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重预防机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双重预防机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2022-10-12 来源:乌哈旅游
双重预防机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

摘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安全生产和建筑施工成为了国家先进程度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国家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升,但是建筑施工中依然存在生产安全事故频发风险隐患,主要是因为安全施工责任无法有效落实、管理模式存在较多漏洞、建筑施工中缺少有效监管。为此,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结合工程实际,合理应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提高施工安全性

关键词:建设工程建筑施工;双重预防机制;应用 引言

建设工程管理风险的形成因素多种多样,为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良性发展,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和控制意识,健全建设工程管理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不断提升建设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力量,实现建设工程管理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控制,分别在建设工程管理的重要性、风险因素及风险防范与控制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1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作用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就是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进一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推进事故预防工作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实现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灭在事故前面,推进本质安全可以从两方面同时入手,将隐患排查治理前移到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有效解决建筑施工中安全风险和施工隐患认识不清、排查不细以及考虑不全等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多处入手、多处不到位问题的发生,提高了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以及科学化水平,切实提高了建筑施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促进了我国建设建筑施工领域的健康发展。

2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风险管理意识淡薄。施工单位并未意识到风险评估和管控工作的重要性,并未树立良好的风险管控意识。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会按照上级要求或者直接应用同行的风险管理制度,开展风险管理工作。这样不仅会使风险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而且还会导致在发生问题时,不能第一时间解决,进而加剧风险事故的发生几率。二是风险辨识评估工作过于形式化。施工单位在开展风险辨识评估工作时,单位高层领导人员往往会将风险辨识评估工作下派给各部门,各部门又会将该工作分配给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只能够对自己所在部门的风险进行评估,将风险评估报告交付于安全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签字批准,最终形成风险辨识评估报告。这样的风险评估报告具有一定的形式化,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对风险只能对自己部门风险进行评估,进而认识的局限性,导致风险评估报告不具有全面性,风险措施制定不完善,从而可能会增大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3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在建筑施工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改善施工安全风险管控方式

伴随科技水准的进步,建设工程项目也变得更为现代化,加之当前国家对安全生产底线思维不断加强,因此以往安全风险管控的模式已经完全无法适用,。在这种形势之下,就需要改善管控方式。在建设项目正式开启之前,企业需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过程及设备设施、场所进行全面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地风险辨识、评估,,统筹所有信息,唯有如此,才可以真正确保安全管控的实时性、可靠性、有效性,将各类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

3.2提高安全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安全风险分析在安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人、物、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因素,确定风险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利用危险性评价法(LEC法)确定风险大小和等级。危险程度D值可根据水利部门建筑施工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进行取值计算,得出相应风险等级。由于LEC法在赋分取值具有主观局限性,对于重要的环节和场所,可选用多种评估方法或多个有施工管理经验的人员对同一评估对象进行评估,互相补充、互为验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3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对降低工程管理风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从以下4四个方面进行。首先,建立风险预警信息系统。该部分工作的重要前提就是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数据库,而数据库的来源主要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发布,很大程度上做到信息内部各部门共享、有效协作配合,使数据库信息保持及时性、全面性、准确性、有效性。其次,建立风险预警指标和预判系统。此系统是风险预警机制的关键所在,是使数据库信息具有使用价值,并对信息依据标准进行评判的重要部分。对工程事前的监控并作出采取措施,大大地降低事故损失。

3.4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清单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除了要做好安全风险识别和安全风险分级评估以外,还需要结合相关的安全风险分级评估结果管控措施建立完整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时,工作人员安全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建设工程施工的特点和安全风险点变化趋势,灵活制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清单,为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为工作开展提供便利,提高工作规范性,进而有效地全面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确保隐患排查效率与质量。

3.5提升管理人员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

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管理人员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的高低对风险防范与控制来讲是极其重要的。故而,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想将好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执行落实下去,应高度重视的是人员素质和安全责任意识的提升,进而促进管理制度体系的持续优化完善。首先要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在聘用过程中,要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聘用的人员均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其次同时,需要加强对已聘用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操作流程,不断吸取具体业务工作开展过程当中的经验教训,充实其业务安全生产知识库,并要求紧跟发展的步伐,始终保持与不同的管理要求和管理制度的接轨,在日常业务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开展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制度,以更好地指导管理工作。其次要加强工人的安

全责任意识。工人是建设项目施工活动的一线人员,同时也是安全风险管控的源头,亦是安全事故的主要受害者,因此提升工人的安全责任意识,也是十分关键的风险管理内容。例如,在每日在施工作业前,项目经理部可以将施工工人集合,召开“班前会”并予以安全培训,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可以实时播放一些事故视频,利用这种视觉冲击力的方式,让工人明晰安全风险监管的关键性,继而从根基规避消除安全隐患。

3.6强化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在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开展过程中,安全风险辨识工作是最为基础的步骤,只有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分级工作之后,才可以进行制定实施风险管控,进而保障各项安全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风险管控作业的开展是以危险程度D值确定风险评估等级而确定的,风险等级越高则说明风险防控管理越高。在地铁工程建设项目中风险管控主要负责人为项目经理,而施工现场经理则是风险管控工作的落实者,一线管理工作人员为风险管控的执行者[5]一般将作业风险划分为四级:A(红色,重大风险)、B(橙色,较大风险)、C(黄色,一般风险)、D(蓝色,低风险)。若存在低风险,由岗位、班组引起关注,负责风险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在岗位、班组员工具体落实管控措施若地铁工程建设风险为低风险,则可以直接由一线管理工作人员解决,现场管理经理进行监督;若存在一般风险,由项目经理部施工管理人员引起关注,负责风险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岗位、班组具体落实管控措施;若存在较大及以上风险,由项目经理部项目负责人引起关注,负责风险因素的控制管理,项目经理部相关部门具体落实管控措施。对于重大风险,当风险涉及的作业没有落实相关管控措施时,应停止该项工作若存在中度风险则需要由现场管理经理直接负责,项目经理进行监督;而对于重大风险而言,需要项目经理上报给上一层负责人,进而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总之,只有明确各层次的管理人员的责任,建立分层分级风险管控制度,进而才可以保障地铁工程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安全风险进行分级管理和控制,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和治理,建立并持续改进双重预防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减少和遏制事故的发生,实现关口

前移、超前防范。以上证明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是新时期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建筑施工企业在实行过程中要建立专业队伍,结合现代化技术,使安全事故的预防向科学化、信息化、标准化标准化、信息化转变,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成效,从而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英华.大数据在推进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中的运用[J].上海铁道科技,2018(04):129-130.

[2].双重预防机制安全管理系统[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8,14(11):2. [3]许俊,周莹莹.煤矿双重预防机制系统的设计应用[J].煤炭与化工,2018,41(11):119-122.

[4]张锋.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探讨[J].石化技术,2018,25(11):276+304.

[5]宁彩霞.“双重预防机制”是防范各类事故的有效手段[N].中国黄金报,2018-11-09(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