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型性是指人体细胞或组织的亚型在临床及病理上的差异,一般认为至少有20种。如果细胞的亚型分类中有多个诊断结果,称为异型性分类复杂。由于各研究单位条件不同,同一种细胞或组织的亚型分类也可能不同。异型性分类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 异型性大小取决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致病因素越强,异型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例如同样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有的患者病变很小,骨髓象呈全部细胞减少,即为异型性极小。有的病变仅限于某些类型的造血细胞,骨髓象中呈大量不同细胞亚型增生,即为异型性较大。病程长、骨髓病灶广泛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其骨髓象呈不同程度的慢性白血病样改变,其异型性表现为高度异型。某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外周血中可见自身抗体,血清中亦可查到溶血指标,血涂片中常见异形淋巴细胞,亦为异型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外周血细胞形态均匀,无异型性表现。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异型性表现为红系增多、粒系明显减少。
若分类标准明确而又符合统计学原则,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制订治疗方案、估计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当缺乏分类标准或分类标准不够完善时,就需要用一些经验方法来弥补。目前应用最广的是根据病理形态特点和细胞化学染色所进行的分类方法,即按常规的病理形态特征和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将造血系统细胞的某些形态和染色特点,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以确定是否为造血系统细胞。按常规方法进行
- 1 -
分类,仍可划分出多个亚群,且有相当一部分类型存在病理形态和组织化学染色方面的交叉,这对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而当各种因素未明确时,一般应采用根据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的分类方法,即根据临床特征或资料进行分类。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临床症状,对有阳性症状的患者才作细胞学检查。至于年龄、性别、种族、居住地区等都可作为参考。采用何种分类法取决于不同研究者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如病情轻重、感染、药物等影响下,患者中常会出现混淆或误诊,对此要注意鉴别。细胞学检查本身具有局限性,应与其他辅助检查相互配合,全面掌握。分类后所得到的诊断,只代表其可能性大小,并非绝对,因此要密切观察和动态随访。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