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密如何读懂《黄帝内经》?

解密如何读懂《黄帝内经》?

2024-04-25 来源:乌哈旅游
解密如何读懂《黄帝内经》?

注:本⽂根据录⾳编辑。正⽂:

中国的古⽂明与世界的其他⽂明对⽐,有两个特点,第⼀个特点是中国留下的⽂字很多,但是实物很少,可是⼤家看看古埃及,留下了⼀⼤堆的实物,从⾦字塔到法⽼的墓室还有随葬品,万神殿等等,全留下了,但是古埃及没有留下多少⽂字。古埃及的⽂化⾥只有神学,没有哲学,更不像中国这样,有⼤段⼤段成篇成篇的理论⽂字,他们没有,⽽中国恰怡相反。中国有⼀堆的⽂字,⽐如说《⼭海经》,这是⼀本书,整个的⼀本书。还有《易经》,《黄帝内

经》,这些都是⼀套⼀套的⽂字体系。但是我们的实物却极少极少。西周时候的实物,除了墓葬以外,什么都没有,地⾯上的好多东西基本上都没有。

第⼆个特点是,中国的这些古⽂字,能读得懂,但是理解起来很难。⽐如《易经》。好多⼈都喜欢《易经》,我也专门研究过《易经》5年,但是⽼实说,我并没有搞懂《易经》。为什么呢?

《易经》分为两部分,⼀部分属于易理,⼀部分属于易术,易理这部分是⼗个⼤传,都是后⼈对易经的理解后,⾃⼰总结出来的,它不是《易经》的本⾝。《易经》本⾝是什么呢,就是⽘辞,可是现在有谁去专门研究⽘辞呢?全国没有⼏个⼈在研究⽘辞,所以现在所谓的研究《易经》,其实和《易经》本⾝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家不去研究⽘辞,⼤概是因为读不懂。为什么这么说呢?查查字典,《易经》的⽂字都能认得,但是理解不了。⽐如说,《易经》⾥的师卦,它是⽤军队⾥的六种形态来标出了六个⽘辞,什么师出已律,师左次,长⼦帅师等等,是读得懂的。如师出已律,字⾯当然可以读懂,军队有要纪律,前后要有次序,但是整个六⽘辞加起来什么意思,它想表达什么?我只能说我不懂。

再⽐如说井卦,同样如此。它⽤井的六种状态来描述了六个⽘。⽐如说井泥不⾷,旧井⽆禽,字⾯上读旧的井台上没有飞禽,这个好理解,因为⼤家都不⽤这⼝井了,⼤家都不去这个井边淘⽶做饭,没有⾷物,所以鸟不飞到这个井台上,这个话是对的,但是整个六个⽘辞加起来,它想表达⼀个什么意思呢?谁能知道呢?这就是中国古⽂化的现状。所以现代⼈对所谓《易经》的研究,都是在研究易理。

再⽐如说《道德经》,⽼⼦写的《道德经》,只有5000多字,可是我们读了2千年,⼜有⼏个⼈读懂了呢?从⽼⼦成书以来,注解的书上了万本。从表⾯上看,哪⼀个注解读起来也都通。可是⼤家⼜都在怀疑,难道⽼⼦就这点⽔平吗?其实,⼤家都是望⽂⽣义。⼤家都不是解的⽼⼦,都是在解读⾃⼰。

读⼗三经有两种⽅法,第⼀种⽅法,叫我注六经,就是我去标注理解六经的内容。这是⼀种态度。还⼀种是六经注我,拿六经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现在很多⼈读⽼⼦就是这样的⽅法,⽤六经来注我。⽤⽼⼦来注⾃⼰。象王蒙的《⽼⼦的帮助》,就是⽤⽼⼦来注他。发表以后,⼤家会觉得王蒙说的也对啊,但是那些是谁说的呢,是王蒙说的,不是⽼⼦说的,他所说的与⽼⼦所说的相距甚远。

举个例⼦, ⽐如说⽼⼦的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不屈,动⽽俞出。多⾔数穷,不如守中。最后⼀句,多⾔数穷,不如守中啥意思呢。

现代⼈怎么解⽼⼦的这句话呢,有⼈把⽼⼦理解成狡猾狡猾的,⽣活哲学有多⾼啊,他说沉默是⾦。字⾯上看这是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所以这句话是⼀般⼤家的理解就是对的。那么这句话对不对呢?从⽼⼦的上下⽂来理解,这句话这样理解当然不对。⽼⼦在第五章⾥,重

点讲⽣死相循这么⼀个道理。什么叫⽣死相循呢?就是⽣是合理的,死也是合理的,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合理,死也合理。⽼⼦最后总结,多⾔数穷,不如守中。如果理解为⽣活哲学,沉默是⾦,那就太搞笑了。这句话的本意是,天地⾃有运⾏的法则。⼀个⼈穷也好,富也好,⽣也好,死也好,都是⾃然之事,不要横加⼲涉。⼀旦横加⼲涉,就离道越来越远。所以对修⾏⼈来说,不⼲涉才是最⼤的慈悲,才是天地应该有的⼀种状态。这句话结合上下⽂,重点在于不⼲涉,对任何事情不⼲涉,这才是⼀个修道的⼈应该取的态度。

所以,⽼⼦的五千⾔,我们读了2000年,也并没有真的读懂。所以中国古⽂字特点,读得懂,理解起来很困难。《黄帝内经》也是这样。查查字典,《黄帝内经》每⼀句话都能通读下来,但是整篇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那就差别⼤了去了。

所以如何去读黄帝内经?我觉得有两点应注意。

第⼀,要把《黄帝内经》放在它那个时代背景下去读,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点。

我们从⼩到⼤接受的教育,以及这⼏⼗年我们头脑⾥所形成的东西,与《黄帝内经》当时的时代思想、⾔⾏相距甚远。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在读《黄帝内经》时,读⼀读就感觉对不上,就会产⽣疑问,科学不是这样讲的嘛。所以全都是拿现代我们这样的知识套《黄帝内经》,这样怎么能读懂呢?

举个例⼦,现代医学与中医⾛的是两条路,现代医学是⽤科学提纯制剂的⽅法来制作药物,可中医是⼀⼤堆药混杂在⼀起,共同起作⽤。在这⼀堆药中,你如何区分哪个是有效成份,哪个不是有效成份呢?

⽐如中药都都是复⽅,如⼭楂,⼀味药就有70多个化学成份,你能知道是哪⼀个在起作⽤呢?这是中药应该有的⼀个态度。现代很多⼈都认为只要把中药的有效成份提取出来,中药就照样能有⽤。这样的思想下,就发明了很多注射液,如刺五加注射液,葛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都在市⾯上使⽤。但是在使⽤的过程中,⼤家发现,这些东西有70%都有不良的反应,后来国家发了好多⽂,很多药就被禁使⽤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注射这个东西是中药的给药途径吗?不是,中药的给药途径只有两个,⼀个是汤剂,⼀个是经络。现在你给它注射进去,整个给药途径就变了,能有效吗?能不治死⼈吗?所以⽤这样的⽅法去理解中医,是不正确的。在这种思想下搞中西医结合,搞了⼏⼗年,⾄今没有看到能拿得出来的成就。所以不能⽤现代⼈的思想、逻辑去读内经,⽽应该从另⼀个⾓度,放到内经它所在的时代的背景之下去读。

在这个思想下,我再问⼤家⼀个问题,⼀种医学的出现,是当时的⼈对⽣命的理解做为基础的,这点是不错的,那么《黄帝内经》成书的那年期间,⼈们是如何理解⼈的呢?

我告诉⼤家,那个时期的⼈都认为⼈是有灵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个崇拜灵魂的民族。死⼈,⿁,这些都是⼈们所崇拜的对象。所以中国⼈民间宗教⾥,有两重崇拜。⼀个是天崇拜,⼀个是祖先崇拜。天崇拜,我们这⾥暂时不讲,说⼀说祖先崇拜。 就祖先崇拜⽽⾔,崇拜的是什么呢,是祖先的⾁体吗?不是,是祖先的那个灵魂。灵魂不死,这是牢牢根植于中国⼈脑海⾥的⼀个思想。所以,我们道家讲神,中国⼈并没有神。中国的神都是死去的⿁,⼤的⿁就变成了神。⽐如孔⼦,孔⼦本来是⼀个⼈。孔⼦死去了以后,灵魂变成了神,⼀般⼈死了就是⿁。所以中国⼈,在脑海⾥是这样想的,⼈是有灵魂的。在当时创造内经的时候,中国⼈也⼀定是这样想的。在这个思想下,创造的医学,会不会包含当时这样对⽣命的理解呢?我觉得会。

但是现代⼈有⼏个⼈会从这个⾓度去理解内经呢?如果不能从这个⾓度去读内经,⼜凭什么读懂内经呢?这样与《黄帝内经》就像是隔了⼀道墙。所以如果要读懂《黄帝内经》,⼀定要结合古代的⼈们对⽣命的看法来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内经。

第⼆,要读懂内经,还不能只把内经放在中国的背景下,还要把内经放到世界的⽂化和背景下去读。为什么呢,印度有⼀本书,叫《奥义书》,这个书很神,西⽅⼈认为它是所有哲学的起源。它是⼀个⽂集,⼀共有105篇⽂章。它就是讨论世界的起源,⽣命的本质和怎么去修⾏等等这些问题的。这个书出现在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800元,最晚截⽌的时候是公元前800年。⽽我们《黄帝内经》成书的时候到了东汉了。《奥义书》⽐《黄帝内经》成书早很多年。为什么我们要讲《奥义书》呢?因为《奥义书》⾥有很多中医的内容。

⽐如说,中医讲肾主⾻,开窍于⽿。这个思想在《奥义书》⾥就有。再⽐如说经络,内经⾥讲⼈体有12条经络,奥义书⾥讲有14条经络。多出两条经络叫什么呢,⼀条叫喜脉,⼀条叫多脉。这个喜多两脉和中医⾥的任督⼆脉相似。如加上任督⼆脉,中医也是14条。所以说中医仅仅是中国的吗,不是。

如果把眼光放⼤,在早期的⼈类⽂化当中,在不同的⽂化点上也发现中医的痕迹。所以如果想要真的读懂《黄帝内经》,要好好读⼀下《奥义书》。还有⼀本印度的医学书,叫《千叶集》。这个书⾥有⼤量的中医的思想。它们的这种关系,我们不去详细论证它,但是看出中医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可以从这个⾓度去理解《黄帝内经》。

最后⼀点,读懂内经,要有⼀个整体观。整体的价值远远⼤天局部。⼏千年来,⼤家读内经都没有读懂的⼀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个整体观。总是把《黄帝内经》零敲碎打,今天你解⼀点,明天他解⼀点,解来解去,局部的价值也没有显现。所以不把握整体,必然也会丢失局部。

我读古书常有⼀种⽆奈的感觉,中国⼈有那么多的好东西,成系统的⽂字,读得懂的⼈太少。这是因为中国⼈缺少⼀种好的思想,⽐如说道家,道家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可以这么说,对⽣命领域的探索,全世界范围⾥道家做得最彻底,⽐西⽅的炼⾦术强得多,有很多的前辈都做了⽆数的努⼒,可就是⽆法把这些东西上升到合理的理论的⾼度。

前⼀段时间,去⽩云观,我也和道家协会的会长谈起这个问题,道家的东西绝⼤多数还处在于农村的阶段,是⼀块块的原⽯,⽽不是⽟器。《黄帝内经》也是这样。两千多年来,我们没有从内经⽂字中总结出⼀种思想,这是⼀种极⼤的遗憾。所以中国⼈缺少⼀种从⽂字到思想跃升的能⼒。中国⼈喜欢听⼤珠⼩珠落⽟盘的声⾳,却不知道把珠⼦穿成项链。要知道项链的价值远远⼤于珠⼦。

我曾写过⼀篇⽂章《⽐尔盖茨和糖葫芦》,我们看到了⽐尔盖茨发了⼤财,却不知道我们与他的差别并不⼤。我打了⼀个⽐⽅:我们都是开⽔果店,你店⾥有什么,我也有,⽔果品种差不多,所以⽣意不好做。可是⽐尔盖茨最后发了财,因为他找到了⼀个⽵签。他把⽔果穿成了糖葫芦。正是有了这个⼩⼩的⽵签,⽔果还是⽔果,他却可以把⽔果想怎么穿就怎么穿。他改卖糖葫芦,发了⼤财。我们与⽐尔盖茨的差别就是这个⼩⼩的⽵签。这个⽵签是什么呢,这个⽵签就是思想。没有思想就是死路⼀条。那么思想是从哪⾥来的呢?思想⼀定是产⽣于整体,⽽不是产⽣于局部。

所以读《黄帝内经》⼀定要有整体观。要从整体去理解,⽽不是着眼于局部,只要整体读通,你就是⼤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