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实录

2020-07-29 来源:乌哈旅游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诗歌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并理解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品味诗歌中的情感;讲授法与合作探究法相结合,探讨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品味诗中真挚的感情,感受母爱的伟大,树立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回顾

  1.诗歌的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现代著名诗人。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黎明的通知》等。

  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因母亲难产,算命先生说他会“克死父母”,因此他一出生就受家人歧视,被寄养到大堰河家。艾青就是吮吸着大堰河的乳汁,在她精心爱抚下成长的。直到五岁才被领回家,仍然受家庭歧视,规定他不能叫父母为爸爸妈妈,而要叫叔叔婶婶。因此在艾青的情感世界里,对大堰河的爱远远超过了对父母的爱!1932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捕,在狱中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睹雪思人,满怀深情的写下了这首《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曾回忆说:“我完全是按照事实写的,写的完全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首诗,是出于一种感激的心情写的。我觉得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大堰河很爱我,我也很爱她。”后来诗人在1953年和1973年两次回乡,都一往情深地去祭扫大堰河的墓。

  2.诗歌的内容结构

  二、细读诗歌,分析诗歌

  划分层次:

  (一)第一部分(1——2)

  我和大堰河的出身阶级不同,却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抽查朗读

  2.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部分中人物形象的特点(身世悲苦)

  (二)第二部分(3——11)

  诗人触景生情,追述勤劳善良的大堰河为生活奔忙而受尽苦难的一生。

  第三部分(12——13)

  诗人由回忆转入现实,用儿子对母亲的感情,为其写下了一首赞美诗。

  1.学生细读,自由讨论二、三部分中哪节诗歌体现人物形象的什么特点。

  生活艰辛、勤劳、善良、乐观、淳朴、深爱着乳儿……

  2.学生发言,穿插点评、范读和齐读,分析艺术手法和情感抒发(重点分析四、七、八、十、十一节)

  3.总结人物形象

  大堰河:身世凄苦、勤劳、善良、慈爱、任劳任怨、淳朴、悲惨

  大堰河短暂而痛苦的一生、大堰河。

  一家的不幸正是旧中国劳苦大众的缩影。

  4.分析并归纳诗歌的艺术特色。

  (1)大量描述性意象的使用

  (2)修辞手法的使用:排比、反复、对比

  (3)形式上的自由

  三、总结诗歌主旨

  板书设计: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人物形象情感

  身世悲苦勤劳慈爱追怀痛悼

  生活艰辛积极乐观眷恋感激

  任劳任怨淳朴善良同情控诉

  命运悲惨值得赞颂赞颂讴歌

  艺术特色:反复、排比、对比、自由形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