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能构成间接正犯,行为人在自由意志支配下对社会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造成危害社会结果,应承担刑事责任。间接正犯是特殊情况下的教唆行为,如未达刑事责任年龄或无刑事责任者犯罪。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为主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为从犯。教唆犯和间接正犯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行为动机。间接正犯可以通过故意或过失犯罪构成。因此,间接正犯与教唆犯有相似之处,但属于教唆犯罪中的一种特殊状态。
法律分析
一、过失犯罪能构成间接正犯么?
能,过失犯罪是存在相关的间接正犯的。行为人本来应该也能够正确地认识一定的行为与危害社会的结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避免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但他却在自己自由意志的支配下,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利益采取了极不负责的态度,从而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国家就有充分的理由要求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严重不负责任的态度支配之下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依据我国《刑法》理论,过失犯罪表明主观上并没有犯罪故意或犯罪意图,教唆犯属于间接正犯,一般要求具有故意或间接故意。所以,过失犯罪没有教唆者。
二、如何区别间接正犯和教唆犯?
1、间接正犯属于教唆行为的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教唆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没有刑事责任的人犯罪,这时候不是教唆犯而变成间接正犯。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承担刑事责任。间接正犯如果在共同犯罪中起到主要作用,那么就是主犯;如果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其次作用,那么就是从犯
2、如果教唆犯是被胁迫教唆他人犯罪的,那么就是胁从犯(有教唆行为人的不可能是胁从犯,因此原则上,教唆犯不可能是胁从犯)。
3、关于教唆犯的刑事责任,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被教唆人犯了被教唆的罪的,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起了主要作用的,按照对主犯的处罚原则处罚;只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按照对从犯的处罚原则处罚。
(2)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不构成犯罪,犯罪的本质是法益侵犯。
(3)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总的来看,可以这样区分,教唆犯在教唆行为人为犯罪行为时使行为人产生了行为动机,而间接正犯只是告知行为人为一行为而并不让行为人产生行为动机。
因此,如果是间接正犯,他其实和教唆犯罪有一点类似,不过他是属于教唆犯罪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状态,而且间接正犯他也是可以通过故意犯罪或者是过失犯罪来构成的,只要是他们的犯罪条件中满足了这样的一种犯罪形态,那就是可以构成间接正犯的。
结语
过失犯罪能构成间接正犯,因为行为人在自由意志支配下,对社会利益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根据我国《刑法》理论,过失犯罪没有教唆者。区别间接正犯和教唆犯的关键在于,间接正犯是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人,而教唆犯是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教唆犯通过给行为人行为动机,而间接正犯只是告知行为人一种行为。因此,间接正犯是一种特殊的教唆状态,可以通过故意或过失犯罪构成。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一十四条 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