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陶瓷造型设计艺术中的忌讳
2024-07-26
来源:乌哈旅游
227 l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总第116期 HUNDRED SCH00LS IN ARrrS 口 文章编号:1003—9104(2010)05—0227—02 论现代陶瓷造型设计艺术中的忌讳 齐彪,邱元红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1) 摘要: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行业“忌讳”,有些在后世的传承中得到了解决,有些则 成为了束缚行业创新与发展的羁绊。“忌讳”也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后人宝贵的财富和垫 脚石,4_e--0_.,会成为壁垒和枷锁。墨守成规者容易因循守旧,敢于突破者往往能够开一代新 风,成为新的里程碑。 关键词:现代;陶瓷艺术;造型设计;忌讳;突破;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Taboos in Modern Ceramic Modeling Design Art QI Biao,QIU Yuan—hong (School of Ceramic Art,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Jingdezhen。Jiangxi。333403) 在陶瓷造型设计艺术的实践中,常常会有一些切实的难 酒,梓师则会处罚制作饮器的梓人。 题。有些在世代传承中得到了解决,就成为了“窍门”,或“绝 活”;有些一时没有能够解决,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条条行业 的“忌讳”。二者在一代代艺人们的实践验证和言传身教下, 慢慢成为了本行业的入门基础之一,通晓了这一层,初入行者 古人原是用大口的尊作为盛酒器,直到唐代的执壶的出 现,才具有了现代壶的雏形。壶的造型空间趋向狭小,以至流 于单调,而又不得不把变化的重点放在装饰纹样上。近年来 受西方茶咖具与现代设计观念的影响,壶的造型变得丰富了 起来,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对“流”的造型的“突破”——变成短 小偏上的嘴,大有“反祖”的倾向,不可避免地损伤其实用的功 能,而几何化设计趋向也导致了亲切感的丧失,所以不久即遭 就可以少走弯路,提早进入下一步的探索。 然而,无论是艺术还是技艺,其创新规律是后人对前人的 突破。这时的“忌讳”,也就成了后人超越前人的突破点之一。 前人的经验是宝贵财富,是后人的垫脚石,但也会成为枷锁或 到了市场无情的淘汰,而不得不仅存留于“概念”的设计中。 二、审美忌讳。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 体。” 所以人类的造物活动一直与审美相伴随。陶瓷设计艺 术的意图首先是通过造型来实现的,造型是基础。古代流传 下来的造型样式,历经岁月的淘洗和历代能工巧匠的改进,可 谓千锤百炼而铸就。不少经典的造型,如观音瓶、梅瓶、玉兰 春瓶、胆式瓶、天球瓶、柳叶瓶、太自尊、将军罐、天字坛、正德 碗、马蹄饭杯等,说达到了“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少”的地步 绊脚石。从此种意义上讲,“忌讳”不仅是设计艺术中的“基础 知识”之一,同时也是阻碍艺术创新的壁垒。所以,对它的研 究与认识,意义重大。在现代陶瓷造型艺术的设计中,“忌讳” 的主要表现为: 一、功能忌讳。中国古代的造物活动是根据不同时期的 不同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造物之初,造物的目的是为了 实用;阶级产生以后,除了实用功能以外,一部分器物转变为 专门的礼器;到了封建社会,器物的陈设功能完全独立了出 来。至此,器物分由实用与陈设两个主要的方向发展,直到今 日。对各自功能的要求也从不懈怠,陈设陶瓷自不必说,日益 工雕细琢,精益求精。实用陶瓷的功能也一直受到重视与强 并不为过。过去的工艺传承方式为师傅带徒弟,一般来说,徒 弟跟在师傅身边五、六年,甚至十几年是很平常的事,所谓“师 徒如父子”,主要是指这种授业模式。师傅的要求极为严格, 虽为手工制作,同种造型却要求出手到位,基本上可以做到视 觉上的整齐划一。相比之下,今日之造型,虽然任性自由,然 而太过随意,加上手上功夫“夹生”,把艺术中的率性演化为一 调,如《考工记》中载:“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 之。”(《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如果把酒爵水平横向,而有余 作者简介:齐彪(1972一 ),男,汉,安徽阜阳人,东南大学文学(艺术学)博士,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美术学,艺术学,设计艺术学。 口 齐彪,等论现代陶瓷造型设计艺术中的忌讳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种潦草。所渭“棱非棱,角非角”,形体之韵美尽失。 古代器物的装饰多为祝愿、祈福、结彩、庆喜、喻教,或述 事(故事)的内容,有比较固定的传承图式,有创新也是在原有 的基础上稍作变动。它们与人们的生活贴得很近,有些流传 了数百年,仍然让人百看不厌。这一方面使得古代人民朴素 的审美精神得以存留,成为后人进行艺术创作的“营养”之源; 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人们对造型本身的忽视,而使造型沦为 依附于装饰的载体。时至今日,无论是在装饰的图式上,还是 什么,而只是如陶醉于圆舞曲中的双人舞一样,协作与投入是 他们的全部世界。装饰正是在这失去所有“意义”之中实现了 真正的自我。 4.装烧工艺。从陶瓷窑炉的发展史可知,几乎陶瓷行业 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窑炉和装烧方法的改进不无关联。从龙 窑、馒头窑、葫芦窑、镇窑,到近代的推板窑、辊道窑、梭式窑; 从有匣(匣钵,内装器物以绝烟尘)烧成到无匣烧成,无不体现 着前人的智慧与艰辛。圣人云“过犹不及”,辛弃疾说“过者为 灾”,事物发展到很“完美”了就会“泰尽否来”。装烧工艺的 装饰与造型的关系上,都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现代设计观 念的介入,极大地拓展了装饰的表达空间,只是这看似一种对 前人的突破,却并不容乐观:不仅装饰的形式感上有严重庸俗 化的倾向,而且连被人们视为“老套”的喻教与述事的意义也 丧失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世多谓前古民醇,工作率 多卤拙,是大不然。古物至巧,正由民醇故也。民醇则百工不 苟。后世风俗虽侈,而工之致力,不及古人,故物多不精。”(卷 十九《器用》)真是见地中肯。 三、工艺忌讳。王朝闻先生有个很好的比喻说:“艺术家 不研究形式美,等于战士缴械。”②可谓入木三分,家伙都缴 了,还能战斗吗?所以,艺术的研究离不开形式美。而形式美 的表达,需要凭借两个元素:美术与工艺。无论多么好的构 思,只有被很好地表达出来才能与人们交流,工艺美术中如果 没有了“工艺”还叫工艺美术吗?“工艺”之于工艺美术,犹如 杯子之于喝水,人们意欲在水而不在杯,但没有杯又如何方便 喝水呢?这里的工艺忌讳主要是指: 1.材料lT艺。材料是基础,从事陶瓷艺术首先要了解泥 料、釉料的性能。有人说“陶瓷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不断挖 掘泥土材料美的过程”,是非常有道理的。泥土之于陶艺家, 正如农具之于农民,枪械之于士兵一样,不操作纯熟是无法实 际应用的。陶瓷泥土具有软、脆、娇、粘的特点,操作不当就会 出现倒塌、开裂、变形、粘连等现象,所以一直以来,受力不均、 受热不均、干燥不均等是陶瓷艺术制作的大忌,然而如果对其 性能的临界点把握得当,即可以化不利为神奇。著名陶艺家 周国桢先生,正是利用了泥土的干燥不均所产生的开裂纹作 肌理,创作出了不少经典的动物雕塑作品。 2.成型工艺。自从“轮制”法出现以后,中国的陶瓷制作 是以拉坯为主的。据考古发掘显示,我国先民开始制陶,至迟 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人们先是采用徒手捏制、泥条盘筑或 泥片成型的方法制作器物,之后借助慢轮协助成型,快轮产生 以后,效率高的拉坯成型渐渐成为主流。所以,拉坯是比较 “年轻”的一种成型方法。由于它所制作的物品具有规整、统 一、高效等特点,曾一度统治了陶瓷器物制作很多年。随着手 工艺的重新被人们提及和重视,古老得年轻了的成型方法又 重新回到人们的实践之中。 3.装饰工艺。现代陶瓷装饰已不再是陶瓷的“后期装潢” 或“另穿外衣”的概念了,它是造型的一部分,装饰即造型,造 型即装饰,二者无法分别开来。造型的过程也是装饰的过程, 肌理、化妆土、色剂、复合釉料等既是造型的元素,又是装饰的 元素;传统装饰技法有如刻、划、戳、刮、切、削、印、贴、嵌、镂、 绘、塑等得到了重新发扬,这时的装饰不再如以前一样要说明 进化,使得制品的“不可知”、“偶然性”等神秘的外纱一层层 剥开来,如果说以前的器物种类少,却有着不同的气质与精 神,那么如今的器物种类丰富,却生得同一副表情。所以,装 烧工艺的改进只能说方便了烧造,提高了生产率,却不能说明 制品艺术性的提升。事实上可能是恰恰相反。 四、观念忌讳。观念即纲领,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现 代陶瓷造型设计的观念忌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物性,即设计的对象。艺术家用作品与世界对话,以审美 打动人。王朝闻先生在《美化生活》中说:“一般说来,工艺美 术不像是进行曲而是抒情的音乐。”⑧如是说,如何做好“音 乐”,又如何使它“抒情”,是衡量艺术家水准的尺码。《礼记》 中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乐记・乐本篇》)所谓“心动”,就是器物的亲切感,是观众 的一种审美反应,“凡是单凭认识到就立即使人愉快的东西就 叫做美”。(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艺术家赋予器物的 能够引起人们愉快反应的物性,就是艺术之美。离开了这一 点,艺术将不复存在。 人性,指服务的主体。艺术设计要有针对的阶层,避免盲 目性,人即市场,不了解人们的真正需求,就无法很好地服务 于他们,也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如果人们总是不能够选择 自己满意的物品,而常常退而求其次,那么久而久之,欣赏力 与鉴别力就会趋同于所能见到的那个层次,这实际上是一种 审美需求的退化;反之,则会在愉悦的享用之中得到提升。马 克思也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 体。”④ 总之,现代的陶瓷造型设计,仍会有很多的“忌讳”,这是 事实。然而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新经验的产生,尤其是 观念的转变,有些“忌讳”也就不成为“忌讳”了,有时甚至成 为一种突破或新的时尚。艺术家应该对此有所敏感,化不利 为有利,效果将事半功倍。如果仅限于前人的桎梏,把“忌讳” 当教条,则很容易如被圈养久了的动物一样,即使有一天打开 圈门,它也意识不到自己是自由的了。 (责任编辑:冯健民) ①马克思著,刘丕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51页。 ②《张道一文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60页。 ③《王朝闻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2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