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比例的教案

比例的教案

2022-05-13 来源:乌哈旅游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准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概括出正比例关系的概念。

  教学资源

  学生已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掌握比和比例的知识。

  预习菜单。

  预习作业设计

  1.填空

  ①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Ο=速度

  ②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Ο=速度

  ③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Ο=速度

  2.预习例1观察下表,思考下列问题:

  一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时间(时)

  1

  2

  3

  4

  5

  6

  ……

  路程

  (千米)

  80

  160

  240

  320

  4000

  480

  ……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③你发现这两种量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如果看不出规律的话,可以先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求出比值,想想有什么规律。

  学程设计导航策略调整反思

  一、揭示题课,认定目标(预设2分钟)我们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通过学习我们要弄清什么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二、交流合作,提炼建模(预设7分钟)

  1.出示例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2.全班交流汇报,探究新知:

  ①理解“相关联的量”。

  ②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③学生看书、质疑。揭示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3.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组织全班交流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样的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相关联的量呢?跟你的同桌说一说。结合举例,抓住“随着”一词说明:一种量的变化,是因为由另一种量的变化引起的,这样的两种量才是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用式子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教师相机板书: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3.象这样的两种量,它们的关系叫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获取有关概念。组织汇报:通过看书,你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老师适时板书)

  4.教师指导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的正比例关系。

  三、抽象分析,掌握方法(预设10分钟)1.围绕学习菜单完成“试一试”。

  ①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3.比较例1与试一试,思考并讨论,这两个题有什么共同点?

  4.如果用字母χ和У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κ表示它们的比值,用式子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5.成正比例的量具备哪两个条件?1.引导学生完整地说说表中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

  2.教师相机板书正比例的关系式。

  3.引导学生提炼出成正比例的两个条件。

  四、分层练习,内化提升(预设11分钟)

  1.完成第63页“练一练”。学生先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说出判断理由。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第1、2题,学生先算一算,想一想,再交流汇报。第3题学生先画出放大后的图形,计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再思考题中的两个问题。

  3.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4.判断并说理。“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成正比例。

  1.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思考过程。

  2.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白:只有当相关联的量中每一组对应数的比值一定时,这两种量才成正比例。

  3.生活中哪些量之间存在比例关系?我们学过的数量关系中,哪些是正比例关系?下面进行一个举例和说理比赛,各小组至少举一个正比例关系的例子,并说明理由。组织学生“举例及说理”交流。

  4.老师也举了一个正比例的例子,请大家和我作一辩论。

  小张跳高的高度和他的身高。让学生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尝试着判断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对正比例意义学习的强化,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1.学生独立作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差生。

  2.学生完成作业后,反馈矫正。

  3.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课堂学习表现。

  教学反思

  我是这样预设的,以例1为导路线,通过说、想、听等环节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试一试”完全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根据学习菜单让学生独立完成,讲练结合,尽量做到老师少讲、精讲,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学生主栽着整个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上完这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一点: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开放型的数学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生命。我深信本节课的后半部分,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研究、发现、人人练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