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时量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
一、积累和运用(共 30 分)
1.【名句抄写】请工整抄写以下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字音辨析】下列词语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酝酿(liàng) .B.着落(zháo) .C.莅临(lì) .
应和(hè) . 棱镜(léng) . 确凿(zuó) .
黄晕(yūn) 咄咄逼人(duō) ..徘徊(huí) 恍然大悟(huǎng) ..倜傥(dǎng) 人迹罕至(hǎn) ..
D.粗犷(guǎng) 感慨(kǎi) 绽开(zhàn) 混为一谈(hùn) ....3.【字形辨析】下列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嘹亮 C.云霄
伫蓄 渊博
花枝招展 淅淅沥沥
翻来复去 B.骄媚 美不胜收 D.分岐
诀别 取决
花团锦簇 小心冀冀
喜出忘外 不求甚解
4.【词语擂台】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长郡双语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开始了,运动场上人声鼎沸,同学们各得其所。操场上的运动员或奔跑,或跳跃,........或投掷,青春在飞扬;看台上的同学们或呐喊,或欢呼,或叹惋,激情在绽放;那不停穿梭着的身影啊,是和颜悦色的老师,是手舞足蹈的家长,是暖心陪伴的朋友。咄咄逼人的广播声一次又一次点燃了大家的热情。身在郡园,....幸福而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A.人声鼎沸
B.各得其所 C.咄咄逼人 D.油然而生
5.【病句诊断】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 )
A.《朗读者》的开场白那流畅的文字直击人的灵魂深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1
B.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观众完成了一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的青少年时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D.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是因为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造成的。 6.【语段探微】关于“阅读经典”的一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①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②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最好的读。最好的书是什么呢?是经典。 ③今天阅读经典,是以此帮助我们思考人生,获得智慧,收获幸福。
④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经典就是“恒常的模范”。 ⑤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A.①③⑤②④ B.③①②⑤④ C.③④②⑤①
D.①⑤②④③
)
)
7.【文化长廊】下列关于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小文去看望小学班主任,一进门就客气地说:“光临寒舍,打扰您了。”
B.老师送小文一本书,小文高兴地说:“谢谢您!定当惠存,不敢怠慢。”
C.作文批改课,小文朗读自己的作文,最后对同学们说:“请大家对拙作批评指正。”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周易》《孟子》合称为“四书”。 8.【名句橱窗】名篇名句默写(共 8 分,每空 1 分) (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不知何处吹芦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 < 论语> 十二章》中谈论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6)《论语十二章》中告诫我们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也要善于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 , 。 9.【实践园地】综合性学习(共 8 分)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来到新的学校,认识新的同学。为增进友谊,使同学们尽快找到知心朋友,长郡双语七年级决定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同学们分组收集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和论述。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2
(1)下面是一组同学收集的有关交友的名言,不符合要求的两项是(2 分)( 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②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③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④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
⑤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2)假如你所在的组负责收集关于交友的成语典故,请你写出两个。(2 分)
例:伯牙绝弦
答: 、
(3)每个人对友谊都有自己的感悟,请你仿照例句写两句话,表达你对友谊的感受。(4 分)
例:友谊是一缕轻柔的春风,让人温暖舒适。
① , 。 ② , 。 二、阅读与鉴赏(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0~11 小题。(共 6 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①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②晁补之:宋代文学家,号归来子。这首诗是诗人漂泊他乡,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③却:退。④枫桥:桥名,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枫桥”。
10.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开头两句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B.这首诗通过描写“叶狐“天寒”“雁声”“霜月”等意象,点明已是暮春时节。
C.作者融情于景,通过孤舟把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表达了漂泊、孤寂、思乡之感。
③
④
②
①
3
D.尾联写诗人放眼望去,在一轮霜月下,看见了久负盛名的枫桥,便决定夜宿于此处,以抒发幽思。
11.人们常说“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中的“避”惊”两个字很传神,请你从炼字的角度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6 小题。(共 12 分)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 “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④
⑤
③
②
①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髡(kūn):古代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②臭(xiù):气味。③孝己:殷代君主高宗武丁的儿子,他侍奉父母最孝顺,后来高宗受后妻的迷惑,把孝己放逐致死。④伯奇:周代的卿士(王朝执政官)、尹吉甫的儿子,侍奉后母孝顺, 却受到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⑤符起:其事不详。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何有高明之君/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二则》) B.故不相答/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C.故不相答/相委而去(《〈世说新语〉二则》) ..
D.足下但因伛为恭/未若柳絮因风起(《〈世说新语〉二则》) ..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例句: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
A.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B.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C.三十而立(《〈论语〉十二章》) D.博学而笃志(《〈论语〉十二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A.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B.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C.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D.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共 4 分) (1)高明之君也。(2 分)
4
译文: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2 分)
译文: 16.元方的回答使客人感到非常惭愧,请简析其中的妙处。(2 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7—19 小题。(共 14 分)
阅读记 李娟
①我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捡到一张旧报纸。闲来无事,就把自己认得的字挨个念了出来,竟然发现它们连缀出一句自己能够明白的话语,大为震动。那种震动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记得,好像写出文字的那个人无限凑近我,只对我一个人耳语。这种交流是之前在家长、老师及同学那里从不曾体会过的。那可能是我最初的一场阅读,犹如小鸡在坚硬蛋壳上啄开的第一个小小孔隙。
②阅读为我打开了通向更大也更亮的世界的一扇门。从此只要是印有汉字的东西,我都如饥似渴地阅读。我的阅读物最大的来源是捡垃圾的外婆拾回家的旧报纸。邻居家则是我最渴望的去处,他家有一个书架,密密麻麻的书籍对我来说无异于阿里巴巴发现的宝藏。可惜他家总是不被允许进入。每年新学期开学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往往不到两个星期,我就读完了整学期的课文内容。
③小学四年级那年我妈开始做收购废纸的生意。所谓废纸,大都是书籍和报纸。怕淋雨,专门腾了一间房子堆积。于是那个暑假我幸福极了,天天从那间房子的窗户爬进去,躺在快要顶到天花板的书山上看书。那才是真正的书山啊!我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左手取本书一翻,不行,往右边一扔;再一本,还行,翻一翻,扔了;下一本,不错,美美地看到天黑……只可惜,我妈的收购生意很快就倒闭了。
④六年级时回到四川,我发现了全城最幸福的一处所在:公园里的租书摊。那可比买书划算多了!于是整个暑期,我每天跟上班一样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那里。夏天结束时,摊位上差不多所有书都被我看完了。
⑤上初中后,学校有小型的图书馆,能借阅到一些文学经典及报纸期刊。此外,帮同学做值日的话,也能借到他们的书看。
⑥全部是毫无选择的阅读,而我全然接受,鲸吞海纳。然而,阅读的海洋中渐渐升起明月。能记得的语句如暗流涌动,认准一个方向推动小船,扯动风帆。而忘记的那些,则是大海本身,沉静地起伏——同时也是世界本身。我想这世界其实从来不曾在意过谁的认可与理解吧。它只是存在着,撑开世界应有的范围。
⑦直到现在,我对阅读也并不挑剔,只要不是特别枯燥,就能看下去。而且以我如今的年龄论,阅读的意义已经不只是汲取养分、增加知识、领略愉悦之类了。看到一本好书固然觉得幸运,遇到烂书也并不排斥。况且烂书带给人的思考空间同样巨大:何以烂?何以不能避免烂?都烂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能令人接着往下看?还有那些没啥天
5
赋的作者,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态度、他们的奢望、他们的努力……历历在目。看多了,也就渐渐熟悉了,理解了,并且原谅了……阅读不但带来共鸣的乐趣,而且带来沟通的乐趣。
⑧对了,之前说的都是少年时期的阅读,那么后來呢?惭愧,后来几乎不怎么读书了,有各种原因。直到这几年才重新开始大量地读。而且,对现在的我来说,阅读这件事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习惯了。什么都是“读”,什么都是学习与获得。世态百相、人间万状,阅读没法停止。我仍稳稳当当行进在当年的航道上,明月已经升至中天。当我再次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总感觉一切才刚刚开始。当年的耳语者还不曾走开,只对我一个人透露唯一的秘密。
(有删改)
17.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 分)
时间 小学一年级 小学四年级 小学六年级 初中 现在 “我”阅读的情节 读旧报纸 躺在书山上看书 ③ ④ 重新大量地读 “我”对阅读的感受或态度 ① ② 风雨无阻 毫无选择 并不挑剔 18.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③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4 分)
我扒出一个舒适的书窝,蜷进去,左手取本书一翻,不行,往右边一扔;再一本,还行,翻一翻,扔了;下一本,不错,美美地看到天黑……
19.请结合原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从小到大都爱阅读?你对现在全民“阅读减退”现象有怎样的看法或感悟?(6 分) 【链接材料】“为什么我家孩子不爱读书?学生住校,回家没有时间读书怎么办?”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这样问,最近有关全民阅读的呼声和讨论很是热闹,各路专家、学者、知名人士对于中国人不肯读无用之书、追求实用而急功近利的阅读、欠缺阅读习惯的现象大加痛斥,真有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很多人发现欧美人在公共场合手捧书本的很多,而几乎见不到中国人。
6
(四)名著阅读(共 8 分)
根据《朝花夕拾》相关内容,完成 20~22 小题。(共 8 分)
【片段1】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片段2】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页,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片段3】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20.以上选段对应的篇目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狗·猫·鼠》——《五猖会》——《二十四孝图》 B.《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C.《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D.《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 2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可以借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和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C.《藤野先生》的“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日本“爱国青年”的丑陋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
D.《狗·猫·鼠》写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22.“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请结合《朝花夕拾》和你的生活体会,谈谈你对儿童教育的看法。(4 分)
7
三、表达与写作(共 50 分) 23.语言表述。(10 分)
长郡双语新一届校本拓展选修课开课了。第一堂课,你来到授课地点,看到了老师…… 要求:描摹选修课老师的外貌和神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字数为 150~200 字。
24.作文。(40 分)
味道是什么?是唇齿间残留的一缕暗香,是言行中凝聚的一丝真情,是品读后悟了的一点哲思…… 请以“味道”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字体工整,卷面整洁;不要在文中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等;字数在600 字以上。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