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2024-04-19 来源:乌哈旅游
中国传统文化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至今已经五千余年,可谓是灿烂辉煌,如若繁星.可以这样说,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这灿烂的文化,中国饮食亦是如此.

中国文化讲求的是天人合一,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人与自然要和谐,亦或是和合作.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曲师大一位教授所著的书<合作学>.他在书中阐述的观点就是,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你想适应这个社会,并在这个社会中很好的生活下去的话,你就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当时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2000年的时候,书中所阐述的观点,比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创建和谐社会更具有实际意义. 话题有点远,继续回到饮食上来.

中华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林语堂《吾国吾民》一书中说,西方人对待吃,仅把它看成是给机器加油料,而中国人则视吃为人生至乐。

中国饮食走向世界。

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A.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

B.行为层次,包括烹饪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

C.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农业的发展是饮食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

饮食与农业有密切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何谓“农”?班固《汉书·食货志》:“辟土植谷曰农”,此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狭义农业。其实,我国古代并不仅限于此,而是注意到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今天所说的农、林、牧、副、渔都得到发展。在距今6000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蔬菜就已开始种植。西安半坡出土的一个陶罐中就盛有芥菜、白菜种子。夏、商、周三代畜牧、园艺都有一定规模发展。战国时成书的《管子》常常将五谷(黍、稷、麦、菽、麻)和六畜(猪、牛、羊、马、鸡、狗)、“桑麻”并提。当时粮食、园艺、畜牧收入之比为60:20:20,这还未包括桑麻渔采,可见是多种经营。

汉代出现了“人丁兴旺,牛马布野”的繁荣景象,因战争需要,西汉政府对畜牧,尤其是养马非常重视,武帝还不惜动用武力掠得了西北大宛汗血马。魏晋以后,水稻在南方普遍种植。唐代我们今天所有的作物除番薯、烟草等少数作物外其余都有,尤其植茶发达,“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产生了一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养鱼业也比较发达,岭南还出现了稻田养鱼。明清以后,农业更加细密,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农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嘉湖一带真正实现了结合。农谚云:“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 在我们自己发展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作物品种,有粮食,也有蔬菜佳果:据统计,仅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巴旦杏、齐墩果等许多种。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粮食作物有:番薯(红苕,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入欧洲、东南亚。1953年,居住菲律宾的华侨陈振龙冒着巨大危险,冲破西班牙殖民统制者“严禁甘薯外销”的禁令,将薯藤秘密地缠绕在航船揽绳上,表面涂上污泥,躲过检察,先在福建种植成功。

17世纪,大科学家徐光启因父丧居上海,在上海郊区引种成功,徐还专门写了《甘薯疏》,总结种红薯的13种优点),玉米(苞谷,16世纪从东南沿海或西域传入),花生(原产美洲,16世纪初从南洋群岛引入),马铃薯(土豆,原产于美洲,清前期从南洋传入。山西农谚云:“五谷不收也无患,只要有二亩山药蛋。”)。明清时期从海外引进的蔬菜品种有:辣椒,番茄(来自西蕃,故名),菜豆,甘蓝,向日葵(17世纪从南洋传入),花菜(欧洲种,光绪时传入)。发展到今天,我们已有160多种蔬菜品种,在世界上首屈一指。外来作物的引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内地的菜肴品种,改善了作物品种结构,丰富了物质生活,饮食文化。

2.饮食的结构是谷食多,肉食少

饮食结构即配餐方式,指饮食中主食、副食、饮料的搭配方式。饮食结构受经济发展、民族习惯、社会变化、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影响。尽管长期以来有北人嗜葱蒜、蜀湘嗜酸辣、粤人嗜淡食、江浙嗜糖食的习俗,但几千年来,汉民族基本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其它肉类、蔬菜瓜果为副食的饮食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这与西方以肉食为主,无主副食之分迥然不同(我国西北、北方少数民族以肉食和乳酪为主)。这种饮食结构符合营养卫生原则。肉固然好,但谷物、蔬菜甚至野菜中都含有肉所没有的营养成分。中医认为酒肉肥甘是烂肠腐胃之物。

我国古代十分重视食品的加工。如先秦时的谷物主要是粒食、豆饭、麦饭等。石磨出现后的面食,易消化、吸收。用面粉可以制成饼,通过发酵可以做成馒头、包子等多种食品;再如大豆由粒食到磨成浆作成豆腐就是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豆腐是汉代淮南王刘安在炼丹过程中发现的。据研究,大豆粒食蛋白质吸收率只65%,做成豆腐后可达92%到96% [小康16项指标到2000年3项未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85%,农村卫生保障80%,人均蛋白质摄入量90%(73克)]。豆腐可做多种菜,老少皆宜 ,今天已是天下何人不食君”。日本人格外推崇。 3.饮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完善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饮食著述占有一席之地。《汉书·艺文志》上就有《神农食经>>七卷,记载了先秦的饮食烹饪经验;魏晋南北朝及其以前的有关著述不下数十种,仅以《食经》命名的就有五部;《齐民要术》是一部百科全书,也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集大成。它谈到了食物的储存、酿造、加工、烹饪,全而系统地论述了饮食生产的整个过程。《要术》既考虑到皇帝贵族“烤乳猪”等高档菜肴,也更多的考虑到平民百姓的中低档荤素菜之需:唐宋以后,北方的饮食技法伴随着大运河的浆声帆影传到南方,反映南方饮食烹饪技术的著述越来越多。北宋高僧赞宁《笋谱》专门介绍竹笋的采食方法,强调要吃出笋之“本味”。他自己的食法是:在竹林里取鲜笋和山泉水,用笋皮慢慢煨熟,坐在林中享用,认为如此才能吃出“本味”、“真味”。南宋林洪《山家清供》一书记述了山区居民的饮食原料和制作

方法。重点介绍蔬食,从箩卜开始共包括栽培作物,烹制方法40几条。“涮兔肉”最早见于此书,后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涮羊肉”等。

明、情以降,天灾频仍,饥民失所。出现了好多救荒著作。如明宗室周定王朱橚的《救荒本草》收录了数万种植物,并绘有图,指出其可食部位及如何食用。作者说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百姓在饥饿时,无选择的吃一些野生植物而中毒。李时珍《本草纲目》也对许多野生植物的可食与不可食加以分析说明,以避免误食中毒。 4.传统饮食食谱丰富,烹饪风格多彩

别说《红楼梦》、《诗经》、《楚辞》记载的食单就可以开一个不小的宴筵,《离骚》、《招魂》中的食单也是可以开一个筵席。汉代保留下来的食单有三张(一张见牧乘《七发》,二张见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传统饮食讲求色、香、味、形俱佳,食器制造要求“雅丽”,传统饮食常伴有音乐,舞蹈,这些讲究都极具美学价值。到明清时,食品制作非常精细。如《红楼梦》记贾府的一道小菜“茄鲞”制法:嫩茄子去皮,切成丁,用鸡油炸过,加入鸡脯丁、香菇丁、新笋丁、磨菇丁、五香豆腐干丁、各色干果丁,用鸡汤煨熟,香油收汤,加酒糟油拌匀,放入瓷罐封严,吃时将鸡脯肉炒熟与之拌匀。

由于地方习俗、地理环境等差异,在漫长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人们所公认的八大菜系:

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皖菜。

另外,中国节日饮食也非常讲究。大者如:除夕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腊八的腊八粥,不仅各具风味,且包含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也是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提的一朵奇葩。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下几种传统饮食

宫廷奶酪

北京宫廷奶酪曾是在元、明、清三朝皇家独享的宫廷小吃。原味的宫廷奶酪“浓、稠、凉、细、滑、香、甜”,用瓷碗装着,倒过来还能做到“纹丝不动、一滴不洒”!现在,这小小一碗奶酪大概8块钱一碗,品质、品味儿都不错!

佛跳墙是福州传统的名菜,至今有100多年

历史,也是清宫满汉全席中首推的美味。皇家佛跳墙以刺参、广肚、鱼翅、鲍鱼、瑶柱、鸽蛋、火腿、蹄筋、鸡鸭等20多种山珍海味为原材料,加骨汤、绍酒、白萝卜球等辅料和多种百年不变的香料精工调配,再以荷叶密封于酒坛中,用文火煨制而成。味道荤香醇厚,鲜美绝伦,浓香醉人。据说,道光年间几个秀才品尝这道菜后,发出“坛起菜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感慨,才被正式冠以“佛跳墙”之名。据说,毛主席当年就特地去福州品尝了这道菜。

二.中国传统酒文化

中国酿酒、饮酒的历史十分久远。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豪放气质的流露、体现出道家不拘于物、心随意造的浪漫气息。一些儒者将酒与茶比,认为茶是“始于礼”、“终于礼”的理想修养方法,而酒则是“始于礼”而“终于乱”的祸根所在。

传说酒的发明者是杜康(一说仪狄),时间大约在四、五千年前。最早的酒是果酒,由野生水果自然发酵而成。春秋战国时期,多种祭祀、会盟、庆典、外交活动盛行,大量的酒类需求更刺激了造酒业的发展。西汉时期酒类主要是谷物压榨或酿造酒。晋代出现了药酒,不仅风味独特,且具有医疗保健效果。唐代出现了烈性烧酒,即蒸馏酒,酒精含量可高达65°,而同期他国无一超过11°,到元时,中国现存的酒类大都已经出现。

酒之分类向无定规。习惯上分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露酒、啤酒,再加疗疾健身的药酒: 黄酒——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酒。色泽黄亮,香气浓郁、富含氨基酸、舒筋活血、促脾补胃。名品如绍兴酒,即墨老酒,沉缸酒等。

白酒——高度酒,大多在40°--65°,最高可达67°,一般以香型分类:酱香型以茅台为代表,浓香型以五粮液、泸州老窖为代表,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米香型以桂林三花酒代表。董酒、西凤酒属特殊香型。

葡萄酒——果酒类。按酿造方法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按口味分甜型、半甜型、干型、半干型四类。现以法国产最为著名,我国的长城、张裕葡萄酒也颇有影响。将葡萄酒蒸馏后的酒液放入橡木桶中存放一定时间就是白兰地,我国在唐代已开始酿制,它酒精度适中(40°左右),有独特的脂香、清香,后味绵长。烟台生产的金奖白兰地为我国名品。

果酒、露酒——前者以各种水果酿造,后者以植物的花、茎、叶入酒酿造。四川红桔酒、广柑酒,辽宁苹果酒,黑龙江“三梅酒”都是果酒中的杰出者,长白山五味子酒,山西杏花村竹叶青酒,广州五加皮酒都是露酒中的精品。

啤酒-----舶来的低度酒,近年来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其特点是营养丰富、口味醇和、清爽。

药酒更是五花八门。 三.中国传统茶文化

茶,原产我国川、滇两省,最初被作为药、菜用。西晋时成为接待贵宾、修身养性的媒介。南北朝时随佛教的流传饮茶成为祭祀神灵的高雅之物(今之填箱,上梁,死人皆用)。唐时饮茶文化达到巅峰时期,唐人陆羽总结成《茶经》三卷,使饮茶从单纯的消食解渴上升为一种艺术——“茶艺”。陆被后人尊为“茶圣”、“茶神”。宋代的茶肆更是遍布城镇,时四川谚云;“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茶大致可分为六类:

绿、红、乌龙、白、花、砖(紧压)茶。

绿茶——六类中历史最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名品若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产于四川蒙山香火鼎盛之地,据传说一年只采365片芽叶专供皇帝祭天、祖之用。“蒙山顶上茶”与“扬子江心水”并称“双绝”)、庐山云雾茶、黄山毛峰等。我市商南、镇安、山阳之茶亦此类。

西湖龙井

碧螺春

红茶——全发酵茶。起源于明中叶,最为国外嗜茶者所爱。名品若祁门红茶,多供出口。 乌龙茶——介乎绿、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其特点也介乎二者之间。名品若福建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台湾乌龙等。其中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据传只有四株茶树,生于深山峭壁,每年仅产8两新茶,极为珍贵。

白茶——由采自福建的白茶树嫩芽尖加工而成,色白如银,素雅甘凉,历来为宫廷贡品。名品如“白毫银针”等。

花茶——出现于明、清之时,用鲜花与茶叶加工制成,使得茶、花之香交相辉映。 紧压茶——用粗大茶叶枝梢或绿、红茶叶末为原料,调制蒸压成不同形状。质地坚实,久存不变质,价格低廉。

另外,近年生活节奏加快又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此只形式而非一类也。

茶具以瓷器、紫砂陶具为上品。瓷器中景德镇的白瓷最好。陶具乃品茶圣器,其特点是古雅、保味、不烫手。

冲泡方法也十分悠关。古人是煮茶,最强调水温火候。陆羽说刚沸腾时为好,过则水老,有损茶香;现代饮茶是冲泡,茶不同所需水温不同,一般80°左右为宜,泡3分钟,壶不加盖。

饮茶很讲究环境。一般说来,名人饮茶喜在竹下、林间、花前、雪后。普通人多在茶坊、茶楼。宋时茶坊已使用鲜花装点,挂名人字画,兼卖酒,有音乐伴奏。无论林间还是

茶楼,真正的茶客都讲究“品”茶而非“喝”茶。明代有品茶“十三宜”、“七禁忌”之说,对饮茶时的条件、设施、心情都有要求和讲究。认为“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红楼梦》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妙玉说“一杯是品,二杯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品”追求美感,不求数量,必求质量,止渴次,精神愉悦主;“喝”则相反,追求快感,生理需要;“品”用时长,“喝”用时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