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主备人 张俊杰 科目 语文 年级 五 课题 词句段运用 辅备人 课2 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誉、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 【学习重难点、关键】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一是引导学生学懂单音节词,扫清字词障碍;二是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课前预设】 1.借助工具书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并从生活中搜集自己或别人身上发生的自相矛盾的事情。 2.思考并分析现实生活中,产生自相矛盾的原因及其解决策略。 学习流程(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一、字词学习 1.字词前测 (1)出示要求会认的字,学生指认并发现不认识的。 吾(wú)盾之坚、吾(wú)矛之利、其人弗(fú)能应...也 (2)出示多音字,据义辨音: ①夫( ),指“成年男子”“丈夫”; ②夫( ),在文言文中用于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和词,学生读写,发现本次学习的重点。 ①多一笔,少一笔:矛(不要漏了第二笔“点”)、盾(下面【课上生成】 是个“目”) ②笔画变化:誉(上半部分最后一笔要变为“捺”) ③笔画组合的协调性:誉(笔画数较多,把握笔画间的长短变化和间距宽窄)、吾(笔画数较少,关注其笔画组合的协调性,确定每一笔在方格中的书写位置) 2.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学习生字词。 二、课文学习 1.学习成语“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2.借助注音、注释,边朗读课文边了解大意,并尝试标出停顿。 预设: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3.借助插图,抓住关键词句“誉”“何如”“夫”,展开丰富想象,练习朗读。 4.抓关键词,理解课文大意。 学法提示: (1)借助注释; (2)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猜测意思。 【合作探究】 1.释词 (1)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对应的双音节词: ①吾盾之坚—坚固 ..②弗能应也—应答 ..③吾矛之利—锐利 ..(2)古今意思相同: ①莫—弗(都是“不”的意思) ②以:“用”的意思。 (1)古今意思不同: ①陷:刺破 ②或:有的人 2.理解课文大意 (1)叙事: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 (2)说理:说话做事要前后照应,不要自相矛盾。 【展示交流】 1.借助插图,抓关键词句,读出画面,读懂内容。 (1)“誉”,读出卖者夸耀他的盾和矛时的得意心理; (2)“何如”,读出围观者质问中所带的嘲讽语气; (3)“夫”,读出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语气。 2.尝试背诵课文。 【达标检测】 1.听写:矛盾、誉、吾 2.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称赞) .◇其人弗能应也。(不) .◇不可同世而立。(存在) .学习要求: ①查阅工具书,了解义项,再联系上下文猜测它们在句中的意思; ②猜测字义,并简单说说理由。 附: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盾坚→不可同世而立←矛利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