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个儿子》|人教版

《三个儿子》|人教版

2023-03-27 来源:乌哈旅游

  质疑演绎精彩──《三个儿子》教后感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应亚珍

  那堂语文课上《三个儿子》,临近课末,想小结全文时,不想一个学生已经急不可待地提问道:“老师,老爷爷怎么只看见一个儿子?”提问真是恰到好处,正是我想问学生的。学生质疑再请学生解决,不正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吗?我大大地表扬了该同学,然后有些得意地请另一位学生回答,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一个儿子翻跟头翻到远处去了。”啊?居然错了!还是学习委员呢。我满怀希望地再请另一位学生作答,答案同样的令人咋舌:“因为两个儿子被妈妈们挡住了,老爷爷看不到。”真是令我啼笑皆非,自以为一目了然的问题,学生居然屡屡出错。

  怎么办?举手的还有几个,我也清楚其中会有我满意的答案。但是,教学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孩子们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课堂中教师以为简单的问题,一位学生答错了情有可原,接连两位学生答错就绝非偶然。看来,症结在于学生并未真正读懂课文。

  于是,我请学生再一次自由地轻读,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三个儿子是怎么做的?然后划出三个儿子具体做法的句子。

  一个在翻跟头,一个在唱歌,另一个在提水……

  “你最喜欢谁?”我换个角度,孩子们满脸兴奋,小手高高扬起。

  我随便叫了一位,答曰:“我最喜欢帮妈妈提水的孩子。因为他很孝顺。”我满意地笑了,暗想:看来,学生已逐渐走出“误区”,与我预设的目标逐渐“接轨”。正当我准备来个完美收场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起来:“我很喜欢翻跟头的孩子,因为他跟头翻得实在太好了,就像车轮在转,妈妈看了能消除疲劳呢。”经他这么一说,另一位孩子也忙不迭地发表高见了:“我也喜欢会唱歌的孩子,因为他的歌唱得真好听!”

  是呀,会翻跟头是棒的呀,何况翻得像车轮在转;歌唱得好听也很能干呀,为什么不能喜欢他?孩子们说的确实是心里话。要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但也要立足于文本的价值取向呀。可文本的价值取向是要孝敬父母,我硬灌吗?不行。绝不能以自己成人化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课堂中最通俗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就是读书,还是让孩子们读书吧。我渐渐镇静下来,先对学生来个“将错就错”:“既然喜欢,那就请大家用欢喜的语气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孩子好吗!”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孩子们完完全全地投入了朗读,一个个读得津津有味。

  然后引导他们再次读第八自然段:“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一段学生早已读过,并且也有学生答出妈妈们拎着的三桶水很重。可我忽视了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没有采用一些适合孩子的富有情趣的教学形式。毕竟现在的孩子很少提水,想让孩子把握文本的情感,必须换个角度,链接孩子的生活,唤起他们心中劳累的感觉,进行移情体验。

  “你有没有非常累的时候?累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这一问,孩子们的记忆闸门打开了。一生说:“有一次,我跟爸爸去爬山,一开始我还爬得挺快,可还没爬到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腰酸背痛了。”

  另一生手舞足蹈说:“搬家的时候,我搬自己的小盒子,盒子里只放了三本书,走了一小段路,我就累得胳膊都痛了,只好走走停停,好不容易才到了新家。”

  这下激起了更多学生的类似经验,想说的人很多,于是请孩子们同桌互说。

  此时,再回过头引导学生读第八自然段:“是啊,课文中三个儿子的妈妈就是这么累。多沉的一桶水哪!水直晃荡,三个妈妈?”

  “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真没想到,有了自己的体验,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可以读得这么声情并茂。我趁机问:“此时,妈妈们最需要的是?”

  “儿子的帮忙!”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我趁热打铁:“是啊,能唱歌固然好,会翻跟头也不错。可是,当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给妈妈送去帮助的孩子才是最孝顺的孩子,也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能称得上是好儿子。那么现在你知道老爷爷看见的是哪一个儿子了吗?”“帮妈妈拎水的儿子!”一切水到渠成!

  通过此次课堂实践,我深感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

  1、要敢于让学生质疑:

  新课程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一个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应自觉加强教学基本功、书籍阅读量以及临场应变能力,随时作好接受学生质疑挑战的心理准备,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平台, 真正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条件。

  2、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

  课前,教师细读文本、潜心会文,对文本的解读透彻到位,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教师精心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留足学生思考质疑的时间、空间,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课堂中的生成点,敏锐捕捉学生即兴闪现出来的疑问,予以引燃,并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究,从而引领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三个儿子》教后感

  浙江省海宁市海宁市新仓中心小学 丁海琴

  这个星期五是我上教研课的日子。一早起床,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久违的太阳也出来了。啊,一个大晴天!我的心情也随着这好天气开朗起来。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踏着轻松的脚步走进教室,和小朋友一起学习23、三个儿子,引导他们探讨、交流,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结束了。在这堂课上,通过研读文本,让学生感受到了怎么样的儿子才算是真正的儿子,给学生以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堂课下来,感觉研读第八自然段,“一桶水可重啦!……腰也酸了。”还可以。从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桶水很重?及通过教师的范读,带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想象说话,学生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能通过有感情地读很好地表现出来。通过研读文本,水到渠成地解决本课的中心问题“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到一个儿子?”

  但还是有很多处理得不好的地方:

  1、你平时拎东西有腰酸胳膊疼的经历吗?在上课时把问题也问错了,导致范围太大,感受妈妈此时心里会怎么想?有偏差。

  2、想从课文插图入手,体会儿子对妈妈的爱,但由于事先没有仔细观察图上小孩子的表情(脸上笑眯眯的),导致学生感觉这桶水不太重,还是改成想象说话:这个儿子在拎水时表情、动作、语言是怎样的?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演一演。

  3、在拓展延伸,深化主题环节,放的时间还可以多一些,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让讨论更充分些。

  4、教师说的比较多,评价语不够到位。

  在认真钻研教材,多次修改教案的过程中,我已经感受到付出的快乐,上课后反思一下,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当然,好课是磨出来的,希望我的课能给后面上这课的老师一点启发。 

  《三个儿子》教后有感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二小 邢文琴

  儿子,这个字眼在妈妈的心里是神圣的。可是,妈妈这个字眼,在儿子的心里是怎样的呢?我们感动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而大力赞颂母爱的时候,是否应该引导孩子读读“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颂扬子孙孝心的文章呢?

  《三个儿子》是一篇十分浅显的课文,但是浅显的文字却包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为人子,方少时,孝与亲,所当执”。我在教学时,没有给孩子讲多少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也没有逐字逐句地深挖细抠文章的思想内容。我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后,抓住“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只看到一个儿子”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读书讨论。

  《三个儿子》教学有感

  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二小 李科明

  一、充分读,然后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水很重?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理清重点词,在学生的相互补充下,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等词语被标示出来了。这样的处理虽然比较简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必要的,首先,让学生有这样的印象,句子中会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词语,其次,在朗读时有一定的指向,后来学生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被读得较为清晰,最为关键的是,这为下一个环节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有了词语的准备和积累,学生在无意中有了目标。

  二、情境体验

  教师请一名女同学,个子比较小,当场拎一桶重达七八千克的水,对同学提了这样两个要求:

  1、观察她拎水时的表现。

  2、心里想好一个问题,呆会儿问这位同学:

  ⑴ 师:你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她走一走,就停了。

  师一指屏幕,(生齐说)走走停停。

  生:水都泼出来了。

  生:我发现她好累哟。

  ⑵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我想问她累不累?

  生:我想问她手痛不痛?

  生:我想问她心里的感觉是怎样的?是怎么想的?

  生:手麻不麻?

  生:我想问她累了,休息的时候为什么不用手敲敲背?

  教师引导那位女同学一一作答。

  3、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是根据重点词中前两个可以通过观察得到,而两个表示个人感受的词语,要当事人说出来才能明白。果然,学生的反应非常热烈。很快说出了走走停停和晃荡的意思,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表述,非常明了。而以小记者身分的提问,更是做到了充分二字,从“痛不痛”到“麻不麻”,他们的思考步步深入,已不不仅仅是课文的层面上的意思,麻,只有手在极其痛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这点点滴滴的观察与提问,都在说着一件事:水太重了,妈妈已经拎不动了。

  4、如果仅是到了这一步,还只是对重点句子的说明,但更为巧妙的还在后头,教师此时设置了一个场景:

  如果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为什么要帮妈妈拎那么重的水呢?此刻学生的情绪仍是激动着的,他们说:

  生:我看见妈妈拎水很重,所以帮助她。

  生:男孩子力气大,女孩子小一些。

  (学生都鼓起掌来)

  生:因为我是妈妈的好孩子。

  这样的情境体验是高效的,因为它不仅仅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一次重组,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体验,因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第三个孩子的表现是多么的出色。

  5、在课即将结束,老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看到了三个孩子的表现时,你会说些什么?

  生:有些不懂事,帮妈妈做事是好事。

  生:不是说第一二个孩子不懂事,第一个孩子翻跟头给妈妈看,是想让妈妈快乐些,而第二个孩子唱歌,是想让妈妈舒服些。

  师:妈妈累了,想不想让人帮忙?

  生:想。

  生: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师:出示老爷爷的话:三个儿子,不对吧,我只看见一个孩子。

  老师的想法是让学生说前两个孩子表现不对,只有第三个孩子才是真正的孩子,于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老爷爷的话。但在学生的表现上,我们看到,是和老师的预想是有别的。

  第一个学生的回答,他的话里提到了“好事”,这一方面是可能学生还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还有一种可能,学生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这里的好事究竟是值得去做的事情,还是我们大人所理解的好人好事呢?如果是前者,那是学生采用了和成人不同的表述,但如果是后者,显然是不合适的。在课上,老师也没有指出,就过去了。如果能追问一句:你所说的是怎样的好事中呢?这样会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表达,这是语文课的根本,我们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的表达。

  引起我更多思考的是第二个学生的回答。首先,这不是课堂上老师所需要的答案,或是说,老师根本没有想到学生的思考会是这样的,这从后来老师的继续引导可以看出来。但这样的答案的出现,至少是表达了学生的一种思考,是啊,妈妈累了,但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翻跟头、唱歌来帮助母亲解乏,妈妈心里会舒坦了许多,可能也轻了不少,这从课后妈妈老师的交流中也可以看出。但问题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场景不容许这样的表现:水那么重,妈妈那么累,这时,最应做的,就是直接的帮忙呀!语文课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抒发性灵的舞台,如何提供更多的舞台让学生去表现,是教学设计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更何况,当学生有了不同的生成,且是极有价值的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宏扬,是激励,

  我们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样的精心雕琢下,才有了生命力,才有了为学生所热爱的课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