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陈晓薇的政治学论文

陈晓薇的政治学论文

2020-01-01 来源:乌哈旅游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班 级:社工16-1 姓 名:陈晓薇 学 号:201640103119 课程论文题目:对现代化乡土社会的探析 课程名称:政治学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对现代化乡土社会的探析

(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社工16-1,学号201640103119)

摘要:乡土社会在地方性限制下,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社会,对于那里的

人而言,他们有扎根于泥土的踏实,有对大地的感激与归顺,有对生活足够的虔诚。乡邻间低头不见抬头见,彼此间十分熟悉,人与人的关系并不需要法律维持,靠着风俗和规矩就能和睦相处。乡土社会追根到底,就是中国的传统的社会,与西方社会用法律这种外力约束不同,中国传统社会社会秩序的维护更多的是依靠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道德体系与内化了的敬畏之心。但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和道德秩序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已慢慢弱化,现代社会的金钱至上的观念冲击着乡村人的眼球,乡土社会旧秩序已摇摇欲坠。本文探讨了现代乡土社会中的“愚”和“私”的变化,以及在此现状下怎样使乡土秩序在新时代得到新发展。

关键词: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社会转型;相关建议;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50%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传统的乡土社会也不断地受到冲击。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适逢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现代化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国成为世界现代化浪潮中的主力军。在中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现代化与乡土化的矛盾不断显现,两者之间无法化解的矛盾成为制约双方发展的因素。

2

在我国现有的户籍分割制度下,乡土社会就是我们对农村的另外一种解读,是城乡二元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辐射到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差序结构中提到的“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这句话深刻阐释了自我主义和社会圈子这两个概念,我从中得到的感受就是,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乡土的东西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骨血,作为中国人绝不能放弃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背后的文化。

乡土与现代化是可以共存,并能共同推动社会前进。在正确处理好双方关系之前必须正视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一、文字下乡(农村教育) (一)农村教育现状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大业,是一个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础。世界上的各个国家无不极其重视其教育的发展,而历史也告诉人们,凡是重视教育的发展,教育发达的国家无不领先世界,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学校的数量还是教学的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科教兴国战略的开展,更是把我国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层次,使我国教育的发展有了更大的保障。但面对取得的成就,我们必须承认还有不足之处。而在众多的问题之中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相继建立了几大经济开发区,不仅享受各种优惠的政策,甚至举全国之力特别是本来就相对贫穷的农村来支援沿海地区的建设。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在中国沿海建起一座座高楼大厦,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甚至赶超英美的时候,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前提。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最终追求,我们不能背道而驰,还美其名曰先富带后富。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财政比较紧张,

3

各种经费特别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与城市学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比如像物理化学这样的课程,而要做很多很多的实验,但很多学校,有的甚至是重点中学也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很多的功课只能靠听老师讲,自己很难独立地动手操作。以小学为例,大多数农村小学并未开设英语课程,美术,音乐,体育等教学也基本“名存实亡”,这在起点上就落后了城市学生。

(二)农村教育现状基本特征

1、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并有较大差距;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3、农村环境的影响及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盛行;

(三)文字下乡建议

农村的地区经济条件落后是造成文化教育事业不发达的重要原因。要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必须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为各项事业的展开提供必备的物质保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真正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对于农村教育而言,则更应该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保证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数量与质量要求。提高对困难学生困难家庭的补助,以资助其完成学业。并依靠社会的各种力量来加强对教育的投入。

二、差序格局

(一)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他此篇文章的本意是探讨揭示中国人的“私”,因为

4

在他看来在中国“私”的毛病比“愚”严重得多。差序格局秉承儒家伦理中的“克己复礼”“仁”等,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中国本土社会对关系的推崇为差序格局在中国发展提供了土壤。差序格局是一个带有前瞻性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它的理解不断深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断放大。它是极少数从中国国情出发,从本土社会文化出发,是超越了政治经济体制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概括总结。

(二)差序格局现状

在市场经济深入建设发展的今天,乡土中国中的个人、集体、社会都受到不小的冲击。所谓市场经济,它是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目标是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同时实现对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市场经济大肆发展,中国农村也不例外,为了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血缘关系为主导的乡土社会关系网络逐步瓦解,发展成为“无主体的熟人社会”,宗族关系进一步被经济力量削弱。乡土社会中的价值观逐渐被市场经济的逐利心理改变。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同的,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我们的格局逐渐变成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不再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不再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三、结束语

无论我们现在标榜我们有多么现代化多么西方,但乡土的东西早已经融入我们的骨血,身体里仍存留着洗不净的泥土的气息。我们现有的社会形态在打破了原有的熟人社会已建立的不成熟的社会规则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弊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够成熟理性,社会状态不够正常,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顾及我国国情而强制代入西方“陌生人社会”。我们不需要一成不变的迂腐道德,因为只有在不流动的社会、结构不变动的时代,条条框框的道德支架才能起得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我们也并不能因此而抛弃道德,西方社会也是在经历激烈的变动之后,对道德有了深刻的认知才有后来的迅速发展。我从现代化乡土社会的教育和人际交往结构入手,探讨对我们生活曾产生重大影响的差序格局的现状,以及从文化教育的角度剖析乡土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及相关建议

5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 [2]邹农俭,现代化与乡村社会变迁(笔谈之一),2015.1

[3]卞冬梅,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乡土社会的解构与重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李实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结,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22(4):63-64

[5]徐晓军,内核-外围:传统乡土社会关系结构的变动,社会学研究,2009(1) [6]张莉,中国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报告范文网,2016.11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