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
对应学生用书P41
走近作者 苏轼(见《留侯论》) 相关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苏轼游览了黄冈附近的赤壁后,写下了《赤壁赋》,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作《后赤壁赋》。
是岁 十月之望, 步自雪堂, 将 归于临皋。望:农历每月十五
这年的十月十五日,从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亭去。日。于:介词,到。二 客 从 予, 过黄泥之坂。两位客人伴随着我,经过黄泥坂这段斜坡。
霜露既 降, 木 叶 尽 脱。 人影
霜露已经降下了,树木的叶子全部脱落。人影清清楚楚显 在地, 仰 见 明月。坂:
露在地上,仰头一看,已经升起团圆的明月。斜坡。
顾而乐之, 行歌相答。 乐:意动用
我们看得高兴,于是你唱我和地边走边唱起来。法,以之为
乐。行歌相答:边走边吟诗唱和。
已而 叹 曰:“有 客 无 酒, 有酒 无一会儿,不觉叹气道:“有了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 肴,月 白 风清, 如此 良 夜 何?”已而:有菜肴,月色银白微风清和,怎样打发这美好的夜色呢?”不久。客 曰:“今者薄暮,举网得 鱼,巨口细鳞,状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了些鱼,大嘴细鳞,样子好
似松江之 鲈,顾 安所 得 酒乎?”薄:迫近。举:撒。顾:
像松江的四鳃鲈,可是到哪儿搞到酒呢?”但是,可是。安所:哪
里,什么归 而谋 诸妇。妇 曰:“我有 斗酒,藏之地方。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起来已经
久矣,以待 子不时之 须。” 不时之须:临时
很久了,预备着您临时有意外的需求。”的、意外的需要。
于是携 酒与鱼,复游 于赤壁之下。 江 流 有于是带着酒和鱼,又到赤壁之下游览。江水奔流空谷传
声,断岸 千尺。山 高 月 小,水 落 石 出。声,高岸显得峭拔直立千尺。山显得更高,月亮却觉得更小,水位降低礁石露出。
断岸:江岸曾 日月之几何,而 江山峭壁陡立。才过去了几月几日啊,可是江山
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 衣 而上, 履 巉 岩,披 蒙 茸。的面貌已经不认识了。我就撩起衣服,登上高岸,踏着陡峭的冈陇,拨开着葱茏的草丛。
乃:就。上:动词,登上。踞 虎履:踏。披:拨开。蹲在像虎
豹, 登 虬龙。 攀豹的山石上,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爬上了老鹰 栖 鹘之危巢,俯 冯夷 之 幽宫。盖宿栖的险峻的巢穴,俯身窥看那水神深藏的水晶宫。上这些地 二 客 不能 从焉。踞:蹲。划然长啸,草木方时,两位客人已不能够陪从。危:高。一声长啸,草木簌簌震动。 山 鸣 谷 应,风 起 水 涌。予亦震动。四山齐鸣而深谷回应,风忽然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 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 乎其 不可久留也。划然:形容长
觉暗自伤悲,悚然惊恐,浑身寒森森地不可久留。啸声。划,象
声词。悄然:忧伤的样子。反而登 舟, 放乎 中 流,听其凛乎:恐惧的样子。回身登上船头,任其在江心漂流,让船儿
所 止而 休焉。反:同“返”。听: 时夜 将半,四愿在哪里停就在哪里停泊。听凭,听任。这时夜已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 鹤,横 江 东 来,翅顾寂寥,恰巧一只孤零零的白鹤,横穿江面从东面飞来,翅膀
如车轮,玄 裳 缟衣, 戛 然长鸣,掠 予 舟 而西 也。大如车轮,好似穿着白衣黑裙,“戛戛”地长叫着,掠过我的船头朝西飞奔。
适:恰巧。 东:作状语,从东边。玄:黑。裳:下裙。戛然: 象声词。缟:白色的丝织品。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须臾客 去,予亦就 睡。 梦 一道士,不一会儿客人告辞而去,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 羽 衣 翩 跹, 过临皋 之下, 揖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予 而言曰:“赤壁 之游乐乎?”须臾:一会儿,时间短。
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羽衣:道袍,名词用作
动词。翩跹:轻快飘动的 问其 姓名,俯而不 答。“呜呼样子。揖:拱手施礼。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
噫嘻!我知之 矣, 畴昔之夜, 飞 鸣而过我者,非 子也耶?”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
畴昔之夜:昨夜。道士顾 笑, 予亦 惊悟。悟:同“窹”。
睡醒。非:表否定判断。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
开户视之, 不见其 处。
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文意感知
全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
思维导图
起雅兴而游―→乐历幽景而恐―→悲
一、通假字 1.反而登舟 .
适孤鹤而梦
―→悟
梦道士而惊
对应学生用书P42
同“反”,译为“返回” 同“窹”,译为“睡醒” 同“需”,译为“需要”
2.道士顾笑,予亦惊悟 .3.以待子不时之须 .二、古今异义 1.曾日月之几何 ..
古义:没过去多久 今义:几何学 2.以待子不时之须 ..古义:随时 3.予亦悄然而悲 ..古义:忧伤的样子 三、一词多义
今义:悄悄地
今义:常常
①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迫近.②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轻视,鄙视.
1.薄③门衰祚薄《陈情表》 浅薄.
④如履薄冰 与“厚”相对.
③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2.顾 顾念,顾惜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拜访,探问.
⑤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反而、难道
①攀栖鹘之危巢 高.
,犹累卵也《韩非子》 危险3.危②其君之危.
坐《赤壁赋》 正,端正③正襟危.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看.②顾安所得酒乎 但是.
孤鹤 恰好①适.
4.适
②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到,往.
而儿醒,大啼《口技》5.既③既.
与“而”连用,意思是不久④肴核既尽《赤壁赋》 副词,全.
①将归于临皋 介词,到.②复游于赤壁之下 介词,在.6.于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介词,对.
④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介词,由于..
①霜露既降 副词,已经.②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进学解》 动词,尽、完.
①顾安所得酒乎 语气词,表疑问,呢.
中流 介词,相当于“于”,在 7.乎②放乎.
其不可久留也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③凛乎.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横江东来 .
从东面
(2)名词作动词 ①摄衣而上 .②掠予舟而西 .③履巉岩踏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顾而乐之 .状语后置句
(1)步自雪堂。(正常语序应为“自雪堂步”)
(2)复游于赤壁之下。(正常语序应为“于赤壁之下复游”)
对……感到快乐
向上爬 向西飞
五、文言句式
]
对应学生用书P43
1.结合《前赤壁赋》思考,《后赤壁赋》的写作形式,描写的地点,描写的景色,写作重点,抒发的情感。
明确:
写于同一年,相距三个月 形式 地点 景物 《前赤壁赋》 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 黄州赤壁(限于舟中) 字字秋色,实景 谈玄说理,虽则有乐有悲,但乐重点 观旷达存焉,变不变之辩证,清风与明月之所共适。 情感 2.作者夜游赤壁,其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
乐观豁达 《后赤壁赋》 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 黄州赤壁(主要写岸上) 句句冬景,侧重叙事写景 亦实亦幻,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道士化鹤梦境,照应前赋羽化登仙虚幻故事,抒发超脱之情。 孤怀苦闷、虚无缥缈
3.作者为何在登高后又“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明确: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态度,顺乎自然,懂得自我解脱的心理特性。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4.文中“鹤”“道士”分别有什么特点?苏轼最后写梦境有什么作用?
明确: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含蓄表达了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写法鉴赏 1.形散而神聚
全文以重游赤壁为线索,以景迁情变来谋篇布局。篇首对游前的叙述,篇中的横空孤鹤,篇末梦中的道士,这些细节的插入,看来似乎与游赤壁关系不大,好似节外生枝,其实是散而不离主旨。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思想是复杂的,儒、佛、道杂糅。从作者一生来看,当他仕途顺利时,他以儒家“入世”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当他被贬官身处逆境时,则以佛家“出世”和老庄的“避世”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和写作。作者写此赋时的心情是苦闷的,因而借孤鹤喻己,借羽化的道士寄托“出世”之感。作者是用象征的手法,体现文章的主旨的。
2.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横空掠过的一只孤鹤,梦幻中出现的羽衣翩跹的道人,都是作者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虚构出来的。作者的这种浪漫主义写法,是受《庄子》影响的结果。清代李扶九编选的《古文笔法百篇》一书中,评解此赋时说:“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南华》,即《南华经》,就是《庄子》。
素材挖掘
苏轼再游赤壁,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寂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平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等,真是妙不可言。
[应用角度]
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像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生活、兴趣、情感中的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这则材料可以用在“自然山水与人的性灵”“思想的高度”“快乐与忧伤”“人生况味”等作文中。
对应学生用书P117
(时间:40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安所得酒乎 .B.适有孤鹤 .D.顾而乐之 .
C.掠予舟而西也 .
顾:副词,不过,只是 适:正好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解析:选D D项,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谋诸妇①归而.A.
②予乃摄衣而上.①状似松江之鲈.B. ②攀栖鹘之危巢.
其不可久留也①凛乎.C.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赤壁之下①复游于.D. ②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解析:选B B项,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修饰。C项,①介词,……的样子/②介词,在。D项,①介词,到/②介词,在。
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行歌相答 .
B.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履巉岩,披蒙茸 .D.横江东来 .
解析:选D D项为名词作状语,A、B、C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C.曾日月之几何 ..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D.梦一道士,羽衣翩跹 ..
解析:选C C项,“几何”古义:多少;今义:数学的分支学科几何学。 5.下列句子与示例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示例:盖二客不能从焉 A.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C.复游于赤壁之下
B.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D.划然长啸,草木震动
解析:选B B项与例句均是省略句。A项是一般句式,C项是状语后置句,D项是被动句。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3分)
译文: (2)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4分)
译文: (3)开户视之,不见其处。(3分)
译文: 答案:(1)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部脱落。
(2)我也不觉暗自伤悲,悚然惊恐,浑身寒森森地不可久留。 (3)开门一看,却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二、能力拓展(22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看松庵记 宋 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 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之可茹 .B.皆竞秀献状 .C.被鹤氅衣 .
茹:吃 秀:开花
被:通“披”,穿着
②
①
D.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
狎:接近
解析:选B B项,“皆竞秀献状”是描写东、西、北面的山峰的,显然“秀”解释为“开花”不对,应是“美好,秀丽”的意思。A项,“含辛茹苦”“茹毛饮血”中的“茹”都是“吃”的意思,据此推断“采之可茹”中的“茹”为“吃”的意思,该项正确。C项,“被”可以联想“同舍生皆被绮绣”“将军身被坚执锐”等句,推断C项正确。D项,“狎”可以联想“稍近,益狎”,解释为“亲近而不庄重”,不过这里说章君看不起世俗之人的搅扰,不愿与他们接近,因此解释为“接近”正确。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号之为“匡山”人因.A. 不如因善遇之.饮可挈尊罍而.C. 不助五国也与嬴而.
其中蛟龙潜于.B.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以“看松”名庵今乃.D. 反不能及今其智乃.
解析:选D D项,均为副词,竟然,反而。A项,副词,于是,就;介词,趁此,趁机。B项,介词,在;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C项,连词,表方式或状态,表修饰;连词,表转折,却。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的一组是( )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C.①④⑥
B.②③⑤ D.②⑤⑥
解析:选C ②句是描述“薜萝”的;③句是写南望闽中数百里的嘉树的景象;⑤句是写章君的行为。
10.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相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松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解析:选B B项,“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在文中找不到依据,虽说章君因为这里风景优美适宜弹琴、下棋、喝酒而修建了环中亭,但并没有写他“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5分)
译文: (2)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5分)
译文: 答案:(1)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2)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参考译文:··················································教师用书独具
龙泉多高山,它的西南方向百余里的那些山特别幽深,其中有一座山四面高耸,中间却凹陷下去的,形状像簸箕竹筐,百姓就称它为“匡山”。山上有很多髯松,极目远望,松树高耸,插入云霄,清新翠绿,光彩照人,像刚用水洗过一样。松树上缠绕的薜萝枝叶茂盛浓郁,横着延展数十寻(一寻为八尺),颜色嫩绿犹如可餐。松根上生长的茯苓,粗大如斗,又杂生着黄精、前胡、牡鞠等苗,人采摘下来可以吃。
我的朋友章三益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刚在那里建造了草屋。草屋西南若干步远的地方,有两个深潭,里面潜藏着蛟龙,云气(从深潭)慢慢升起,顷刻之间就覆盖了整个山谷。那云气的颜色纯白,像大海白茫茫没有边际,风(如果)从东方吹来,云气就会飘然散去,章君又建造烟云万顷亭。草屋东北若干步远的地方,山势更加高耸,山峰和山峦更加陡峭,犹如刀刻,气势好像要接连云霄。从此处向南望去,可达数百里外的闽中,名贵的树木遍及大地如同蒺藜,章君又建造了唯天在上亭。草屋正南大约有若干步远的地方,地势开阔干爽洁净,东西北三面的山峰,都竞相展示秀美的姿容,让人喜爱忘记疲倦。同时,这里又适合弹琴下棋,适合提着酒具来饮酒,没有不顺应(心情)的,章君又建造了环中亭。
章君吟诗品书之余,穿着鹤氅衣,拄着九节竹杖,遍游三座亭中。回来坐在草屋里,回头凝望山上的苍松,如元夫、巨人拱手作揖。章君注视着他们,精神凝合,物我两忘,好像在千年前与古代的贤士谈话。章君很开心,起身穿上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每天在这万松间歌唱吟咏,屐声锵然与诗歌的节拍相合,与歌声相答和。苍松似乎明白章君的心意,也隐约发出笙箫的乐音来相娱。章君赞叹说:“这是我所得的观赏松树的情趣。”于是就用“看松”这个名字为他的草屋命名。
龙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听说之后质疑说:“章三益具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现在却用‘看松’为他的草屋命名,好像隐士的所为,或许(是因为)鄙视世间的纷扰而不去接近俗世,抑或是因为当世之人不值得交往,而要从松树上得到什么启示吗?”金华宋濂私下里却不这样认为。植物中,禀性正直有刚强气节的,只有松树具备这些品质。我曾深思:植物吸收地气,根蕴藏养料,聚敛水分,没有哪种植物不舒展枝叶来呈现一时的艳丽。等到秋高气爽,霜露降临之后,这些植物都枯黄陨落没有叶子了。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章君所处之地,与松树为伴,卓异不凡且有用来自立的方法;等到他顺应时势而出时,刚强坚贞自我克制,不会因为世人的非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最终能有所作为,恩泽百姓,他的初衷并没有和松柏的品格相悖。有人不懂得这些,却牵强地认为章君忘却了世事,甚至怀疑章君所居住的地方,怎么可以呢?
三、语言运用(8分)
12.学校举行大型诗文朗诵会,一位同学朗诵完《岳阳楼记》,另一位同学将要朗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60字左右的串词,要求语言简明得体,衔接自然。(4分)
答: 答案:(示例一)刚才我们领略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下面让我们来欣赏苏轼笔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奇景色。
(示例二)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刚转身而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长江又向我们走来,下面请欣赏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1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
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画横线句前面的内容:有些人总是抱怨环境。横线句的内容便是长者告诫青年的话。长者运用的是类比,“穿上一双鞋子”比喻改变自己,“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意味着改变环境。把握了这一点,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