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我们身边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艾滋病人。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们国家患有艾滋病的病人数量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一个主要诱因。
由于我们对艾滋病的不恰当理解和对艾滋病病人的盲目排斥,使艾滋病有了一个形象的别名“社会病”。患有艾滋病的病人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对未来不抱希望,致使这部分人群开始封闭自我。像是蚕茧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状况的逐渐恶化和情绪的持续低迷,让他们渐渐“与世隔绝”,甚至脱离社会。导致最终的自暴自弃乃至放弃治疗,而这正是现代医学和社会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对于健康人而言,由于媒体的强烈渲染和大力宣传,以及艾滋病的传染性和不可治愈性,让这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极度排斥,像老鼠见到猫一般,惟恐避之不及。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大大加深了艾滋病患者的自卑和孤独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样的伤害比病中的苦痛更加严重,是肉体与精神上的煎熬。这是很难让人去承受的。
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关怀这个敏感而孤独的群体,真正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不盲从。事实上,在普通交往中,非皮肤粘膜破损性的接触都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我们大可不必像见了瘟疫一样拒之于千里之外。了解,才能做到关怀与参与。
我们要积极防范个人卫生问题,讲究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在没有医疗卫生资质的医院输液、献血等,从而阻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作为一名健康的社会成员,我们应当担负起责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将来的生活中处处留心,积极联合他人预防艾滋病。不要等到病痛上身才方知蓝天的辽阔无垠、绿草的活力生机和阳光的温暖美好!让我们一起共参与,预防艾滋病,将薪火传承下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