。如此这般,很有点像纠着自己的头发企图离开地球一样,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无论是指导作文还是写作文,长期地处于“难”的状态,与这些看似正确,实则南辕北辙的认识、做法有着无法脱离的干系。这种以文学创作的方法和经验指导中学生作文训练的方法,不仅体现在平常的训练过程中,也见诸于“怎样作文”的论著中。实际上现行的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无论是体例和内容,都有这方面的明显倾向。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如果是文学青年,可能会喝彩、叫绝。放给学生,称道的声音就不会那么高了。中学生在文学创作方面还没有经验,不会有那样系统的深刻体会。学生受教材的影响,不知不觉模糊了作文训练与文学创作的分野。
这是导致作文难,又是不易回避的因素。
除了上述两大方面外,作文难和促使作文难还有一个原因有必要提及,即作文时的具体要求。
比如:“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 “怎么做的就怎么写” “怎么想的就怎么写” 。 “感动的×××”“难忘的×××”“写真情实感”“写有意义的”“仔细观察”“多读多写”……
—— 这些,核心是“真实”。求真务实,无可厚非,没有人提倡弄虚作假,问题在于,这样一限制,就增加了作文的难度。无论真人、真事、想法或做法,无论怎样“有意义” “感人”,在通常的情况下,就事情的本身,往往不够“文”。别说“没生活”,就算“有生活”,就算“仔细观察”了,生活中有多少事不用组织语言,不用布局谋篇,就能成文呢?我们的作文训练,练的就是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功夫。如果统统把学生的手脚(包括思维)一而概之地捆绑在“真实”的范围内,那除了“难”还会剩下什么呢?如果说“写出”真情实感,这就明确了。放开手脚与胡编乱造,说假话、说空话、套话不能相提并论;北京四中的“四步作文法”,其中有一法就是“把别人的好作文抄写一遍。”这种“笨”法所获得的效果是其他任何形式无法代替的。全盘照抄,假不假?可谁又能说这不是经验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分析指导与训练中出现“偏颇”的同时,还有一个认识方面的问题需要明确,这便是练就了作文的本领,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能用多少?这个问题在训练前和训练中不解决,很难调动习作者的积极性。前面曾提过“你想写好作文甚至想当作家吗?”他本不想当作家,现在已经具备了一些写应用文的常识和能力,怎么能热情不减地继续练下去呢?如姚雪垠所说“不管你们将会有多大的成就,也不管你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本领,千万不能忽略了对写作的学习。”这一点,语文泰斗张志公先生说:“一说到应用,人们很容易想到狭义的“应用文”,就是书信、便条那一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面向应用就要考虑学生日后在日常生活中,在进一步学习中,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写些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应该养成他们什么样的能够适应各种需要的写作能力。”张志公先生的这段提示,改变了我们的习惯认识,感到顿开茅塞,不能不使我们对以往的做法进行审视,不能不使我们迅速地从“狭义”的应用文范畴中走出来,使视野开阔起来。明确地说,就是学生未来从事什么工作,要写什么样的“文”,那就是他的“应用文”。无论什么样的“文”都需要基本功,现在的作文训练就是基本功训练,哪个参与者不需要准备呢?把作文训练同当作家联系,有着根本的区别。目的明确了,动力也就增加了,阻力相应也就减少了。
作文难,或者说人为的导致作文难,当然不止以上提到的几个方面。那么,如何摆脱困境,使作文训练归真返璞,踏上应循的轨迹呢?实践证明,在作文训练的全部过程中(含指导、训练、测试、评语、打分、划等),有三个方面的认识始终不明确,即“虚构” “有意义”和“真情实感”。无论是指导者,裁判者还是习作者,在这三者面前时常表现的缩头缩尾,欲“伸”不直,欲“罢”不忍。现在,咱重温一下语文大家们的主张:
“要区别编造和虚构,应该允许中学生虚构,允许合理想象。因为这也能看出他们语文水平的高低来。” ——章 熊
“中学生喜欢做作文的人肯定不多,但教师让写,他就只能写;一看题目也未见得就有真知灼见,但经过„翻箱倒柜‟,提炼加工,也能完成任务。写这种文章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于锻炼了运用知识进行创造、写作的能力。” ——金开诚
“中小学不太理想也不太完美的语文教育和作文指导,对写文章很不在行却拼命要求“深刻”的父母的指手画脚,以及你处处听到的那些说教,都在妨碍着你去发现真正的生活。” ——曹文轩
“你还要惦记着„有意义‟吗?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少年写作文,实际是对自己摹物状态的基本功的锻炼,可先不考虑„有意义‟,这有点像学美术的,第一步要学素描。” ——曹文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文所以要„作‟,其中就有训练的部分……” ——铁 凝
“初学者不妨解放思想,先练„胡说八道‟,怎么想就怎么写。” ——张中行
不必去堆砌华丽的辞藻,不必为显示独特而去寻找怪癖生冷的字词,也不必拼命追求“推”和“敲”之间的差异。 -——方 方
一叶知秋,还需要再例举吗?语文大家们早已指破迷津,早已将作文训练的意义、途径和做法论述得淋漓尽致,再明了不过了。根据自己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和研究,结合自己文学创作的体会,我认为,在作文训练过程中,鼓励、引导不可少,教育本身就是引导、鼓励。无须强调“这个”,担心“那个”;设什么防线,划什么禁区;忌讳什么,抑制什么。归根结底,作文训练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培养、锻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种开启思维训练的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技艺训练。说它特殊,是因为它的许多过程和结论通常只表现在笔端,有时甚至只存留于脑际。作文训练与文学创作,是属根本不同的两个范畴。文学创作肩负着社会责任和义务,它必须兼顾历史和现实,对历史和现实负责,而且要顾及社会影响和效益,要有积极向上的内在倾向。也就是所倡导的需要稳妥把握的“主旋律”。作文训练,顾名思义,它是训练。这如同摆积木。各种语文知识犹如一块块积木。摆积木,就没有什么顾虑、限制了,通常是由简到繁,逐渐手熟了,知道每块不同形状的木块的功能了,也有些审美意思了,摆出来的造型就会越来越复杂、美观。先是看别人怎么摆,可谓模仿;继而随心所欲了,可谓虚构;要求高了,反复琢磨了,可谓字斟句酌,谋篇布局,甚至咬文嚼字了;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摆出理想的造型,这就是发挥了联想、想象,“写出”了真情实感,体现向上的中心、主题,可以叫“有意义”。摆积木,不是木块用得越多越好,也就是说不是词语用得越多越好,那叫堆砌,滥用辞藻,或叫床上施床;也不是造型简单就不好,这就是文章力求短些再短些,文不在长,精炼为胜;尽管木块堆积起来了,但看不出摆的是什么,这就是文章没有中心,脉络不清;摆出的造型与别人相同,没有独到之处,这叫雷同;造型耀眼,精美别致,这叫创新,笔下生花。请注意,积木叫“摆出”,文章叫“写出”。同样一堆木块,人家能摆出令人赏心悦目的造型;同样一个主题,一则故事,有的人就能写出条理清楚,中心明确精到的短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写出了令人称道的好文章”。
如果把作文训练视为摆积木,那么学生的精神负担就会减少很多,也不必违心地去编造了。就像数学方面求未知数先设“Ⅹ”,而后列方程求解,作文训练就是先设“Ⅹ”,求解的过程,也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达到“写出”好文章的过程。归根结底,作文训练是“训”与“练”,是一种技术、技艺训练,根本涉及不到什么“真与假”的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而解了。所有束缚学生手脚的羁绊消失了,作文难的问题,或者说摆脱困境,让老师和家长强加给学生的负担减轻。作文训练返璞归真,就大有希望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